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32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 32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 32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下册3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说出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重点)
③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
(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看呼吸系统的图形与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利用图形视频等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小组制作模型,各尽其能,充分享受合作中的愉快。
③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系统学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等知识之后,所要学习的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另一部分内容。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外界有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三部分内容。
这部分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适用性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始通过小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是让学生亲自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以其直观形象,有效的化解了抽象,突破了难点。
最好精选了三类达标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自己所学知识,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
我在张老师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希望这节课更加完善。
第一,增加复习提问这一环节,通过提问植物的呼吸作用,让学生既回顾了上学期的内容,又自然导出了本节课题;第二,学生自己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印象深刻,效果更好;第三,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多媒体投影肺泡结构示意图,此图更形象地展示了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四,在演示膈肌收缩和舒张的实验时,把向下拉橡皮膜改为向上推橡皮膜,这样与实际膈肌的移动方向一致,学生更容易理解;第五,板书过于简单,增加了板书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4、呼吸运动电动模型。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2分钟
提问:
什么是呼吸作用?
植物需要呼吸,人同样需要呼吸。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外界空气是如何到达人体的。
学生回顾植物的呼吸作用,并积极回答。
复习回顾上册内容,自然导入本节课题。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分钟
小游戏:
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命极限最多7天。
3天不进食或者7天不喝水,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而人憋气能憋多久?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
看谁憋得时间长?
我说一二,大家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体会憋气的感受,看谁憋得时间长。
我用秒表计时。
(注意不让学生憋得太久,注意安全)
导入语:
通过游戏我们体会到呼吸对人体是多么的重要,但为什么屏住呼吸会感到胸闷,头晕?
呼吸时我们的胸口为什么会起伏?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学生共同做小游戏,体会并说出憋气的感受。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体验: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呼吸对人体有多么的重要,自然地引出课题。
展示目标
1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读标识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
回忆体验
启动思维
12分钟
1.认识呼吸系统
大家应该都有感冒的经历:
鼻塞,呼吸不通畅,那么气体由鼻腔经过哪些器官到达肺的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3页3.2—1呼吸系统的示意图描述出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然后请同学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思考:
感冒时鼻塞,我们常常会用口呼吸,感觉口特别干,“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
教师引导:
(1)温暖空气:
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
(2)清洁空气:
鼻毛、鼻腔内的黏液阻挡并粘住、杀灭吸入的灰尘和细菌。
(3)湿润空气:
鼻腔内的黏液湿润吸入的空气。
教师说明: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我们称作呼吸道。
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
2.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肺泡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
出示肺泡模型
多媒体投影肺泡结构示意图:
指导:
数目多(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
1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哪些特点有利于吸收?
与肺泡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
注意强调:
肺泡外缠绕的弹性纤维是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讲述呼吸运动时气体进出肺泡的原理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它们的特点都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实际上所有的物质交换的部位都有相似的特点,也就是说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学生观察肺泡模型和肺泡结构示意图,并描述肺泡的结构特点
回忆小肠有利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面积大(环形皱襞与小肠绒毛,200平方米,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2丰富(小肠绒毛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薄(小肠绒毛的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结合自身呼吸的体验,并利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与肺泡模型,能较好的掌握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泡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效果更好。
肺泡结构示意图能形象地展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我认为有必要展示给学生。
肺泡的特点与小肠的特点对比着讲,有利于找到所有“物质交换”器官的共同特点,为学习“毛细血管”的特点奠定基础,并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探索
体验新知
13分钟
过渡:
呼吸系统是人体呼吸的结构基础。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就是就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首先我们来探索呼吸的第一个过程,肺与外界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1.播放视频了解胸廓
播放视频:
有关胸廓、胸腔的视频片段。
让学生通过视频,认识胸廓是由脊柱、胸骨、肋骨围成的笼状支架。
胸廓、肋间肌与膈肌围成胸腔。
胸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起着保护和支持心脏、肺的作用。
让学生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及胸廓的位置。
出示胸廓示意图:
教师讲解胸廓结构图。
特别强调胸骨、脊柱、肋骨、肋间肌的位置。
2.自主体验
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胸廓会发生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将手按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在缓缓地呼气,仔细体验吸气和呼气时胸骨、肋骨、胸廓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的?
体验的感觉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测量一下。
请两位同学上台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记录测量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通过我们的体验与测量可知:
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中我们学过,骨骼不能自己产生运动,骨骼运动的动力来自什么?
3.溯根追源
同理,呼吸运动的动力也来自于骨骼肌的舒缩,产生呼吸运动的骨骼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它们的舒缩产生的动力是如何引起胸骨、肋骨变化的呢?
学生实验活动
(一)
根据胸廓的结构,老师做了一个胸廓的模型,大家看看这个模型各部分代表了胸廓的什么结构?
