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17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度上期高中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度上期高中2018级期中联考

扫描查看成绩分析报告

语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

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

《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

《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

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蕴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这242年间的史事。

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

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

文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

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其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

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道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

《公羊传》虽然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B.《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C.《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D.《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编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

为经学,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

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

D.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

实的史料。

B.《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D.《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惜扭曲史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①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

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②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

前些年,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是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棉花垫得极厚,总害怕我着冷,结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样笨拙。

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

“日子没乡下整端。

”最不能忍受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

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

母亲对我的好是我不觉得了母亲对我的好,当我得意的时候,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我有委屈了就想给母亲诉说,当着她的面哭一鼻子。

③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

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

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

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

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

“我要那么多钱干啥?

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

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

”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

“喂不熟的狗!

”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

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碗大菜,父亲是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满村出名。

家里一来客,父亲说:

吃面吧。

厨房里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

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

客人吃的时候,我们做孩子的就被打发着去村巷里玩,玩不了多久,我们就偷偷溜回来,盼着客人是否吃过了,是否有剩下的。

果然在锅项里就留有那么一碗半碗。

在那困难的年月里,纯白面条只是待客,没有客人的时候,中午可以吃一顿包谷糁面,母亲差不多是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下些浆水菜了,连菜带面再给我们兄妹捞一碗,最后她的碗里就只有包谷糁和菜了。

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

在我上大学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结束要进城,头一天夜里总是开家庭会,家庭会差不多是父亲主讲,要用功学习呀,真诚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讲的,古今历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奋斗的,直要讲二三个小时,母亲就坐在一边,为父亲不住吸着的水烟袋卷纸媒,纸媒卷了好多,便袖了手打盹。

父亲最后说:

“你妈还有啥说的?

”母亲一怔方清醒过来,父亲就生气了:

“瞧你,你竟能睡着?

!

”训几句。

母亲只是笑着,说:

“你是老师能说,我说啥呀?

”大家都笑笑,说天不早了,睡吧,就分头去睡。

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防备老鼠进去,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

每年的院里的梅李熟了,总摘一些留给我,托人往城里带,没人进城,她一直给我留着,“平爱吃酸果子”,她这话要唠叨好长时间,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

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

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她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好,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

“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

” 

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岭道上行走,因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处是不能放下柴担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的。

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

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节选自《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因为

母亲看见别人家的小孩,想起了自己不能常常与子女相伴而倍感落寞。

B.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关于母亲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更多的是表现母亲对儿

子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读来感人肺腑。

C.“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

严了,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

说明母亲不善言辞,她用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家里付出着,关心着我。

D.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

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5.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6分)

6.

(1)作者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儿子,你认为“他”确实不是好儿子吗?

联系文本说明

理由。

(3分)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联系自身感悟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汤序波

汤炳正曾说,自己不仅“在小学方面受太炎先生的教益,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感情给我以巨大的影响”。

1937年7月,他从苏州返荣成探亲,不虞被困故乡达六年之久。

一次,前线葬埋抗日阵亡将士于文登县的柘阳山,他送挽联:

“今朝雄志吞桑岛,终古英魂壮柘阳。

”把宣传抗战救国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汤炳正的屈原及楚辞研究,始于抗战后期。

此时由于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

这里面当然也有乃师太炎先生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的潜在作用。

但汤炳正并没有想到,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