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233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docx

普通模板支模专业技术方案

模板支撑工程施工方案

工程名称:

芳村花园二期工程第八标段

工程地点:

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北侧

施工单位:

广东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编制单位:

广东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日期:

年月日

审批人:

审批日期:

年月日

一、工程概况3

二、编制依据3

三、计算依据4

四、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4

1、地下室顶板室内部位模板支撑搭设4

2、地下室顶板室外部位(300厚)模板支撑搭设5

3、标准层模板支撑的搭设6

4、模板安装允许偏差7

五、模板支撑体系的验收7

六、模板支撑搭设的质量技术要求7

七、模板支撑搭设的安全技术措施8

1、成立专项安全管理小组8

2、安全技术措施9

3、泵送混凝土安全措施9

4、通风、照明措施10

5、安全疏散措施10

八、模板施工使用的要求10

九、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11

十、应急预案12

十一、计算书

1、地下室顶板(180厚)模板支撑计算书17

2、地下室顶板梁模板支撑计算书23

3、地下室顶板(300厚)支撑计算书31

4、标准层楼面模板支撑计算书37

5、标准层梁模板支撑计算书43

十二、模板支撑系统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50

一、工程概况

芳村花园二期工程由一层联体地下室,地上1栋30层、3栋32层联体住宅楼组成。

各部位模板支撑工程情况如下:

1、地下室顶板:

①:

地下室非人防部位顶板层高4.95m,板厚180mm,最大梁截面400*700mm,最大梁跨度7.8m。

支撑材料采用门式脚手架。

②:

地下室人防部分第五防火区域为无梁板,层高3.8m,板厚度400mm。

属高大模。

另详专项方案。

③:

地下室人防部位第六防火区域为无梁板,层高3.8m,板厚度250~300mm。

支撑材料采用门式脚手架。

④:

地下室顶板柱帽厚度800~1000mm,层高4.4m,属高大模。

另详专项方案。

2、二层(D2栋、E区)转换层:

①:

二层转换层层高5.95m,板厚200mm,属高支模,另详专顶方案。

②:

二层转换层梁截面尺寸300~1600*1600~2200mm,最大梁跨度7.8m。

属高大模,另详专项方案。

3、标准层(D2栋、E区):

标准层层高3.0m,板厚100mm,梁截面尺寸200*600mm,最大梁跨度6.0m。

支撑材料采用门式脚手架。

此方案是对本工程上述部位普通楼板模板支撑进行设计。

二、编制依据

1、本工程施工图纸

2、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3、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00)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三、计算依据

广州一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Z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辅助设计系统》软件。

2009版v1.2。

四、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

1、地下室顶板室内部位模板支撑搭设

1.1楼板(180厚)模板支撑搭设

楼层高度4950mm,板厚180mm,支撑采用MF1219钢管门式脚手架,门架横向间距600mm,门架纵向间距900mm,门架顶、门架底可调底座调节螺杆伸出长度150mm。

底模18mm夹板,第一层龙骨采用单枋b=70mm,h=70mm,间距200mm;第二层龙骨采用双枋b=70mm,h=70mm。

支撑门架采用2个1200*1930,加上、下托。

门架纵、横向排列见下图:

水平加固杆设置:

纵、横水平加固杆采用Φ48*3.0mm钢杆,并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扣牢。

加固杆设二道,第一道扫地杆位于地面上约200mm处,纵、横向扫地杆间距不大于6000mm,两端有墙柱时,与两端已浇捣墙柱顶紧。

第二道水平加固杆位于上、下门架搭接处,纵向水平加固杆位于下门架横杆中间,间距1800mm,两端有墙柱时,与两端已浇捣墙柱顶紧;横向水平拉杆在有柱位置设置,两端与已浇墙柱顶紧,间距为柱距。

1.2、梁模板支撑的搭设

梁截面400*700mm,最大梁跨度7.8m。

底模厚度18mm,侧模厚度18mm;第一层龙骨70×70mm单木枋@200mm,第二层龙骨70×70mm双木枋@1200mm;

支撑门架采用2个1930mm门架,加上托,门架纵向@900mm,竖肋70×70mm木枋@300mm。

纵横水平杆设置:

纵、横水平杆采用Φ48*3.0mm钢杆,并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扣牢。

加固杆设一道,位于上、下门架搭接处,两端有柱时与已浇柱顶紧。

2、地下室顶板室外部位(300厚)模板支撑搭设

楼层高度3800mm,板厚300mm,支撑采用MF1219钢管门式脚手架,门架横向间距600mm,门架纵向间距900mm,门架顶、门架底可调底座调节螺杆伸出长度150mm。

