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188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docx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第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

[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主导世界的两大力量。

由于存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超多强”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

苏联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相继进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历史

1.政治:

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

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①政治上: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

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

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2.经济:

两种经济体系的共存竞争

(1)资本主义国家:

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迎来“黄金时期”。

(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①形成: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②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3.科技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流派成为欧美文艺的主要表达方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1.政治: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法德和解,欧洲共同体成立。

(2)日本崛起: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力争成为政治大国。

(3)第三世界国家:

发起不结盟运动。

(4)中国: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5)美苏:

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2.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空间的开拓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福利国家”的建立:

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

3.文化

(1)科技:

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

(2)电视:

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3)音乐: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1.政治: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①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

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

(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内容:

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行政命令,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领域。

②评价: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①欧盟:

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成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③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①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建立。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③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3.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主题1|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2016·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导学号:

02792116】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A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

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

2.(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

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而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

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

[备选真题]

3.(2014·海南高考)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D [材料中“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以及“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

]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的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的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2)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②对西欧:

战后初期控制,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逐渐走向政治同盟关系。

③对日本:

战后初期独占和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谋求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运用图文材料创设情境命题考查美苏“冷战”的形成、表现及特点

[命题猜想] 

美苏两极格局的对抗,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冷战”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冷战”局面下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欧美、美日等)关系、美苏关系及欧洲德国、亚洲朝鲜与越南等国家的变化等,都是两极格局下“冷战”的影响。

解答这类题目注意从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角度分析判断。

1.(2016·唐山模拟)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3月5日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斯大林演说对遏制理论、“铁幕”演说产生了影响

B.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了“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C.丘吉尔“铁幕”演说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D.国家利益才是导致二战后美苏激烈斗争的根本原因

A [根据材料信息斯大林的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体现了战后苏联对美国的态度,随后乔治·凯南提出遏制理论、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体现了斯大林的演说对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A项正确。

]

2.(2016·石家庄模拟)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

“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

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

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

”这一言论(  )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

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C [材料中“共产党”“选民投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表明其强调在冷战背景下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苏联共产主义的威胁,意欲推动政府对欧经济援助,以防欧洲各国因经济困难蜕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备选习题]

3.(2016·潍坊模拟)右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

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

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