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docx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题为“疑为学之始。
”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独立学习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
学会这种读书的方法,就会走进较高的阅读境界。
本单元的课文可读性很强,多出于名家之手,风格不一。
有幽默风趣的《送行》,有明快的语言中包含着悲情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有厚重深沉的《台阶》,有以轻松笔调写白日梦的《呼兰河传》(节选)。
详细读完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在本单元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从而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2、能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4、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送行》2课时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2课时
《台阶》2课时
《呼兰河传》(节选)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应该反复诵读、切身感悟、大胆质疑。
《送行》是一篇幽默的散文,蕴涵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却传达了人们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教学过程着眼于勒罗人物形象的分析,幽默语言的品位和铺垫手法的运用。
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产生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将贯穿始终。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是篇书序,本文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文章真情直白,亲切自然。
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换位法,回到儿童时代。
并联系实际,为社会呼唤童真。
《台阶》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不同,它通过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父亲”这个普通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敢于拼搏的精神。
抓住全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来理解整个文章,来理解父亲的形象。
《呼兰河传》(节选)是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
同时要能够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读懂这部小说;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合学习与探究》是在学完本单元后,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进一步培养他们在读书中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诵读欣赏是冰心的《往事》,读后进一步体会冰心散文典雅隽永、自然流畅的风格。
教后记:
教学设计
《送行》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了解幽默的不同形式、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里,有没有特别让你难忘的送别场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如果没有,老师可以自己讲一个)如:
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每年回来探亲几次。
返程时,母亲抱着我到车站送行,母亲每次都表现得很坚强。
只有最后一次,当父亲刚刚踏上火车时,母亲背过脸,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我以为大人都不会哭,往车上看时,发现父亲眼里也盈满了泪水,顿时我也哽咽了,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
那次送别所饱含的深厚情谊,一直让我铭刻,无法忘怀。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
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但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2、文章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划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
(提示:
可从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入手)
(请同学上黑板简要板书两次送别的不同。
)(教师可事先搭好框架)
明确: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
(真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热切地说
三、研讨交流
1、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一般说来你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
(思考、交流)
2、从大家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希望幸福地被送行的,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
(启示一:
能不能说明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才会有幸福快乐感。
---------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
启示二:
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
--------交流和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形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还有可以很多启示,只要同学们能说,都应该认可。
)
3、自然揭示文章的主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孤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
并且沟通与交流是需要技巧和形式的。
三、结合生活,抒发感想
看来交流沟通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有了怎样的体会?
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和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交流和沟通感情的。
四、课后学习
再读课文,体会勒罗形象
提出对这篇文章的疑惑之处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勒罗却能动真情,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分析“勒罗”形象
1、根据你对课文的解读,请为勒罗写一段简单的介绍,使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了解他,也希望他的生意更加兴隆。
最后一句是你对他的总体评价。
明确:
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
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而雅;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这样一个职业,他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次送行;勒罗是有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可以借助这方面的的技巧来赚钱。
当然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在七八年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三、质疑解答
古人说“疑为学之始”。
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
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
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有选择的进行回答。
如:
1、从主旨设疑:
见课后练习四
2、从文章结构设疑: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
这两部分的的关系是什么?
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去掉?
3、勒罗的泪到底是什么泪?
惜别之泪?
同情之泪?
职业之泪?
角色之泪?
……勒罗付出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吗?
(这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等等。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
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拓展延伸
职业送别这一行业在中国虽然还没产生,能不能举些类似的例子,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心态?
你觉得这种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课后学习:
(1)课外收集些幽默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2)积累送别的诗句
教后记: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重要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
什么?
(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
名仁,又名婴行。
自幼爱好美术。
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读文章,感悟“真”。
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文中写了孩子们这些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
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
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
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
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 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生的黄金时代,童心,纯真,创造力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抓住它,因为“童心不泯”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去品位、去追求。
二、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
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
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
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
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三、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
生……
四、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
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课后学习:
写一篇《童年趣事》,要求500字以上,叙事完整
教后记:
《台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导入新课
(正式上课之前,先放舒缓音乐,亮出一幅与台阶颇为贴切的图片,按字竖排打出一段话: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事先,预设和营造适宜本文课堂教学的氛围。
)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歌颂父爱的自由诗,导入新课,亮出课题——“台阶”。
站在天真的微笑里,
父亲,
是慈祥的温柔。
清冽的日子,
总有淳朴的粮食
喂养一种思想。
远走的那一刻,
父亲
用咳血的肺,
装进我的行囊。
邮寄的思念,
总在稻田边
飘远。
如今,
我的花
已结出果实;而父亲,
仍用年迈的肩
挑着夕阳。
父亲啊父亲
我的父亲的酒,
我的父亲的衣,
都已远去。
(说明:
感情的渲染是在课堂的中心环节与高潮部分,而其感情基调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却与导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这就仿佛大型活动的开幕词。
笔者指出,这首诗歌的结尾部分,我做了改动。
)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
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
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师引导。
父亲:
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
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
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
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
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
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
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
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
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
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小组内部先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上完成上述片段,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
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
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
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
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
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
)
课外延伸
1、尤天晨《父爱昼夜无眠》,《读者》2001年19期;
2、朱自清《背影》;
3、(法)巴尔扎克《高老头》。
教后记:
《呼兰河传》(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亲切朴实的语言描写花园景物,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我”眼中的祖父的形象
3、感悟文中所描绘的轻松、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2、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需搜集有关《呼兰河传》、萧红等相关资料,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意图、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家笔下的有关童年生活的作品--——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等相信都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也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三、初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若给课文起个标题,你起什么名字,请说说理由。
预设《祖父和我》:
叙事的主角(快七十岁的祖父和四五岁的女孩);《我家的大花园》:
描写的对象;《我的故事》……起什么标题要视内容而定。
四、精读,探究人物形象
1、完成下面的填充:
“我”是一个孩子,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等等。
理由:
“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人。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明确: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理由: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把文章中具体描写的段落好好朗读下,师总结刻画人物、景物的方法。
)
五、研读,深入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独到见解
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填空。
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生:
……
提示:
(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