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0519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集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渚中心小学 张志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

  2、能简要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今天继续学习课文,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结果怎样?

草船借箭经过是怎样的?

  2、简单复述课文。

二、学习课文

  1、看动画:

    问:

你觉得诸葛亮这人怎么样?

    师相机板书:

  

神机妙算 

  2、学习课文第6~9段:

   ⑴ 学生自读第6~9段。

思考: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什么?

   ⑵ 小组讨论。

   ⑶ 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 雾怎么样?

    ② 指导朗读

    ③ 小结。

板书:

知天文。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① 诸葛亮“笑着”、“一定不敢”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指导朗读句子。

    ③ 小结。

板书:

识人心。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① 指名回答。

    ② 指导朗读。

板书:

晓地理。

   ⑷ 教师小结。

   ⑸ 齐读6~9段。

   ⑹ 过渡:

事实上,三天前诸葛亮就算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面对周瑜的诡计,还是鲁肃的疑惑,他都胸有成竹。

  3、学习1~5段:

   ⑴ 学生自读1~5段。

找出诸葛亮胸有成竹的句子。

   ⑵ 指名交流。

   ⑶ 指导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4、学习第10段:

   ⑴ 师:

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计谋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怎么样?

   ⑵ 指导朗读周瑜说的话。

  5、总结:

    草船借箭,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

诸葛亮作为千古传颂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能从也身上学的确实很多。

三、质疑

  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延伸

  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识人心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新安小学 何 怡  

【教学目的】

  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学重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

  2、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

二、新授

  1、说的非常好,《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谋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去看,你对黑板上的四个人物谁最感兴趣?

最喜欢谁呢?

  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

  3、先读到这,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品读的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呢?

    (学生交流汇报。

  4、刚才某某同学说,他非常佩服诸葛亮,原因是因为他在借箭的过程中表现出神计妙算的才能,那神计妙算是什么意思呢?

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你认为体会最深的地方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读课文。

  8、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学生汇报交流。

  9、现在我们就实地的感受当时受箭的过程,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他这样安排的好处有哪些?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船借箭的过程。

 10、谁能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

    (师板书神计妙算。

 12、面对诸葛亮的神计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到:

他说什么呢?

 13、当时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14、读的不错,无论是诸葛亮的神计妙算、还是周瑜的嫉妒之心,曹操的谨慎多疑、鲁肃的仁厚守信,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出来的呢?

 15、对,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语言的描述,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6、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当导演,邀请你喜欢的合作伙伴,把你们认为课文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片断表演出来,哪一组愿意先来试试呢?

 17、这几组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除了这几组同学之外,我想在座的同学也许也有很多的话想说,那么就请同学们把你们最想说的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他它送个故事中的他们,同时也送给今天在座的我们好吗?

谁先来说?

    (学生汇报。

 18、诸葛亮把借箭的过程安排的严密妥当、滴水不漏,不仅让周瑜叹服不已,更让我们后人佩服称赞,通过草船借箭这课的深入学习,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神计妙算的故事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播放空城计的故事。

 19、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课后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次有关三国故事的手抄报展,也可以由班长主持搞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演讲会,我们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到有关三国的故事,另外老师也希望同学课后能认真的品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我想里面会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让你过目难忘的,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以后的期望,你们能做到吗?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三校 高 燕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

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

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为什么是三国鼎立?

看老师画图。

(师边画边讲)

  师:

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

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

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

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

谁知道?

  师:

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

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

怎么借箭?

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

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

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

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

(生齐读)

    师:

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

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默读第2自然段。

    师: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

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

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

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

行动的目标是什么?

经过怎样?

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

借箭成功了吗?

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

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

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张钧篪 特级教师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

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

    课文分成几段?

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

教师板书:

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⑴ 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

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

和谁同去?

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

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⑵ 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⑶ 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⑴ 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 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

知天文。

    ② 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

晓地理。

    ③ 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

善知人。

    ④ 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⑵ 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

     (“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⑶ 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

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

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⑷ 小结:

     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导入

  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

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

“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

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

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

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

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津市红桥区文昌宫回民小学 曹 鹏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

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

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

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提问: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

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

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

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

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

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 言 莉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⑴ 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 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 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⑷ 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

  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

   ⑴ 师提出要求:

     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 师小结并过渡: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 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

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 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 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 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 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 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 小结:

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

   ⑴ 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

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

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

时间8分钟。

   ⑵ 网站提供:

     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3、在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两个主题下发送帖子:

   ⑴ 接下来,请各位别吝唇舌,到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发表独家观点吧。

要求:

独家发言或多人一组集体发言均可,时间7分钟。

     主题1: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题2:

“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⑵ 点评精彩帖子。

   ⑶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自主学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更加喜爱了。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争取人人都当三国通、人人都成三国迷。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袁玉珍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⑴ “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⑵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 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⑴ 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 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

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

“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

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⑵ 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 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 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起因: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③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④ 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

为什么?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对吗?

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

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A、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B、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