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499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 第六章.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16第六章

课时训练16 传记阅读

(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之父”师昌绪

余玮

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1955年师昌绪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

回国后,师昌绪心花怒放地前往组织分配的工作单位——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将大部分科研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

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无怨言地挑起这副担子,边工作边学习,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的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

他不懂俄文,为了需要,就依靠查字典,译出了《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两章。

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

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的主任。

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师昌绪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

为了克服一般铁基高温合金耐热性能差的弊端,师昌绪等人在设计成分时一反铁基高温合金中钛高铝低的常规做法,相应提高铝的含量,从而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1960年冬,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使中国高温合金的生产立足国内,师昌绪率队与抚顺钢厂共同攻关。

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需要照顾,他便每天早晚乘铁闷罐车往返于沈阳到抚顺之间,即使最冷的2月也是如此。

在几年的时间里,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机事故。

分析原因认为是轴承中混有空心滚珠造成的,从而导致数百架飞机不敢起飞,成为当时的“无头案”。

师昌绪对此进行冷静的分析研究。

根据金相观察,师昌绪提出滚珠是受到高速挤压造成局部熔化而失效的,而引起上述现象是由于冷却油不洁净所致,为此,只要加强油的过滤就可以把问题解决。

厂方接受了他的处理方案,使大批飞机得以重上蓝天。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

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适合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

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地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

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

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

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

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

此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了两个台阶:

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而且我国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更精巧。

在“文革”期间,师昌绪被诬蔑为“美蒋特务”,受到非人的折磨,曾被造反派打得皮开肉绽。

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之后,他被派到一个中专培训机构工作。

他在教书之余,收集与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每天清晨3时起床伏案疾书。

不到一年时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

后来他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受到大家交口称赞。

生物材料是21世纪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中国因涉及几个学会不能联合而无法加入国际组织。

1997年,师昌绪经过努力将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被推选为理事长,并于1998年加入国际组织,避免了与彼岸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他不是生物材料专家,但他热心促进中国生物材料的发展,完全出于对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心。

师昌绪总是说“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他人生的每一步无不印证着这些道理。

(摘编自余玮的《“材料之父”师昌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师昌绪在担任沈阳金属研究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期间,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的渊博与处理生产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B.面对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发生的一起飞机坠机事故,师昌绪冷静分析,准确地找出了原因,表现了他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C.为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师昌绪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提出“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研制方案。

D.师昌绪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而且在制造工艺上超过了美国。

E.师昌绪在文革期间受到非人的折磨,但没有改变他对祖国的赤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反而激发了他进行科研和著述的热情和决心。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处理生产中重大问题”错,原文是“大生产问题”。

C提出方案的是荣科教授。

E“反而激发”不准确。

答案:

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C不给分

2.师昌绪为我国材料科学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从文中“师昌绪等人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片”“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师昌绪经过努力将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同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可以归纳出答案。

答案:

①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

②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③他与合作者完成了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

④联合几个学会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争取在中国召开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答出三点即可)

3.师昌绪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敬,高尚品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此题时要能把具体内容抽象概括出来。

结合文中句子“师昌绪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文革中的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可以看出他的忠诚爱国;“后来他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可以看出他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对工作更是任劳任怨,勇挑重担。

答案:

①忠诚爱国。

②任劳任怨,勇挑重担。

③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4.师昌绪说,“勤奋、进取是人有所作为的动力”。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讨。

要抓住“勤奋”“进取”“有作为”几个关键点来作答,筛选文本中的表现勤奋进取的句子,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答案:

①为翻译俄文资料,虽不懂俄文,硬是凭借勤奋,查字典。

②为研制铁基高温合金,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一反常规。

③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几乎跑遍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

④为研制空心涡轮叶片,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斗。

⑤为完成金属学讲义,每天清晨3时起床伏案疾书。

(答出四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心系水电志在江河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

电工程施工专家谭靖夷

自1946年大学毕业时选择了水电事业,谭靖夷便与水电工程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由于设计变更,承担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设计任务的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感到力量不足,便从古田溪工程处借调60余名技术人员到北京参加设计工作。

一年后,首期设计任务圆满完成。

此时,设计院为加强力量,决定将这60余人全部留下,其中包括谭靖夷。

听到消息,古田溪工程处书记梁东初匆匆赶到北京,对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王鲁南说:

“别人都可以留下,但谭靖夷得回古田,不然就从北京院任我挑选三位工程师。

”双方意见难以统一,最后让谭靖夷自己选择。

谭靖夷毅然回到了古田溪。

“我喜欢与山水为伴。

”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施工一线。

《诗经·大雅·召曼》有言:

“实靖夷我邦。

”谭靖夷说,父亲给他取名“靖夷”,就是希望他将来能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效劳。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流溪河水电站大坝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也是谭靖夷“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坝”。

拱坝主要靠结构受力保证大坝的安全和稳定,但施工时还必须解决好混凝土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施工经验。

谭靖夷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在我国首次采用了人工粗骨料、混凝土拌和加冰、坝内埋冷却水管等技术措施。

流溪河工程从1956年7月开工到1958年8月正式发电,历时仅两年,建成一座拱坝、一条引水隧洞接地下厂房。

工程质量优良,施工期全坝无裂缝,坝基灌浆廊道无渗漏。

1989年、2008年,谭靖夷曾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廊道,目睹廊道仍然滴水不漏。

