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0578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 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岳麓版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近代中国的一份报纸上记载道:

“高丽之乱国固非自今日始矣。

光绪八年壬午岁,大院君之变,则日本暗主其谋。

光绪十年甲申岁,金玉均之叛,则日本明助其力。

若今东学党之事,不过乱民匪党,癣疥之疾,而竟兵连祸结,若临大敌者,此中未必无人焉。

”以下关于这一记载叙述有误的是(  )

A.日本对占领朝鲜蓄谋已久

B.朝鲜国内动荡为日本介入提供机会

C.中国对朝鲜内乱采取中立政策

D.可用来作为研究甲午战争的背景资料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日本暗主其谋”等可知,日本对占领朝鲜蓄谋已久,故A项说法正确;再根据“金玉均之判,则日本明助其力”“东学党之事……兵连祸结”等可知,日本对朝鲜的国内变局积极干预,故B项说法正确;清政府对此没有保持中立,而是应朝鲜政府邀请,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因此C项说法错误;据以上分析和“报纸上记载”可知,D项说法正确。

2.2014年10月中新社报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日认定一艘在丹东某海域的沉船系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战舰,疑为“致远号”或“超勇号”。

如果这艘舰船真为“致远号”的话,其应该沉没于(  )

A.辽东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下令“致远号”撞击日舰“吉野”号,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

因此答案为C。

3.光绪帝听闻某将领牺牲后,垂泪即作“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该将领应该是(  )

A.李鸿章B.曾国藩

C.刘永福D.邓世昌

答案:

D

解析:

由“光绪帝”“将领牺牲”“壮海军威”可以判断其人是19世纪末在海战中牺牲的将领,再结合选项可以判断此人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

答案为D。

4.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是通过战争和开放通商口岸等逐步实现的,其中,将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处于长江上游。

故选C。

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取得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协定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

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C.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答案:

C

解析:

“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D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

知识点二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6.“……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

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D.虎门销烟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拳民运动”“山东直隶”等信息可知这次运动是义和团运动。

7.慈禧说:

“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地)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的(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材料体现了“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  )

A.反封建专制B.反现代化

C.反满洲贵族D.反帝国主义侵略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没拦阻他们……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可知“他们”是义和团。

A、C项与义和团不符;义和团运动反对现代化主要体现为盲目排斥西方文明,与材料不符,B项排除。

D项与题意相符。

8.美国学者丹涅特曾指出:

“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他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符合材料。

故答案为D。

9.下表显示的是清朝“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拨派给公共工程局的部分款项,该款项主要用于履行(  )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两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两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两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故选D。

10.美国公使田贝曾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表述说明(  )

A.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D.帝国主义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答案:

A

解析:

依据“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意斥责……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这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C、D三项说法错误。

11.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中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

B

解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规定,清政府要严惩反抗外国的中国官吏,清政府沦为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材料信息反映了基本相同的内容。

12.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

“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

”其影响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的“留兵驻守”“京师至……山海关”等信息可得知,此引文出自《辛丑条约》,而C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之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

(3)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

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日本明治天皇在位第27年的那场战争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

(1)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特征:

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结果:

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

(1)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材料二与材料三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与材料一的区别是什么?

(2)材料一中义和团为什么要“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呢?

你怎样评价?

(3)材料二中“因而用之,徐图挽救”的意思是什么?

你对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怎样理解?

(4)材料三反映慈禧太后怎样的政治倾向?