底模18mm夹板,第一层龙骨采用单枋b=70mm,h=70mm,间距200mm;第二层龙骨采用双枋b=70mm,h=70mm。

支撑门架采用1个1219*1930和1个1219*900加上、下托。

门架纵、横向排列见下图:

水平加固杆设置:

纵、横水平加固杆采用Φ48*3.0mm钢杆,并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扣牢。

加固杆设二道,第一道扫地杆位于地面上约200mm处,纵、横向扫地杆间距不大于6000mm,两端有墙柱时,与两端已浇捣墙柱顶紧。

第二道水平加固杆位于上、下门架搭接处,纵向水平加固杆位于下门架横杆中间,间距1800mm,两端有墙柱时,与两端已浇捣墙柱顶紧;横向水平拉杆在有柱位置设置,两端与已浇墙柱顶紧,间距为柱距。

3、标准层模板支撑的搭设

3.1标准层楼板(100厚)模板支撑的搭设

标准层层高3000mm,板厚100mm,支撑采用MF1219钢管门式脚手架,门架横向间距600mm,门架纵向间距900mm,门架顶、门架底可调底座调节螺杆伸出长度150mm。

底模18mm夹板,第一层龙骨采用单枋b=70mm,h=70mm,间距300mm;第二层龙骨采用单枋b=70mm,h=70mm。

支撑采用1个1200*1930加1个1200*900门架。

门架纵、横向排列见下图:

3.2、标准层梁模板支撑的搭设

梁截面200*600mm,最大梁跨度6.0m。

底模厚度18mm,侧模厚度18mm;第一层龙骨70×70mm单木枋@200mm,第二层龙骨70×70mm双木枋@1200mm;

支撑门架采用1个1200*1930mm门架,加上下托,门架纵向@900mm,竖肋70×70mm木枋@300mm。

4、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各处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应满足下表要求: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轴线位移

5

2

底模上表面标高

±5

3

柱、墙、梁截面尺寸

+4-5

4

层高垂直度

≤5m

6

≥5m

8

5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6

表面平整度

5

五、模板支撑体系的验收

模板支撑体系分段或整体搭设安装完毕后,项目经理负责组织项目部质量员、安全员、工长、施工员、技术负责人,按省统表要求进行量化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符合要求后,通知分公司技术和安全负责人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六、模板支撑搭设的质量技术要求

搭设的门式架必须采用完好的门式脚手架,任何弯曲、变形、损坏的脚手架均不得用于搭设。

门式脚手架底部应采用下托支撑,见下图1。

当采用上托支撑时,须承垫木枋,且木枋须位于立杆的中部,见下图2。

门式架上、下托螺纹露出部分不得超出150mm。

门式架之间(即门式架两侧)用斜拉杆固定,门式架架脚在同一竖向中心线上,保证垂直度符合要求。

上、下层门式架接头采用锁销驳接牢固。

顶层门式架与支撑模板的木枋中间及周边用散板钉牢固,使铺设的支承木枋连成一体,铺设木枋与顶层门式架用12号铁线绑扎牢固,防止木枋倾覆或滑脱移位。

不配套的门架与配件不得混合使用于同一门式架。

门架安装应自一端向另一端伸延,并逐层改变搭设方向,不得相对进行。

搭设每一层门架后应按要求检查并调整水平度与垂直度。

对于本工程门架的搭设,要求垂直度偏差不大于6mm。

水平度偏差不大于20mm。

当跨度大于4m时,模板应起拱,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

七、模板支撑搭设的安全技术措施

1、成立专项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

黄晓辉(项目副经理)

副组长:

刘立(项目技术负责人)

组员:

何柱棠吴华南黄金强(专质安全员)

2、安全技术措施

从事支模施工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及办好“平安卡”。

所有门架及配件的质量须符合规范要求。

项目部应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变形、锈蚀严重、规格不一的严禁使用,顶架支承木枋严禁采用腐朽木枋搭设。

模板搭设、拆除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记录。

每日开工前,安全员向作业人员进行口头安全技术交底。

模板安装当班未能钉牢固的模板必须钉牢固方可离开岗位,来不及钉的模板必须收起,防止误踏空发生坠落事故。

模板高空临边要有足够的操作平台和安全防护,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安全带。

门架搭设时应逐排和逐层搭设,并应随搭随设水平加固杆、剪刀撑等安全防护构件。

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期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底下,在醒目位置挂设警示标志,并指定专人进行监护。