2008年,他还要求从坝面取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

这正是得益于谭靖夷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

在流溪河工程中,谭靖夷规定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

有一次,因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要求,混凝土出现几个平方米的麻面蜂窝,谭靖夷便责令大坝工区主要负责人在职工大会上做检讨。

他还授权工程质检人员:

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时,可现场下达暂时停工令。

严格的制度,强化了大家的质量意识,整个工程建设中被暂时停工的情况只发生过一次。

“看到电站几十年后还焕发着青春的光芒,我甚感欣慰。

”谭靖夷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谭靖夷始终认为,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二滩工程建设中,他二话没说,炸掉七八千方误混入粉煤灰的混凝土。

在沙牌水库大坝建设中,为排查混凝土质量问题,他连续3天每天只睡4个小时,把所有资料、每个数字全查了一遍,确保了大坝的工程质量,使大坝成为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的最“牛”大坝。

从业60多年,谭靖夷的足迹遍布祖国的江河湖川,福建古田溪、广东流溪河、湖南柘溪、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等大中型水电站以及湖南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桃江水库等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名字。

1989年,谭靖夷从水电八局总工程师岗位退下来后,仍心系水电事业。

可以说,国内大多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他都参与过技术咨询,指导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工程技术难题。

如在溪洛渡大坝工程建设中,就这座300米级高拱坝施工中遇到的深层地质缺陷处理、高温和低温季节混凝土温度控制及快速施工组织管理等诸多技术难题,他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如今,90多岁高龄的谭靖夷仍坚持到工地亲自查看施工情况,爬陡梯、钻廊道,直接和施工一线员工交流,解决具体问题。

就在2013年7月初,他冒着酷暑去了大渡河,为一个在建大坝现场解决问题。

“几十年都一样,自己一个人,背个包就走了。

谭靖夷一生参与修筑过80余座各种类型的大坝,从论证到开工,从施工到验收,从现场实地探访到书面质量评价,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身影和汗水。

唯独竣工庆典,他从不参加。

因为在他看来,竣工只是第一步,任何工程都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谭靖夷,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创高压灌浆技术的水电科学家。

(摘自XX百科)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谭靖夷的名字源于《诗经》中的“实靖夷我邦”,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为祖国效劳。

而谭靖夷一生参与修筑80余座大坝的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B.在修建流溪河水电站大坝时,谭靖夷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首次采用了坝内埋冷却水管等技术措施。

大坝竣工时,他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廊道检查有无渗漏。

C.流溪河水电站大坝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历时两年完成。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大坝依然完好如初,谭靖夷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坝”。

D.谭靖夷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在二滩工程建设中,因为混凝土误混入了粉煤灰,他二话没说便下令炸掉。

正因如此,二滩大坝在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

E.谭靖夷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关心水利工程建设,指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然而工程竣工后他却从不参加庆典活动,因为他认为工程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解析:

B项,“大坝竣工时,他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廊道检查有无渗漏”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8段,“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廊道”,是他在1989年和2008年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时的做法,不是大坝竣工时。

D项,“正因如此,二滩大坝在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可知,在二滩工程建设中,他下令炸掉误混入粉煤灰的混凝土,而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的大坝则是沙牌水库大坝。

E项,“谭靖夷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工程竣工后他却从不参加庆典活动”表述不全面,因为他不仅从工程岗位退下来后是这样,退下来之前也是如此。

答案:

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选BD不给分

6.文中第三段写古田溪工程处和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两家单位都争要谭靖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侧面表现谭靖夷水平高,设计能力强,深得领导们的信任。

(2)为后面写谭靖夷一生未离开水电施工一线做铺垫。

(3)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人物形象。

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谭靖夷为中国的水电工程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与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设计施工任务。

(2)设计并领导施工我国第一座混凝土双曲拱坝——流溪河水电站大坝。

(3)湖南柘溪、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等大中型水电站以及湖南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桃江水库等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名字。

(4)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国内大多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他都参与过技术咨询,指导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工程技术难题。

(5)90多岁高龄的谭靖夷仍坚持到工地亲自查看施工情况,爬陡梯、钻廊道,直接和施工一线员工交流,解决具体问题。

8.谭靖夷工作中的“严谨认真”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种“严谨认真”的作风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规定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②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要求,责令主要负责人做检讨;③授权质检人员在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时,可现场下达暂时停工令;④炸掉七八千方误混入粉煤灰的混凝土;⑤为排查混凝土质量问题,把所有资料、每个数字全查了一遍;⑥90多岁高龄仍坚持到工地亲自查看施工情况;⑦从论证到开工,从施工到验收,从现场实地探访到书面质量评价,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身影和汗水。

(2)(示例)启示: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以严谨认真的作风去对待,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并且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

“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

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

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

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

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

他形象地说:

“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

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符合文意,参照第1段中“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的句子,会很容易判断出来。

B.符合文意,参照第2段中华罗庚的话“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容易判断。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完全恰当,从原文“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来看,王元报告中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华罗庚的。

D.“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的说法不恰当。

相关内容在原文的最后一段。

E.“本文……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概括不当,文章主要是介绍“数学奇才”之“奇”,包括“宽、专、漫”的治学之道(第2段)的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第1段)、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读书方法(第3段)以及对学术交流的独到认识等。

答案:

选A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选DE不给分

10.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