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0582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docx

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5

课时教案

课题: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

(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3)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2)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物,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也应当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中国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重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影响和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难点:

认识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历史必然性。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944年夏天,二战的第二战场刚刚开辟,全世界的注意力正集中在硝烟弥漫的欧洲。

而此时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风景优美的布雷顿森林却迎来了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730多位客人。

从7月1日到22日,从华盛顿山度假宾馆的会议室里不时传来激烈的陈词、质问和争辩声。

这里没有任何的娱乐设施,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到激烈处通宵不寐——据一个当事秘书50年后的回忆,那时自己“每天简直要工作上28小时”[1]。

这些人是来自二战中44个同盟国的财政官员、经济学家等。

作为当时世界四大国之一的中国,也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些人里最大的腕,是一位英国人——凯恩斯,一位可能是有史以来对现实经济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位经济学奇才。

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度被认为是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诺亚方舟”。

是什么让这些各国的“财神爷”和经济学精英们汇聚一堂?

他们的这次聚会将会取得什么成果?

这些成果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先回到二战前,看看那时的经济“乱象”。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用故事性的情节和设疑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的思维随历史而动。

    一、乱象——战前的世界经济

    1.无序的金融

 材料:

       

1933年美元与英镑的比价变化情况

 币种月份

 4

5

8

11

英镑

1

1

1

1

美元

3.75

3.85

4.5

5.5

             ——据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问题设计】材料反映了战前经济领域的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材料反映了在大危机的影响下美元不断贬值。

事实上,美国并非此轮货币贬值的始作俑者。

早在1931年9月,英镑从1英镑兑换4.86美元,几天之内跌落了25% ,达3.75美元。

政府出于不干预的原则,任其滑落。

12月英镑对美元的汇率跌到3.25美元的最低点。

英镑的贬值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货币贬值开始蔓延。

因此罗斯福上台后,在金融领域也实行货币贬值。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普遍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物价下跌的现象。

为了保护国内市场,稳定物价,刺激出口,限制进口,各国竞相实行货币贬值等金融手段。

正如有学者所说:

“在大萧条的危机四伏的汪洋大海里,每个国家都设法为自己的人民建立一个经济的安全岛。

”[2](P.665)然而,货币贬值现象迅速地从一国波及多国,国际金融领域乱象丛生。

事实证明,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国际贸易因此大幅缩减,反过来对各国的经济形成巨大冲击,致使各国在危机中愈陷愈深。

2.无力的救赎——1933年国际金融和经济会议

 事实上,面对经济乱象,人们也曾做出一些努力来打破日益增长的壁垒。

1933年,在伦教召开的国际金融和经济会议,试图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但是作为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对这次会议并不热心。

当会议讨论美元汇率稳定问题时,刚刚从货币贬值中尝到甜头的罗斯福向大会发去了一份“炸弹电报”:

美国拒绝任何形式的货币稳定,“一个国家的幸福生活,主要决定于本国健全的经济制度,而不是看它的货币同别国的货币兑换时的价格高低”。

[3](P.72)这份电报实际上表明了美国根本不愿意实现货币稳定。

“炸弹电报”确实起到了炸弹的效用,与会各国宣称继续开会无疑“纯粹是浪费时间”。

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使得会议不欢而散。

 会议不欢而散,救赎无果而终。

人类丧失了一次绝好的自我救赎的机会。

 经济乱象使得一些国家在经济危机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把世界推向战争的深渊,人类迎来了史上最为灾难的时代。

各国都为此付出了不同程度的代价。

这个惨痛的教训使各国意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建立稳定的经济体系不仅是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维护世界长久和平的重要保障。

所以,尚未完全从战争中走出的世界各国于1944年就开始着手谋划建立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以避免悲剧的重演。

这次的努力能有结果吗?

会不会重蹈1933年的覆辙?

让我们先看一下战争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影响吧。

【设计意图】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向前延伸,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补充了1933年国际金融和经济会议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前因,让本课的内容不再孤立,并借此构建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

     二、冰·火——战争改变的世界

     阅读教材P104页《历史纵横》。

    【教师引导】从《历史纵横》中可以看出,与饱受战争摧残的欧洲相比,受战争影响较小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战后初期拥有了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

对此,1947年6月,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感慨地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全世界财富约30%,而今天,美国则掌握大约50%。

”[4](P.12)

战争使欧洲各国整体衰落,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恢复任务。

而他们要想在短期内恢复经济,只有寄希望于美国。

战争把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以这样一种方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成了他们共同的“救命稻草”!