模板安装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有专用开关箱,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安全用电措施。

拆模间隙时,要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禁留有悬空模板,防止突然掉落伤人。

拆模板时严禁全部立杆拆除后大面积同时撬落,操作时要注意下方人员的走动,并做好临边的安全防护,防止模板脱落向外击出。

拆下模板及时清运。

3、泵送混凝土安全措施

本工程混凝土浇捣采用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浇捣时混凝土泵管水平、垂直段均不得于模板支撑系统直接接触。

为减少混凝土输送过程中泵管对支撑体系的冲击,水平段拟在泵管下用汽车轮胎承托泵管。

混凝土浇捣时,下料位置必须均匀布置。

本方案中板厚100mm,分一次浇捣;混凝土梁的施工应采用从跨中向两端对称进行分层浇捣,每层厚度不得大于400mm。

泵管出料口高度离模板面不应大于1.0m。

在浇混凝土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控制混凝土在模板面的堆积高度,要及时摊平,以防止集中荷载对模板安全性影响。

混凝土浇捣时,必须有安全人员及木工跟班人员跟班,注意观察脚手架及模板的变化,发现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出现异常变化时,应立即停止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待排除险情并经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检查同意后方可复工。

高支模施工应按经审批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方案未经原审批部门同意,任何人不得修改变更。

4、通风、照明措施

地下室模板支撑体系搭设、使用、维护和拆除期间应保持足够的通风、照明。

地下室负一层施工期间作业面采用1000W移动式点钨灯,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均匀分布安装四台380V750W风扇,用于通风。

5、安全疏散措施

支撑门架搭设应严格按照楼板、梁模板门架排列图进行排列搭设,搭设好后及时清理剩余材料,确保通道畅通。

对主要通道进行标识,主要通道出入口两侧挂灭火器材。

八、模板施工使用的要求

楼面堆放模板、钢筋、钢管等材料时,不得过于集中。

垂直运输机械运送材料至楼面堆放时,应轻放,不得大力撞击楼面。

本工程混凝土浇捣采用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浇捣前必须搭设可靠的操作平台。

为减少混凝土输送过程中泵管对支撑体系的冲击。

拟在泵管下用轮胎承托。

混凝土浇捣时,下料位置必须均匀布置。

为确保模板支架施工过程中均衡受载,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式;严禁从阳台等悬挑构件处开始浇捣混凝土。

在浇混凝土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控制混凝土在模板面的堆积高度,要及时摊平,以防止集中荷载对模板安全性影响。

混凝土浇捣时,必须有安全人员及木工跟班人员跟班,注意观察脚手架及模板的变化,发现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出现异常变化时,应立即停止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待排除险情并经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检查同意后方可复工。

九、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

1、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拆除底模及支撑系统。

2、拆模的时间应按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来确定,其标准为:

1)、转换层梁混凝土的强度须达到100%。

2)、300厚板混凝土的强度须达到100%。

3)、梁、板侧模的拆除,其混凝土的强度应在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伤时,方可拆除。

3、本层楼面混凝土未浇捣时,其下层梁板模板支撑不得拆除。

拆除模板时应有专人指挥,安全员旁站。

在施工作业层下面标出安全警戒线,挂出安全警示牌,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工作前应事先检查所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扳手等工具必须系在身上,工作时思想要集中,防止钉子扎脚和从空中掉落。

拆除模板时应采用长铁撬,严禁操作人员站在拆除模板正下方。

拆除侧墙模板时,应先分块或分段拆除其支撑、卡具及连接件,然后拆除模板。

如模板与混凝土粘结较紧,可用木槌敲击模板使之松动,然后拉下,不得乱砸。

拆下的模板、配件等,严禁抛扔,要有专人接应传递,按指定的地点堆放,并做到及时清理、维修和涂刷好隔离剂,以备待用。

对楼板上的预留洞口、临边等危险区域,应在模板拆除后立即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高度超过4米的楼层拆除模板时,应搭设操作平台,操作平台四周应有安全防护栏。

