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0476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

一上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认识10以内的数,10内些学前教育和家庭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以内数的加减法等。

容教育的基础,一般都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

能数出10以内各数。

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

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

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

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学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标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与“数一数”把第4、5、6幅小图下面的圆点去掉,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内上容。

这样,在学生观察情境图整体画面并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之后,就可以册组织三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来表达观察的结果,一是从前三幅小图中发现可以教用画圆点的办法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运用这种办法表示第4、5、6、9幅材小图物体的个数,三是按第7、8、10幅小图中圆点的个数到情境图中找实的物。

一上第二单元《比一比》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学生在幼儿期间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

内生活中,经常遇到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

容两个物体的长短、轻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

重等实际问题。

那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

时,他们只注意问题准备。

的结果,比较的过程

往往是模糊的。

教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学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目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标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与“比一比”精简了教学内容,去掉了“比大小”,由2课时改为1课时。

但上原来“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现在增加至7道,还增设了一道思考册题。

增加的题目内容包括:

三条折线比长短,三杯水比多少,三种水果比轻教

重。

引导学生在确定最长最短、最轻最重、最多最少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材

推理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确定性。

此外还作了三点改动。

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由厨房情境改为学校一角,使可比的内容更丰富。

二是突出了比较方法的探讨。

例如,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比出哪根跳绳长;又如,让两位小朋友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谁高。

三是安排了同桌比铅笔长短,几个同学按高矮排队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中体验数学。

一上第三单元《分一分》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让学生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

内者熟悉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

容分类。

教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并学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目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标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

惯。

与“分一分”也作了三点改动:

上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

原素材是把学具、文具分类,不少没有学具的班级不册便组织教学。

改为呈现商店一角,三个货架上分别摆放玩具、书籍和食品,教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思考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分材类的意义和作用。

的二是安排两道题让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标准分类:

(原“想想做做”第3题移区作“试一试”)树叶既可以按形状又可以按颜色分类,另一道题是用不同方别法分茶杯(色彩、有把无把)。

使学生体会不同标准下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三是增加了安排回家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把学习的分类知识用于生活实

践,并借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按照教材修订方案的统一规划,一年级不再安排“统计”教学单元,只

是结合“分一分”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

分类标准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打好基础。

一上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10以内的数都比较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主10以内数的分与合、内小,学生在生活中经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加减法等。

容常接触这些数,已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

积累了一些感性认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

识。

识6~9各数、认识10等四段

安排。

在认识1~5各数以后,

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

0以后,插入=、,、,等关

系符号的教学。

在认识6~9各

数以及认识10的时候,进一

步应用几和第几,以及比较数

的大小的知识。

教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学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目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标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

少,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会使

用这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

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

(1)单元名由“认数

(一)”改称“认识10以内的数”。

(2)“认识1,5”由原来1课时增加至2课时,主要体现一些知识的综合,的

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3)练习一由原来的5道题增加至9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别

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5以内数的认识。

(4)“6,9”的认识由1课时增至2课时,加强了知识的简单应用,为学

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5)练习二由6道题增至1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

同角度丰富对1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

(6)加强了写数的教学。

教材在教学0—9这10个数字符号及“=”“>”

“<”这3个关系符号时,除了让学生描红、仿写外,还不断地安排写数练

习,甚至在教学加、减计算后,还安排了描写算式的练习。

(7)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弱,一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2则“你

知道吗”,侧重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增进对数学的亲切感,

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一上第七单元《分与合》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认识10以内的数。

“分与合”的教学内容是2—为理解加、减法的含内10各数的组成。

义,学习10以内数的容加、减法(本册第八

单元);认识20以内

的数(本册第九单

元);学习20以内进

位加、退位减做好准

备。

教1(在具体分物体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学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进一步感知目分与合的联系。

标2(在探索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

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与传统的数学教材是把10以内数的组成结合在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分散安排上的。

单独设单元教学“分与合”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创新。

修改后的教材从册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教第一,教学内容由分三段安排改为分四段安排。

