全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合集85页苏教版.docx
《全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合集85页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合集85页苏教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合集85页苏教版
2018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
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
144×15
指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
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
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
指出:
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
指出:
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
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
一起看第2题:
说说错在哪里?
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
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
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
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
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37604×28
第一题:
(师生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
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生照样子写)算完后,指出:
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
如果算式是要算37×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
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2次,后面的算法要乘3次,还是前面的算法比较简便。
指出:
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
问:
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
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
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
(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问:
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
你有疑问么?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
)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
(说明:
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
“速度×时间=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
(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
“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第6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
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
(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
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
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
200×43=8600,问:
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
(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
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
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
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
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
,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
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
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
(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
(擦去多余的0)
指出:
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
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
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
教学重点:
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
(竖式略)
1、34×560结合竖式提问:
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第二步算5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
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
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34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
书上是怎么画线的?
这题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
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
填完后问:
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
)规范学生的说法:
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
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
(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
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
结果是多少?
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
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
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
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
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
问:
“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
p.6第8题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
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
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
(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
(1)和
(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
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
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
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
问:
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
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
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
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
(实验得出:
1升多一点)
想象:
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
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
(实验得出:
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
(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
(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
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
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认识容量和升
(2)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
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
(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
(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
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
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略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p.15~1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
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
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
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
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
实验:
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
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
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
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
问:
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
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
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
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
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
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
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毫升2000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5、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
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
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
算一算。
(我自己:
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
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
“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
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
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
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
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
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
p.22、23、24(“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
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
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
(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
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
(1)、用小棒摆。
讲评时注意:
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在钉子板上围。
讲评时注意:
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
(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
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
)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
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
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