(事实也正是如此,战后西欧各国接受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这就为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部分内容可以了解美国战后经济的优势地位,为认识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的形成做了铺垫。

    三、重建——有序全球化的起点

 1.“布雷顿森林体系”——重建国际金融秩序

  

(1)“志同而道不合”——凯恩斯和怀特

 重建先从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开始。

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布雷顿森林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结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

  很快,人们就发现,会议的主角是两个人:

英国人凯恩斯和美国人怀特。

被誉为“经济学教父”的凯恩斯当时已身染重病,但他仍然积极地参加会议的各项议程,表现非常活跃。

他甚至比怀特更早提出了货币计划。

他主张建立“国际清算同盟”,发行一种世界性的货币——班柯,各国货币均以班柯为单位确定汇价;各国将债权与债务将放入同盟中,折算成班柯进行清算;同盟的份额是二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额(英国占有优势);“同盟”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理事会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凯恩斯计划是基于英国当时的困境,尽量贬低黄金的作用并要求美国承担更多的责任。

从他的计划里,我们不难看出,在试图建立新经济秩序的同时,也暴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哈里·戴克斯特·怀特,1892年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俄罗斯移民家庭(因为出身问题他曾被怀疑为苏联间谍),获哈佛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博士学位。

1934年应邀来到华盛顿并进入财政部工作。

早在1941年,他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

他主张建立国际基金,基金至少为50亿美元,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等因素决定(该计划也因此被称为“黄金规则”);“基金”的办事机构设在拥有最多份额的国家;欠债的国家用自己的货币购买美元以还债,而汇率由美国决定。

这就是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反映出美国的主要利益诉求在于稳定汇率、自由贸易和资本输出。

在他的计划里,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将处于主导地位。

  主角们的争论非常投入和激烈,以至于配角们常常无事可做。

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会议期间,一名女外交官在百无聊赖中办起了一个业余舞蹈班,报名者竟多达20人。

  还记得中国代表吗?

他们差点出了大乱子:

作为四大国之一的中国,一些成员竟然在会议期间到附近的国家公园远足登山,一位猎人误以为他们是蓄意破坏会议的日本间谍而开枪射击,中国代表团成员“抱头鼠窜,斯文扫地”。

[5](P.266)

经过激烈的斗争和妥协,凯恩斯和怀特逐渐就以下三点达成一致的:

第一,世界经济必须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竞争而不是霸权主义或闭关自守的基础之上;第二,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汇兑体制,使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利于贸易;第三,为实现前两个目标,应该建立一个多边的官方机构。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建立稳定的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成为共识,这也是促进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先决条件。

尽管凯恩斯的名气和影响力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怀特无法比拟的,但他们之间争论的胜负不是由这些决定的。

经过激烈的斗争和妥协,直到7月22日凌晨(原计划19日闭幕),怀特小组才最终完成了长达96页的《最后决议书》。

其核心内容是:

“一个原则”、“两个组织”。

【设计意图】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

本课最能体现“人”的地方就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的凯恩斯与怀特之争了。

“舞蹈培训班”与“远足登山”两件事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却很好地反衬了英美两国的争夺激烈程度,同时也展示了历史的情趣。

(2)“一个原则”——两挂钩一固定

   【问题设计】结合教材P105页内容分析“两挂钩一固定”原则的作用。

   【教师引导】从两挂钩一固定原则来看,各国吸取了战前金融混乱的教训,形成了统一的国际货币汇兑体系。

这正是凯恩斯和怀特计划中的共同部分。

美元成为中心货币,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以美元作为汇兑参照。

这一原则给战后国际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秩序。

为了保证这一原则的顺利执行,会议还决定成立“两个机构”。

 (3)“两个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

(阅读教材P105,了解两个机构的宗旨和任务)   

从布雷顿森林铩羽而归的凯恩斯在1946年3月9日,两个机构成立时曾留下这样的“诅咒”:

“邪恶精灵”必会诅咒这对“孪生兄妹”:

“你们两个娇儿长大后将称为政客;你们的每句话和每个行动都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你们决定的事情不是为了事情的本身,而是另有所图。

”[6]这里所说的“孪生兄妹”无疑就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

从这个诅咒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说这两个机构必将为美国所控制,为美国所利用。

这两个机构真的如其所言,只是美国控制下的为美国谋私利的工具吗?

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材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货币自由兑换为基础的多边支付体系。

(2)稳定国际汇兑,避免各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用有秩序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汇率调整。

(3)通过贷款调整会员国国际收支的暂时失调。

……世界银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提供了总数约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帮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

1948年以后,……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转向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长期开发资金。

……提供技术援助并进行总体考察,以帮助成员国评估经济潜力和准备开发计划。

              ——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问题设计】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IMF和WB分别在什么领域发挥了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领域,为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做出了贡献;世界银行主要致力于战后的经济恢复工作。

二者相互补充,前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后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开发。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金融领域乱象丛生的教训基础上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它的建立将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以及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货币体系中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给美国带来了一定的特权利益。

正因如此,怀特在美国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相反,凯恩斯在英国受到了各方指责,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留下上述“诅咒”后不久,他就带着遗憾和不甘于1946年4月与世长辞,时年62岁。

