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1178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Word文件下载.docx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预习案:

世界形势:

根本原因:

背景

导火线:

过程:

割地:

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

结果:

1895签订了赔款:

《马关条约影响:

开埠:

设厂:

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对中国:

对日本:

对列强:

探究案:

探究一:

日本新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的表述:

“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请阐述理由。

 

探究二:

日本透过《马关条约》从中国手中获得了2.315亿两白银(赔偿军费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守备费150万两),分8次偿还,附有利息,实际上4次还清。

按当时的汇率,这笔赔款相当于3亿6000万日元。

日本对赔款的使用情况如下表[25]:

日本使用《马关条约》赔款情况表

项目

支出额(千日元)

比重(%)

军费扩张

陆军扩张费

56,799

62.7

海军扩张费

139,259

军舰水雷艇补助基金

30,000

临时军事费

78,957

21.9

编入帝室御料(皇室内帑金)

20,000

5.5

台湾经费补助金

12,000

3.3

教育基金

10,000

2.7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以及远东局势所产生的影响。

当堂训练

1、《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清政府被迫割让中国领土

B.清政府被迫进行赔款

C.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设厂

D.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四千年来我们才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

”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革命的开始

B.《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C.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

D.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

3、《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可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猜忌、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参考答案:

不同意。

日本1868年进行了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但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君主主义残余,再加上国内起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这张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日本教科书之所以这样描述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为逃避战争责任,掩盖战争责任。

中国:

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日本: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实力;

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远东: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导致远东局势更加紧张。

当堂训练:

CBDAA

年级高一科目历史必修一第四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二课时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

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4、重难点:

重点: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难点: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隆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

背景:

根本原因:

背景: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口号及评价

义和团运动(1898—1900)清政府态度变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意义:

1900--1901

过程:

内容:

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影响:

义和团勃兴时,恰逢晚清革命声势由弱至强的当口。

革命党人对怀有反抗意识的义和团引为同道,说他们“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

”清朝灭亡后,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将义和团视为中国文化糟粕的大汇集。

1949年后,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全面提升。

1967年3月,戚本禹在《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评反动电影<

清宫秘史>

》一文中说,“震撼祖国大地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

这是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历史首创精神的伟大运动。

”“文革”结束后,知识界重归启蒙话语,指义和团是“封建蒙昧主义”。

新世纪以来,知识界对义和团的批判更进一步,乃至有“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何况正是这些罪恶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义和团的看法。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八国联军侵华结束,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在这些条约中,几乎都有关于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请同学们运用多元史观评价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

训练案:

1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3.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

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4.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5、清朝官员袁昶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仪之道,二背国际公法。

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

”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B.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

在谈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是,一定要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

如:

从义和团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也可以从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口号、失败的原因以及义和团的影响来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

1、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化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知识补充

(一)文明史观

▲主要观点:

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包含内容: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横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同样重要。

(1)政治文明——指上层建筑领域的变迁,并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从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其发展趋势呈现着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物质文明——从生产力角度而言,强调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以及包括因科技发展而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

具体包括科技成果、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等社会现象。

(3)精神文明——因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而引起的思想领域的变化、发展并由此出现的文化、教育方面的新现象。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包含内容(特点):

(1)主线: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2)兴起:

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3)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域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建(体系化、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4)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三)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经济:

机械化、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

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

理性化。

文化:

科学化、大众化。

生活:

城市化等。

▲强调: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苏俄(联)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变革是现代化突破性进展的两大表现。

(四)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研究除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唯物史观(含革命史观):

唯物史观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

革命史观认为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

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

近代化史观又叫现代化史观,有时与文明史观中的工业文明有相同的部分。

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史观去看结论有时完全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