原来6-9的分与合这一段材改为6-7的分与合和8—9的分与合两段。

8、9的分与合由原来的1课时增的至2课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

区第二,增加了练习,由原来的3次“想想做做”和1个练习,共23道题,别增加到4次“想想做做”和2个练习,共28道题。

练习四增设一道开放题

和一道思考题,重点在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第三,强化了有序地识记。

除了在练习中保留对口令、找朋友、玩数字卡

片、猜分成的数等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外,还不断安排有次序地填写各数的

分与合,以强化有序记忆。

一上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为今后学习20以内内分与合。

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容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好基础。

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内容。

分五段进行安排:

得数

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

法;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

应的减法;得数是8、9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连连减

和加减混合式。

教1.能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估计得数的大学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目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初步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标想。

3.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具有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

好习惯。

(1)单元名由“加法和减法”改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例题中普遍增加了收集信息以及提出、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

册(3)加强看图写算式和看图收集信息的教学环节。

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教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环节、材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提供帮助。

本单元不出用文字表述的问题,一般也的

不要求学生独立选择计算方法。

(4)练习五由5道题增至6道题,还增设一则思考题,重点培养学生有序

思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5)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移至“8的加减法”之后。

(6)求未知加数紧接着“10的加减法”安排。

一上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10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20以内的加减法。

内容分三段编排。

一、11,20

容各数的直观认识。

直观认识

“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

1个十;直观理解11,20各

数的意义;认、读11,20各

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二、11,20各数的意义。

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

的组成;写11,20各数;比

较数的大小。

三、10加几和

相应的减法。

用对十几的认识

思考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加深

对十几的认识。

教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学知道10个1是一个十;初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会正确目地读、写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标会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正确口算10加几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的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

(1)单元名由“认数

(二)”改称“认识11,20各数”。

(2)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突出了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原教册材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摆在课桌上,希望出现一捆(10教根)带2根的摆法来认识计数单位“十”,并在前面认识数10时作了铺垫。

材修改后的教材变发现式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在例题中让学生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1捆,接着用箭头呈现这一操作过程,让学生看到捆前是区10个一,捆后是1个十,从而揭示10个一是1个十。

学生在脑中形成了别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并了解了“一”

和“十”的十进关系。

接着又安排学生数出12根小棒强调“怎样就能看

得清楚”,这时学生在1捆旁边再放2根,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这

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运用了计数单位“十”,并初步感受使用

计数单位表示较大数的好处。

接下去,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13、18等数

后,教材又呈现了把1捆带10根小棒变成2捆的过程,学生在面临又够10

根时会在自觉地把10根捆成一捆,认识2个十是20,再次体验使用计数

单位“十”的好处。

一上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10以内的分与合,10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百以内的加减法。

内以内的加法。

一段教学9加几第二段教学

容8、7加几,第三段教学6、5、

4、3、2加几,结合这三部分

内容的教学分别安排了三个

练习,最后还安排了本单元的

知识整理和综合练习。

教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学口算,并逐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目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标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

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多样化,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

用意识。

4.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

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单元名由“加法”改称“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从本单元开始,出用文字表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独立选择册计算方法,同时列出的算式后面示范给出单位名称(不要求学生填写)。

教(3)在练习十一、十二、十三后各增设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索简单数材学规律,感受有趣数学现象,发展数学思考。

一下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11——20各数的认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内识。

(一年级上册)法。

(本册第四、六容10以内数的加、减单元)

法,20以内的进位加

法。

(一年级上册)

教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口学

算,并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标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

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

算法的多样,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

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应用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获得一些

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在例1的教学中,删除了“从13个桃中逐次减1”的方法,并把“想上

加算减”与“平十减”“破十减”等作为学生的探索成果一并呈现。

教在例1后面相应的“想想做做”第1题中,要求学生利用给出的算式和实物材

图,“先圈一圈,再计算”,引导他们再次体会十几减9的不同计算方法。

(2)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配置,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想加算减”的便捷,别

并产生掌握这一计算方法的内在需求。

上面前两幅图是与十几减9配套的练习一中的习题,第三幅图是与十几减8、7配套的练习二中的习题,目的都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内在关联,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增强“想加算减”的自觉性。

(3)通过相关、相似式题的对比,渗透一些减法运算规律,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特点和自身水平灵活推算。

