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887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docx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毕业论文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彭泳佳

学号:

0608331028

指导老师:

付伟

职称:

副教授

 

中国·珠海

二○一○年五月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毕业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我所呈交的毕业论文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材料,均在文后按顺序列出其参考文献,论文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

 

承诺人签名:

日期:

年月日

 

从外汇储备的视角来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额外汇储备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突出问题。

本文认为,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必然会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流动性过剩的失控问题。

因此,在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如果我们只靠着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调控,则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调控并且使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我们应该从外汇储备的视角出发来着手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本文拟就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汇储备增加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程度等问题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探讨,并通过原因导向分析,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相关的政策依据,从而缓解因外汇储备激增而导致的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关键词:

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政策

 

AnalyzingtheproblemaboutChineseExcessLiquidityfromtheaspectofforeignexchangereserves

Abstract

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ourcountry’seconomyandopeninguptotheworld,theproblemofhugeforeignexchangereservesandexcessliquidityhasemergedasamajorissueintheprogressingcourseofeconomy.Thethesismaintainsthattheforeignexchangereservesovergrowthwillbringaboutaseriesofproblemstoourcountry’smacroeconomiccoordination,andthebiggestworryofthemistheexcessliquidityisoutofcontrol.Soifweonlychoosethecommonmonetarypolicyinstrumenttocontroltheexcessliquidity,itwillhaveconsiderablylimitations.Inordertomakingthecommonmonetarypolicyinstrumentmoreeffective,weshallundertaketoanalyzetheproblemofourcountry’sexcessliquidityfromtheaspectofforeignexchangereserves.Thethesisgoesintothesubjectonwhatconnectionbetweentheforeignexchangereservesandthemoneysupplyis,whatthedegreeofinfluencesofincreasingforeignexchangereservesandexcessliquidity,etc,byafewkindsofmethods.Andbasesonthereasonasaguidetoproviderelatedevidenceforourcountry’sforeigntradepolicy.Inthisway,theproblemofexcessliquiditycanberesolved.

Keywords:

ForeignexchangereservesExcessliquidityMoneysupply

Foreigntradepolicy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1.1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国际背景1

1.1.2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国内背景3

1.2研究意义4

2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概述5

2.1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及测量5

2.2流动性过剩对国内经济的影响7

2.2.1资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大7

2.2.2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7

2.2.3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失衡7

2.2.4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8

3关于外汇储备与流动性过剩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9

3.1基于货币冲销的相关理论分析9

3.2基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10

3.3基于实证数据的定量分析12

3.3.1单位根检验14

3.3.2协整分析15

3.3.3格兰杰因果检验17

4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分析19

4.1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是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制度性因素19

4.2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是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19

4.2.1持续高额的贸易顺差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形成20

4.2.2境外资金流入的增加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形成21

5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政策调整23

5.1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23

5.2降低“双顺差”,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23

5.2.1调整我国贸易政策,改变长期经常项目顺差格局23

5.2.2调整我国外资和汇率政策,减少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24

5.3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和币种25

6结论27

参考文献28

附录30

谢辞31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流动性过剩对一国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流动性过剩引起的问题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讨论的热点和关注的对象。

在我国,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日显突出和严重。

在国内外一系列失衡的背景下,流动性过剩问题像是一个链条的开端,联接着人民币升值、房地产调控、股市泡沫等等对我国经济影响深远的事件。

本文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背景可分为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大背景。

1.1.1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国际背景

(1)全球经济失衡

在经济全球化总体不变的格局下,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已成为了主导资金流向的重要标杆。

1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首先表现为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经常账户出现持续赤字,并且无论从GDP中的占比,还是从总金额大小上看,其经常账户逆差都有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由1995年占GDP比重1.5%提高到了2007年占GDP比重6.9%(后者可能达到了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点),虽然其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比重有所回落,但水平还是维持在4%~5%的高位,美国对外依然负着巨额的债务;而另一方面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则形成大量经常项目顺差,持有美国大量的债权。

如下图1-1显示:

图1-11999年~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数据统计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从1999年到2009年这短短的11年里我国外汇储备就激增了14.5倍,从原来的1.54千亿美元达到现在的2.39万亿美元。

在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8536.72亿美元,甚至超过日本850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其次,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最大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的持续增大和对外债务总额的迅速增长,外国投资者也渐渐地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失去了投资的信心,从而导致了全球资金逐步地从美元资产转向未来投资回报率更高、汇率风险更小的日本、亚洲以及其他新兴地区的资产。

而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我国,本国资产自然也成为了众多国外资金争先首选的对象。

这样一来,在失衡的全球经济下,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被无声无息地输入进了我国,而我国也被迫地充当起了吸收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角色。