严禁在同一垂直面上操作。

拆除模板时应逐块拆卸,不得成片松动后整体撬落。

严禁站在悬臂结构上面敲拆底模。

每人应有足够的作业工作面,数人同时操作时应科学分工,统一信号和行动。

十、应急预案

本分项工程有可能发生坍塌、火灾事故,为确保发生事故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制定应急预案:

1、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副组长由项目副经理担任,成员由项目部保卫组、后勤组、施工组、安全组、技术组部门负责人和部门成员组成。

应急小组为:

组长:

杨启泉

副组长:

黄晓辉刘立

成员:

黎柏培何柱棠吴华南黄金强林训敏黄春良周远汉谢剑峰吴松章汪爱华

2、职责:

发生重大事故时,项目部项目经理任总指挥,项目副经理任副总指挥,负责对本工程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现场调度,相关人员职责如下:

(1)、总指挥:

(杨启泉)

负责指挥、协调、调度各应急小组参加项目部的应急救援行动。

负责发布启动或解除应急救援行动的信息。

向上级部门汇报和事故现场邻近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请求社会有关部门救援。

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负责接受媒体采访和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2)、副总指挥:

(黄晓辉、刘立)

协助应急救援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现场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及时掌握现场抢险救援工作情况;保证现场抢险救援行动的工作协调。

进行事故现场状况的评估,并提出抢险救援的相关方案。

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专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沟通,确定抢险救援方案和实施措施。

必要时,提出现场抢险增援、人员疏散、向政府求援等建议并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对场外的应急救援行动提出建议。

组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与教训。

(3)、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技术组负责人(黎柏培):

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及时向应急救援副总指挥提供科学的抢险救援技术方案,并提供技术支持。

保卫组负责人(林训敏):

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等工作。

安全组负责人(何柱棠):

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的报警,情况通报及对外事故处置工作。

负责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协助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与教训。

后勤小组:

(黄春良):

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稳定工作。

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的跟踪工作。

(4)、其他成员:

接受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的指挥与调遣。

3、事故应急启动和响应

根据事故类型,事故应急救援实行分级响应机制,按下列程序执行:

1)、一般事故的应急响应:

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最早发现者向事故现场负责人报告,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疏散,防止事态扩大。

现场负责人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事故地点,立即组织或参加事故抢险救援,保护事故现场,同时立即向公司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

2)、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响应:

重、特大事故发生后,最早发现者向事故现场负责人报告,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疏散,防止事态扩大。

现场负责人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事故地点,同时立即向公司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

立即组织或参加事故抢险救援,保护事故现场。

重大事故在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的指示协调下,由项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组织事故的抢险救援具体工作。

特大事故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协调处理。

当事故超出公司处置能力时,由公司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请求协助。

4、应急救援联络电话

援机构人员电话:

总指挥(杨启泉):

副指挥(黄晓辉、刘立):

质安组(何柱棠、黄金强):

保卫组(林训敏):

财务组(吴松章):

应对媒体负责人(杨启泉):

火警电话:

119

医疗急救报警电话:

120

5、具体事故应急预案程序

1)、坍塌应急预案

(1)、当发生坍塌事故后,最早发现者或目击者应立即大声呼救,并根据情况可立即采取正确方法施救,向施工现场有关人员报告或报警。

(2)、、项目部应急小组应迅速判断事故发展状态和现场情况,采取正确方法施救,判断清楚被掩埋人员位置后,立即组织人员全力挖掘。

(3)、在救护过程中要防止二次土方坍塌伤人,扩大伤害范围,必要时要先对危险的地方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4)、急救人员按照有关救护知识,立即抢救挖掘出来的伤员,在等待医生救治或送往医院抢救过程中,不要停止和放弃施救,如采用人工呼吸,清洗包扎或输氧急救等。

(5)、当现场不具备抢救条件时,应立即向社会求救。

2)、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事故发生后,最早发现者应迅速向事故现场负责人报告,并迅速切断事故现场的电源。

(2)、事故现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一边组织现场人员扑救,尽快控制火势漫延,疏散人员,爆炸事故应迅速朝压力容器喷水,并转移临近的易燃易爆物品到安全地方;一边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警,同时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

(3)、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火灾报告后,应迅速下达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指令,通知指挥部成员和各专业救援队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4)、指挥部成员通知所在部门按专业对口迅速向主管上级公安、环保、卫生等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

(5)、义务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消防人员配带好空气面具,首先查明现场有无受伤人员,并以最快速度将受伤者脱离现场,严重者尽快送医院抢救。