除了教学十几减6、5、4、3、2时,引导学生根据一道加法式题推算两道减法式题的得数,或根据一道减法式题推算另一道减法式题的得数之外,还通过“减数不变,被减数有序变化”“被减数不变,减数有序变化”以及“被减数、减数同时变化,但得数不变”等式题的比较,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规律,不断提高计算水平。

一下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1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含义、读写、组认识万以内的数。

(二内(一年级上册)成、顺序和大小比较等。

年级下册)容11——20各数的认认识多位数。

(四年

识。

(一年级上册)级下册)

教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学

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目

标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并初

步认识百位;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使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结合数的认识,能够正确、

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使学生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

流,从而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

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在认数的活动中,获得一

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1)适当整合数的含义和读写这个教学段落。

修订前的教材,先教学整十上

数的含义和读写,再教学几十几的含义和读写。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生学册

教习的起点较低,对整十数的认识也比较充分。

不足是,由于对整十数和非整材

十数平均使用力量,使得学生对非整十数的认识不够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的

区影响了对百以内数的整体感知。

修订后,先引导学生在用小棒数数的活动中,别

重点掌握数的表示方法(即几十几根小棒可表示为几捆带几根)以及“几十

九添上1是多少”这两个关键问题,突出“满10进1”的基本计数原理;

再通过小棒表示的数?

计数器表示的数?

写数的活动,充分展示百以内数的

抽象过程,突出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即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

值。

由于上述调整,原教材在认识整十数之后安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内

容,修订后移至本册第四单元。

(2)充分展开对一百的认识过程。

在自然数序列中,一百是九十九后面的

一个数,同时“百”也是继“一”和“十”之后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作为

一个自然数,需要明确它在整个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作为一个计数单位,需

要明确它与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材先让学生借助小棒,“从八十五起,

一个一个地数到九十九”,并由此提出:

“九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

启发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到:

九十九添上1是10个十,也就是一

百,一百是九十九后面的一个数。

由此,接着要求学生“10根10根地数,

从十数到一百”,帮助他们明确:

和“十”一样,“百”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百与十的关系是“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一下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内(本册第三单元)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和退位减法。

(本册容20以内的加减法。

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第六单元)

(一年级上册、本册不退位减法。

100以内的连加、连

第一单元)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减和加减混合。

(二

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年级上册)

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法。

(二年级下册)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

问题。

教1.使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学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目退位减法,会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标2.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求被减数、

减数以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

合作交流,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客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增强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与一是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由“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个单元移至“100上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这个单元,这主要是因为数的含义内容结构调整册

教后,不再适合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是在教学需要进位的笔算加法和需要退位的笔算减法之后,以小卡通交的

区流的形式呈现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目的既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积极别

的交流自主总结计算方法,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为了保证

数学表达的严谨性与规范性,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

力。

三是充实了一些需要应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

问题。

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合理组合信息、

选择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下第五单元《元、角、分》

教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

内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

容简单实际问题

教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学

目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的过程,初步认识商品

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在购物或模拟购物等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对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

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与首先,教材修订前,本单元的名称是“认识人民币”,修订后改为“元、角、上

分”。

这主要是为了突出这部分内容的数学内涵。

因为“人民币”只是生活册

教中的一种物品,而“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属于“常见的量”的内材

容范围。

其次,删去了2角币和2元币的认识。

因为日常生活中,2角币和的

区2元币已退出了正常的市场流通,认识它们的现实意义已经不大。

第三,降别

低了部分习题的难度。

例如,下面这道题,原教材的问题是“10元钱可以

买下面哪些物品,”现在改为“把10元钱用完,可以买哪些商品,各买几

件,”之所以这样修改,是因为原问题过于笼统,教学时常给师生带来不必

要的困惑——是买同一种物品,还是买不同的物品,同一种物品是买1件,

还是买几件,是把10元钱全部用完,还是不全用完,修改后,既保持了适

度的开放性,又使问题显得明确一些。

此外,和修订前相比,这部分内容还增加了1课时练习,目的是让学生

更加充分地感知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解决简单购物问题的经验,提高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