(2)国际货币体系失衡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无体系的体系”阶段。

在该体系中既没有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机构,也没有制定硬性的规则或自动的制裁办法,各国政府只会根据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各自履行的义务和实施相对应的货币政策。

如此下来便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关人士认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首先表现为在“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下,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货币过度集中所形成的“美元霸权”。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牙买加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英镑、马克、法国法郎和日元等相继加入国际储备货币的行列已使得美元不再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中所提出的大量的美元通过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输出造成的汇率贬值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要求的长期稳定和坚挺之间形成的内在矛盾。

2但从多元储备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外汇交易、贸易结算的货币分布中还是占着绝大比重,2009年底分别高达65%、62%、60%,远远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23%的比重。

美元仍旧是世界的核心货币,稳坐着国际储备货币中的霸主地位。

所以无论该体系中的币种结构如何变化,根本上还是无法解决了以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输出大量美元来满足国际清偿力的需求,即实质上“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

其次,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国际协调机制的缺乏,世界各国一直没有实现统一的汇率制度。

出于本国现实利益的需要,各国只好采取自主选择汇率制度的政策,这样长期一来便造成了全球性的汇率制度不稳定。

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IMF的196个成员中实行浮动汇率汇率制或中间汇率制的国家和地区有142个(占成员国比例72%),而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则有54个(占成员国比例28%)。

由于超过70%的跨国贸易都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有关,所以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受浮动汇率制度所支配着。

为避免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平衡的影响,各国政府都会对汇率的波动进行不断的干预。

而鉴于外汇干预的需要,各国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

特别是以我国为首的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更不能坐视不管汇率的大幅自由波动,在面对国际投机资本的巨大影响下,必然选择积累外汇储备来冲销和调节国际浮动汇率制度带来的波动。

但同时,随着逐年的外汇储备的巨额增长,我国成为了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应运而生的巨额外汇储备问题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成为了一组新的影响我国国内经济平衡的难题。

1.1.2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国内背景

(1)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的双顺差

过去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几乎都是围绕着“生产优先、出口优先”这一目标来制定和实施,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不断地加快,再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对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了我国长期地存在着对外贸易的顺差。

在长期的贸易顺差下,外汇储备日积如山,外汇占款额直线上升,最终造成了空前的流动性压力;另一方面,伴随着外汇储备的急速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不断加大。

由于人民币受到了国外投资者的长期看好,大量的国际资本都争先拥入我国国内市场,从而造成了我国长期的国际资本顺差。

面对长期的资本顺差,我国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来缓解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所带来的冲击,最终造出了更多的流动性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贸易顺差就达到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相应增加到1.946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7.34%。

如此一来,在我国“双顺差”的助推下,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将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也会越演越激烈。

(2)高储蓄率与低消费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储蓄现状一直受着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与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持续着高储蓄率这一趋势。

本来高储蓄率能为市场长期地提供大量的资金,可以使市场经济在充裕的资金下正常的运作和发展。

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转型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市场业务品种与金融工具缺少。

在狭窄的投资渠道下,大量的储蓄资金无法全部或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储蓄量与投资额之间的差额越拉越大,最终导致了储蓄投资失衡,大量的剩余资金沉淀在银行里形成了新的流动性压力。

此外,1我国国内市场也一直面临低消费需求的问题,内需不足与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极大地降低了国内市场的平均消费倾向,一方面,尽管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迅速增长使其有效消费需求不断地得到了满足,但由于其消费倾向不高,对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增长的拉动力也相应不足;而另一方面,低收人阶层收入的过慢增长则使其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国内市场的总消费需求也得不到相应的满足,最终致使整体国内市场的平均消费倾向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如此一来,在高储蓄率与低消费需求两大难题的夹击下,我国政府只好被迫地采取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储蓄率和刺激国内需求,如降低利息、推广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

据中国经济网()的调查显示,在2008年9月到11月短短的两个月里我国就先后进行了3次降息来调整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虽然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高储蓄率与低消费需求这两大问题,但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压力。

之前已经大量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流入的国外资金会追逐更高的利润收入,放弃以银行存款作为其单一的投资渠道,而选择其他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如投资房地产、股票市场和基础资源等资产。

有了大量资金的热捧,这些资产的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最终导致了资产泡沫的不断形成和扩大,国内经济严重失衡。

1.2研究意义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加大,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外汇储备和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关系,并且试图研究出关于高额外汇储备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效应。

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外汇储备与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从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后,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给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流动性过剩的失控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极其需要兼顾内外整体的均衡。

在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如果我们只靠着其他国家一般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调控,则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调控并且使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我们应该需要从外汇储备的视角出发,着手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本文拟就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汇储备增加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程度等问题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通过原因导向分析,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相关的政策依据,从而缓解因外汇储备激增而导致的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2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概述