 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建立一个中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国家和主导货币的存在是必然选择。

美国在享受特权时,也要为维持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转负担相应的义务。

比如,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不惜动用军用飞机空运大量黄金进入伦敦黄金市场,帮助英国稳定金融秩序,美国在这次行动中损失了大量的黄金储备。

到1968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在全球的比例由1947年的70%多下降到25%。

[7] 【设计意图】“一个原则”和“两个机构”涉及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学问题,故而在依据教材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史料分析它们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借此加深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

    经济危机中各国普遍设置关税壁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深受其害。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为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贸总协定——重建国际贸易体系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材料一     1931——196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国家

年份

1931

1952

1965

英国

17

17

6

美国

53

9

6.7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材料二 据统计,非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出口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1960——1973年增长速度更高,达到年均8%——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问题设计】分析材料一英美两国关税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非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出口值迅速增长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材料一英美两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关税税率逐渐降低;材料二说明国际贸易日趋发展。

 两则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后,各国逐渐放弃了战前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至此,战后形成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这个体系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与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的建立使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和贸易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开创了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推动全球化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认识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前身的关贸总协定主要为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互相补充,为维护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思悟——规矩成就方圆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宣告解体。

但是,直到今天,该体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

特别是每当世界经济遭遇挫折时,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

    材料:

 “也许,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当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恢复市场的秩序。

”特里谢(时任欧盟外长)说,“通过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全球金融市场急需有效原则的监管,这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及市场监管政策。

”他认为,如果市场缺乏有效秩序,那么世界经济及金融市场职能的有效性将会受到质疑。

——《广州日报》2008年10月16日

   【问题设计】依据材料,分析特里谢为什么呼吁“重新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当中”?

   【教师引导】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所谓“重新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当中”实际上就是要全球经济能够重回纪律、重返秩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0年中,布雷顿森林体系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成了50年代和60年代世界经济的繁荣。

这告诉我们建立合理有效的世界经济协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经验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我们并非是要重新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我们要借鉴的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精神”的东西——一种可以让世界经济回归理性、回归纪律和秩序的经验。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事情。

现在看来,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明智选择。

经济全球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全球经济在发展中始终隐藏着风险。

正如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一旦脱离了主人的缰绳,它必将陷入癫狂无序的状态,给主人以伤害;如果我们能够用一根强劲有力的缰绳牢牢地控制住它,让它回归理性、有序,它会带着主人到达理想中的地方。

    全球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世界是福,对每个国家是福!

对世界人民也是福!

教学(后记)反思: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东盟的交往情况。

2.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2.难点: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1.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方法一:

早在2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雨果就满怀深情地希望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后,虽然有人屡次试图实现欧洲的统一,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二战结束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加上国际间的竞争和客观存在的分工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渐加深,这就促使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至此,欧洲才真正走向统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方法二:

(循环展示图片--欧洲各国照片//欧洲之星,欧洲火车通票,欧元,签证,欧洲身份证//背景音乐--欢乐颂)(音乐起)(在美丽的赛纳河边漫步,在巴黎圣母院前祈祷,惊叹于艾菲尔铁塔的壮观,感受到罗马竞技场的宏大,在威尼斯水城体验异国风情,在凯旋门前领悟历史的沧桑)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欧洲美景,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想把欧洲游个遍!

现在只要你愿意,带上欧元,手持欧洲火车通票,乘坐欧洲之星,即刻体验欧洲旅行无限美妙……这一切的便利,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一个组织------欧盟,它让欧洲的一体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自主学习】

1.欧洲联盟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简述其形成过程。

你认为欧盟的成立有何意义?

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建立的?

简述其形成过程与历史意义。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建立的?

简述其形成过程与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欧洲联盟

1.背景或原因

(1)可能性:

共同文化心理;反思避免战争灾难;法德和解

(2)必要性:

恢复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美苏“冷战”的需要;摆脱苏联威胁和美国控制的需要。

2.形成过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正式成立→欧元问世。

3.历史意义: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或原因:

为扩大经济往来、促进自由贸易。

2.形成过程:

1992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3.历史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或原因:

1989年霍克访韩提出,得到广泛支持。

2.形成过程:

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正式成立→《汉城宣言》→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历史意义:

促进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

欧洲联盟

材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途径。

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经济基础的。

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更新的阶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2)从材料二、三看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欧共体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新趋势?

【参考答案】

(1)原因:

欧洲实力削弱;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的控制加强。

目的:

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追求政治独立。

(2)发展趋势:

由经济联合到政治统一。

新趋势: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探索攻关二:

亚太经合组织

材料一  由澳大利亚前总理倡议,亚太经合组织(APEC)于1989年11月建立(中国于1991年加入)。

其宗旨和目标是: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该组织成员有21个,APEC的成员国不到全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l/10,但其经济实力占世界的一半,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二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