⑴当肋间肌舒张时,A状态,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⑵用手固定住“脊柱”,当肋间肌收缩时,B状态,观察“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
学生实验活动
(二)
过渡,我们知道,胸廓的前后左右径是由肋间肌的收缩引起的,那它的上下径在呼吸中的有没有变化?
教师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上推模型的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然后逐渐松手(表示膈肌收缩),观察气球(表示肺)的变化。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分析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生实验活动(三)
体验肺内气压的变化
过渡: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看出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增大,肺扩张,处于吸气状态,为什么胸廓增大,肺扩张,会处于吸气状态?
这和肺内的气压有关,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活动。
要求:
取一个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右手把推进器拉出一段距离,左手手指将管口堵住,此时针管内部相当于我们胸腔,里面有一定量的气体。
请问:
用右手把推进器往里推时,有什么感觉?
松开右手又有什么现象?
师生共同分析:
这与针管的内的气压变化有关,当把推进器往里推时,管内的容积变小,气体不变,气压就会升高,,就推不动了;而松手时,因为里面的气压较高,因此推进器就退出来了。
推进器在退出时,管内的容积逐渐变大,气体压力又逐渐下降,直到内外气压平衡为止。
得出结论:
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吸气
肺回缩肺内气压上升呼气
由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很容易得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
胸廓的
肋间收缩肋骨前后径胸廓肺
肌胸骨左右径容积扩
膈肌上升上下径增大张
增大
肋间舒张肋骨前后径胸廓肺
肌胸骨左右径容积回
膈肌下降上下径缩小缩
变小
根据看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同位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
我认为,此图更形象地展示胸廓的构成,故替换原图。
亲自体验,得出结论:
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亲自测量,进一步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
来自于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学生首先明确模型各部分代表的结构名称
小组讨论后回答:
肋间肌收缩
肋骨、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增大
胸腔容积变大。
肋间肌舒张则相反。
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过程并积极思考。
。
小组讨论后回答
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增大→肺容积变大
膈肌舒张则相反
各组学生活动后回答:
逐渐的推不动了;
松开右手,推进器被退出来了。
肺内
气压吸气
低于
大气压
肺内
气压呼气
高于
大气压
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以及找出自己胸廓的位置,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了解胸廓的组成、位置,为深入探究呼吸运动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亲自测量亲眼观察亲笔记录
先感性体验,再科学测量,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使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自制的模型等直观教具,把抽象“肋间肌、膈肌的舒缩与骨骼的运动关系”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巧妙的化解难点。
我认为原图演示与实际膈肌的移动方向不一致,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改用此演示方法。
将常见的物品注射器引入课堂,通过动手操作,直观的感受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把握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课堂小结
约2分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
。
。
。
。
学生回答
知识的回顾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当堂达标
约10分钟
当堂达标
A类:
1.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
B.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
2.在做胸部的X光检查过程中,医生要求你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
A.肋骨上举,膈舒张而上升
B.肋骨上举,膈收缩而下降
C.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
D.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
B类
3.(2009济南)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曲线AB段表示的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2)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是怎样变化的?
(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AB段,呼吸肌_______;BC段,呼吸肌_____。
C类
我是小法官
一对夫妇被指控用水溺死了女婴,但是这对夫妇坚决否认,宣称女婴生下来就是死的。
于是法医立即解剖了死婴,取出肺将其放在水中,法官在看到肺沉入水底后,当庭宣判这对夫妇无罪释放。
那么法官做出这样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法庭内旁听的观众很不理解这个判决。
我们在座的小生物学家们能否向这些观众说明一下“沉肺断案”的理由?
教师点拨:
婴儿在出生前不用肺呼吸,所以,肺内是没有空气的。
出生后,肺内才进入空气。
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学生讨论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与答题速度。
尽量做到当堂完成,当堂面批,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我是小法官”的题目,增加了生物的趣味性,同时渗透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学好生物很重要!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腔
咽
呼吸道喉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气管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
二、肺泡与
外界的气体交换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
缩小
吸气动作肺被动的扩张和回缩
呼吸运动过程肺内气压下降和升高
呼气动作气体进出肺泡
吸气和呼气
教学反思: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适用性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始通过小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是让学生亲自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以其直观形象,有效的化解了抽象,突破了难点。
最好精选了三类达标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自己所学知识,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
我在张老师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希望这节课更加完善。
第一,增加复习提问这一环节,通过提问植物的呼吸作用,让学生既回顾了上学期的内容,又自然导出了本节课题;第二,学生自己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印象深刻,效果更好;第三,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多媒体投影肺泡结构示意图,此图更形象地展示了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四,在演示膈肌收缩和舒张的实验时,把向下拉橡皮膜改为向上推橡皮膜,这样与实际膈肌的移动方向一致,学生更容易理解;第五,板书过于简单,增加了板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