2.1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及测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流动性过剩”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这是流动性过剩问题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经济学角度看,“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在实现交易过程中的难易程度,而衡量该难易程度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商品间实现交易的速度。

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速度减缓,即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可能出现不足的现象;相反,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速度加快,即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则会出现流动性过剩。

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上面“流动性”定义当中所提及的基准商品一般只被当作货币,而流动性过剩则被用来特指货币流通中的一种超额现象。

那么,所谓的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理论上则可以定义为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即货币增长率远超过GDP增长率。

而其具体表现一般为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社会可用资金大量剩余。

对于“流动性过剩”的测量,至今世界尚无公允的精确测量标准。

发达国家如美国一般是以基础货币的增长率作为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因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则一般是看存贷款比率。

在我国,普遍接受的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

经济货币化指数(M2/GDP)、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和存贷款比率。

如表2-1、表2-2和表2-3所示,作为反映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经济货币化指数(M2/GDP),已由2002年的1.52增长到2008年的1.58。

然而我国经济货币化指数的高比例并不表明我国货币化程度已处于领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经济货币化指数则自2002年以来都一直稳定在0.8左右。

这对比正好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居民储蓄和银行信贷支持来现实;在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中,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而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2过高而M1过低,即货币流动性比率下降,则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而M1过高而M2过低,即货币流动性比率上升,则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

从2002年以来我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38.68%,到2008年已经下降为34.98%;我国银行体系存贷差自2002年以来一直不断地扩大,贷存比例由2002年的76.83%快速地下降到2008年的65.O8%,银行体系资金过剩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表2-12002~2008年我国经济货币化指数的变化情况

年份

M2

(亿元人民币)

GDP

(亿元人民币)

M2/GDP

(%)

2002

183246.94

120332.7

1.52

2003

2l9226.81

135822.8

1.6l

2004

250802.79

159878.3

1.57

2005

296040.13

1832i7.4

1.62

2006

345577.91

21l923.5

1.63

2007

40340I.30

249529.9

1.62

2008

475l66.6O

300670.0

1.58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人民银行网

 

表2-22002~2008年我国货币流动性比率的变化情况

年份

M1

(亿元人民币)

M2

(亿元人民币)

M1/M2

(%)

2002

7O882.19

183246.94

38.68

2003

841l8.81

2l9226.81

38.37

2004

95971.01

250802.79

38.27

2005

107279.91

296040.13

36.24

2006

126028.05

345577.91

36.47

2007

1525l9.17

40340I.30

37.81

2008

1662I7.13

475l66.6O

34.98

数据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网()

 

表2-32002~2008年我国存贷比例的变化情况

年份

存款余额

(万亿元人民币)

贷款余额

(万亿元人民币)

存贷比例

(%)

2002

l7.O9

13.13

76.83

2003

2O.81

15.9O

76.41

2004

24.05

17.74

73.76

2005

28.72

19.47

67.79

2006

33.54

22.53

67.17

2007

38.94

26.17

67.21

2008

46.62

30.34

65.O8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人民银行网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系统,客观上要求其系统内部的流动性增长与全体产出增长之间保持一种合理而且稳定的关系,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背离了这种要求。

因此我国无疑是存在着游离于实体经济运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2.2流动性过剩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过剩的流动性已经成为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隐患,是当前影响金融稳定的核心因素。

而流动性过剩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2.2.1资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大

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后果,最直接表现为过剩的流动性资金会追逐有限的资产,造成了房地产、股票和基础资源等在内的资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

资产泡沫的形成及扩大已对我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据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上涨5.3%,二手房价格涨幅则超过了新建商品房,同比上涨6.1%,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也上涨了4.9%;而股票市场更是异常火爆,短短的10个月的时间内,上证指数就激增了3409点,从年初的2715点上升到10月份的6124点,后者甚至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高峰。

这种资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会通过企业资金的增加和居民收入预期增加的链条,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并且推动投资(包括居民住房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张。

而实体经济也会由此逐渐地偏离均衡水平,结果表现为生产和消费比例的失调,生产过程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了国民产出的下降和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国民经济步入萧条阶段。

过去,日本就是因泡沫经济的破灭而导致了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国内经济的零增长。

前车之鉴,时刻提醒着我国应当对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思考。

2.2.2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

整个国内经济市场就好比一台机器,而货币就相当于润滑剂,维持着机器的运转。

不过,一旦润滑剂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时候,就往往会对机器的运转产生不利的影响。

众所周知,流动性过剩的实质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多,由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多,多余的货币会追逐既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货币的购买力也相应下降。

这样,因货币供应过多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就可能应运而生。

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6、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分别达到4.4%和5.6%,而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则同比上涨了6.5%,创下了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