你从三则材料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

答案:

(1)三则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爆发和注定失败之间的原因。

材料二、三反映了清政府对待义和团和帝国主义的态度,与材料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反帝与投降之间的区别。

(2)因为帝国主义利用铁路加强对中国的侵略,铁路延伸到哪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魔爪就伸向哪里;外国轮船控制了中国的内河航运和远洋航行,利用电线刺探中国的情报,人民借此发泄心中的怒火。

评价:

主要精神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的性质。

(3)“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是因义和团声势浩大,进入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

“徐图挽救”是控制和利用后,等待时机再剿灭。

清政府采用两面派手段,企图利用义和团之力抵御洋人,用洋人之力剿灭义和团,达到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

(4)完全向帝国主义列强投降。

启迪:

落后就要挨打;反帝必须反封建;革命必须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必须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峻峭瑰丽的阿里山,风光绮丽的日月潭……这一美丽的宝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外国侵略者长期占领过。

”以上内容中的我国的“宝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外国侵略者长期占领”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情境描述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把握。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所给的信息“阿里山”、“日月潭”,结合地理知识可以判断为台湾,这是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的中国领土。

本题考查的角度一是文科综合,二是涉及社会热点,把基础知识的考查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2.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可以和日本一战,这说明当时国人盲目自信,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

3.右面是刊登在近代英国非常流行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中、名为“小矮子打倒大个子”的一幅漫画。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讽刺太平天国运动中列强持观望态度

B.讽刺甲午战争中“小”日本打败大清帝国

C.讽刺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而战败

D.讽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国联坐视不管

答案:

B

解析:

观察漫画中人物造型,再结合漫画名称“小矮子打倒大个子”可知,其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打败中国,列强观望。

故答案为B。

太平天国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列强并非处于观望状态,A、C排除;由漫画中人物造型可排除D。

4.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

此措施是(  )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

D.修建满洲铁路

答案:

B

解析:

由时间“1895年”和“日本占领南满”可知正确选项为B项。

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中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B.《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C.《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外国渗透方式拓展到资本输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意味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故答案为C。

6.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立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台湾士绅阶层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D.“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

B

解析:

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割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为此台湾民众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台湾的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这是在特殊形势下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一种特殊措施。

故答案为B。

其他选项说法皆错误。

7.有人说: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

”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答案:

D

解析: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

B项说法错误;A、C项并非最佳选项。

8.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A.割地的面积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D.列强办厂的特权

答案:

D

解析:

19世纪90年代签订的是《马关条约》,其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这是19世纪40-60年代的条约中所没有的,故答案为D。

9.冰心晚年时,曾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

老人多次提笔,可是一个字都没有留下。

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

“一边哭,一边说:

‘气死我了!

气死我了!

真可恨!

真可恨!

’”冰心“气”“哭”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

B.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

C.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C

解析:

A项为《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项为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影响,D项为《辛丑条约》的影响。

由题干材料中“甲午战争”可知,本题选C。

10.

右面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上的一幅漫画。

图中人物暗指清政府,它有两副面孔,对内怒容,对外微笑。

以下对漫画解析正确的是(  )

A.灵活多变

B.洋人的走狗

C.无奈的选择

D.垂垂老矣

答案:

B

解析:

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对外微笑即妥协,对内怒容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彻底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故答案为B。

11.下图是一张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的老照片,记载了八国联军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

这张照片显示,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内。

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国联军的突袭

B.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C.中国人的思想觉悟低

D.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京城百姓对从下水道攻入城内的八国联军围观,说明当时清政府城防意识薄弱,而且没有动员广大民众抗击外来入侵者,这主要是由清政府腐朽统治造成的。

12.胡绳认为:

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

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列强不但要让清政府屈服于自己,而且要帮其维护在华统治秩序,总而言之,就是让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由此可知,只有D项《辛丑条约》的内容与材料相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演说: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

……”他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的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叫嚷对这些地区必须进行“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

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1)据材料一、二,分析日本为什么敢于发动对中国的侵略?

(2)据材料三,分析造成中国海军“实难纵令海战”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结合上述材料,具体说明理由。

答案:

(1)①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军事实力超越中国。

②侵略中国,日本蓄谋已久。

③中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落后。

(2)①原因:

给慈禧太后贺寿,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中国海军建设已落后于日本。

②说明:

清政府的政治腐败。

(3)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②日本由于国家推动工业化发展,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③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14.近代以来,列强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侵华的目的何在?

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三反映了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何在?

(3)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和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由经济侵略为主变为加强政治、军事控制,以华制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集;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