(6)、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救援,如事故扩大时,应请求支援。

(7)、到达现场后,担负事故现场的治安和交通指挥,组织纠察,在事故现场周围设岗,划分禁区并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

(8)、医疗救护队到达现场后,与应急义务消防队配合立即救护伤员,对受伤人员应根据受伤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伤员进行清洗包扎或输氧急救,重伤员及时送往医疗抢救。

(9)、后勤保障组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灾情及天气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必要时根据指挥部决定通知扩散区域内的群众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保护措施。

(10)、公安消防部门专业消防队到达现场后,指挥部应积极配合他们做好灭火救灾工作,各救援队伍自觉接受专业消防队的调遣。

(11)、发生火灾时,如有人员被火围困,要立即组织力量抢救,应坚持救人第一,救人重于救火的原则,救人是火场上的首要任务。

火场疏散物资是减少火灾损失,控制火势,防止蔓延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及时疏散受火灾威胁的易燃易爆物品及压缩气体钢瓶等,对不能移动的上述物品,要集中一部分水枪均匀地冷却其外壁,降低其温度;其次要疏散重要文件、资料和贵重设备及物品等,并把疏散出来的物资集中存放到安全地点,指定专人看管,防止丢失,被窃或坏人乘机破坏。

人员、物资疏散后应指定地点集中清点,并查明有关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地下室顶板(180厚)楼面模板支撑计算书

1.计算参数

结构板厚180mm,层高4.95m,结构表面考虑隐蔽;模板材料为:

夹板底模厚度18mm;板弹性模量E=6000N/mm2,木材弹性模量E=9000N/mm2,抗弯强度fm=13.00N/mm2,顺纹抗剪强度fv=1.40N/mm2.门式钢管脚手架间横向间距600mm,门式钢管脚手架架间纵向间距900mm,门式钢管脚手架顶可调底座调节螺杆伸出长度150mm。

2.楼板底模验算

(1)底模及支架荷载计算

荷载类型标准值单位计算宽度(m)板厚(m)系数设计值

①底模自重0.30kN/m2×1.0×1.2=0.36kN/m

②砼自重24.00kN/m3×1.0×0.18×1.2=5.18kN/m

③钢筋荷载1.10kN/m3×1.0×0.18×1.2=0.24kN/m

④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2.50kN/m2×1.0×1.4=3.50kN/m

底模和支架承载力计算组合①+②+③+④q1=9.28kN/m

底模和龙骨挠度验算计算组合(①+②+③)q2=5.78kN/m

(2)楼板底模板验算

第一层龙骨间距L=200mm,计算跨数5跨。

底模厚度18mm,板模宽度1000mm;

W=bh2/6=1000×182/6=54000mm3;I=bh3/12=1000×183/12=486000mm4。

1)内力及挠度计算

a.①+②+③+④荷载

支座弯矩系数KM=-0.105

M1=KMq1L2=-0.105×9.28×2002=-38976N.mm

剪力系数KV=0.606

V1=KVq1L=0.606×9.28×200=1125N

b.①+②+③荷载

支座弯矩系数KM=-0.105

M2=KMq2L2=-0.105×5.78×2002=-24276N.mm

跨中弯矩系数KM=0.078

M3=KMq2L2=0.078×5.78×2002=18034N.mm

剪力系数KV=0.606

V2=KVq2L=0.606×5.78×200=701N

挠度系数Kυ=0.644

υ2=Kυq2L4/(100EI)=0.644×(5.78/1.2)×2004/(100×6000×486000)=0.02mm

c.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按2.50kN(按作用在边跨跨中计算)

计算荷载P=1.4×2.50=3.50kN,计算简图如下:

跨中弯矩系数KM=0.200

M4=KM×PL=0.200×3.50×1000×200=140000N.mm

支座弯矩系数KM=-0.100

M5=KM×PL=-0.100×3.50×1000×200=-70000N.mm

剪力系数KV=0.600

V3=KVP=0.600×3.50=2.10kN

挠度系数Kυ=1.456

υ3=KυPL3/(100EI)=1.456×(3.50/1.4)×1000×2003/(100×6000×486000)=0.10mm

2)抗弯强度验算

M1=-38976N.mm

M2+M5=-94276N.mm

M3+M4=158034N.mm

比较M1、M2+M5、M3+M4,取其绝对值大的作为抗弯强度验算的弯矩。

Mmax=158034N.mm=0.16kN.m

σ=Mmax/W=158034/540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