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033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docx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

【篇目】

[作品介绍][注释][译文][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常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作品介绍]

《小雅·常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

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此诗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笔意曲折,音调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是《诗经》中的名篇。

[注释]

常棣(dì):

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华:

即花。

鄂:

通“萼”,花萼。

不:

“丕”的借字。

韡(wěi)韡:

鲜明茂盛的样子。

威:

畏惧,可怕。

孔怀:

最为思念、关怀。

孔,很,最。

原:

高平之地。

隰(xí):

低湿之地。

裒(póu):

聚集。

脊令(jílíng):

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每:

连词,虽然。

况:

更加。

永:

长。

阋(xì):

争吵。

墙:

墙内,家庭之内。

外:

墙外。

御:

抵抗。

务(wǔ):

通“侮”。

烝(zhēng):

长久。

一说为发语词。

戎:

帮助。

友生:

友人。

生,语气词,无实义。

傧(bīn):

陈列。

笾(biān)、豆:

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之:

犹是。

饫(yù):

宴饮同姓的私宴。

一说酒足饭饱。

具:

通“俱”,俱全,完备,聚集。

孺:

相亲。

好合:

相亲相爱。

翕(xī):

聚合,和好。

湛(dān):

喜乐。

宜:

安,和顺。

帑(nú):

通“孥”,儿女。

究:

深思。

图:

思虑。

亶(dǎn):

信,确实。

然:

如此。

[译文]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

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

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有人陷入急难之中。

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

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

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

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

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赏析壹壹/这是一首规劝和赞美兄弟友爱的诗。

全诗紧紧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个“诗眼”而展开。

诗人在首章以常棣的花萼花蒂紧紧相依、同根而生,来比喻兄弟间共存共荣而亲密深厚的关系,提出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题旨。

接着,在二、三、四章里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死丧之灾、急难的事的抗御外侮的事例,阐明了朋友不如兄弟最堪信任、最可信赖的道理。

到了第五章笔锋陡转,从反面立论,以“丧乱既平”后,反面出现“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现象,批评了那些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兄弟。

到了第六、七章,诗人又列举了兄弟家宴聚会之乐和弟兄们家庭的和睦关系,从正面烘托了诗的主题。

末章中继续强调在思想上加强兄弟友爱,才能举家和睦、妻儿欢洽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全诗主题鲜明,比喻巧妙,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说理透彻,在层次上有论点、有论证、有结语,具有议论文的结构形式,确是一篇寓说理于具体形象描绘的独具特色的优美的说理诗,开我国说理诗的先河。

诗中的“常棣”一词,已成为“团结”和“兄弟友谊”的象征和代称,诗中包孕的“团结御侮”的思想,也成为历代志士仁人和广大群众的精神武器,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如今的我们,可能已经很难体验兄弟亲情了。

这不仅是由于独生子女的渐多,无从体验这类实感,也不仅是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是由于即使从亲缘关系上说,兄弟之间的亲情总不如妻子儿女那么直接而深刻。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古人何以那么看重和强调兄弟亲情,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恐怕我们很难确切回答这一问题,因为观念的变化总会超过我们想象力的限度。

认真地思来想去,这里面肯定有着血缘的关系。

亲兄弟毕竟是同一血缘而出,犹如结在一根藤上的瓜、开在同一株植物上的花。

这同夫妻关系是不一样的。

夫妻是不同血缘的两个人的结合,两人之间的感情是一回事,血缘关系又是一回事,而且这种感情还是处于不断变化着的东西。

其次,大概同父系社会的观念也有关系。

男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由男性主宰着。

男性也是传宗接代的主角,比起女性来要重要的多。

兄弟既然担负着双重主角的身份,自然要引起重视,要在观念中得到强调了。

作为对比,我们很少见到对于在血缘上处于同一层面的姊妹关系的重视、强调乃至歌颂,这是因为女性婚后就成了夫家的人,不再是原本家族成员的缘故。

在现实生活中,兄弟不睦的事情经常发生,古人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正如王安石所论,“人情皆知保其室家,私其妻子,而罕知厚其兄弟。

”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的履行以及财产分割之类,有时这种冲突还会比与外人的冲突更为激烈。

由此我们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兄弟之间的亲情显然是有限的。

多半是在“外御其侮”或相依为命之时,或者是在社会生活的视野中与其他男性及朋友的比较之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兄弟亲情的重要,也才有了“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的说法。

至于兄弟间的亲情为何会逐渐失落,需要社会学家来考证和研究。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亲情”二字,无论是兄弟亲情、父母儿女间的亲情,还是朋友间的亲情,都是正在失落的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类的说法,对我们更具实际的意义。

这种“亲情”其实就是一种博爱之心,你只有在爱父母妻儿、爱兄弟姊妹的基础上,才能去普爱天下的大众。

一旦失去了这个基础,你只会沦为只爱自己的孤家寡人。

佚名

赏析贰贰/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

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

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

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

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

钱钟书论及《常棣》时也指出:

“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

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

……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

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

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

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

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

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

毛先舒说:

“《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

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

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

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加思索一致对外。

“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

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

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

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

“《常棣》,燕兄弟也。

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

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

‘常棣之华……’云云。

”《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

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

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

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

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

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

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

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陆时雍《诗镜总论》曰:

“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

然总贵不烦而至,如《常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

”《常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

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

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

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撚,有洋洋盈耳之趣。

委曲深至,一片真诚。

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

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常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

同时,“常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常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不妨互读。

佚名

赏析叁叁/如今我们可能已很难体验兄弟亲情了。

这不仅是由于独生子女渐多、从无这类实感,也不仅是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且也是由于即使从亲缘关系上说,兄弟之间的亲情,总是不如妻子儿女那么直接而深刻。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古人何以那么看重和强调兄弟亲情,其中原因何在?

恐怕我们已很难确切回答这一问题。

观念的变化总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限度。

认真地想,肯定有血缘的因素。

亲兄弟毕竟是同一血缘而出,犹如结在一根藤上的瓜,开在一个植株上的花。

这同夫妻关系不一样。

夫妻是不同血缘的两个人的结合,两个之间的感情是一回事,血缘又是一回事。

其次,大概同父系社会的观念有关。

男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由男性主宰着。

男性也是传宗接代的主角,比起女性要重要得多。

兄弟既担任着这双重主角的重任,自然要引起重视,要在观念中得到强调。

作为对比,我们很少见到对于在血缘上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姊妹关系的重视、强调和歌颂。

在事实上,兄弟不睦的事经常发生。

古人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应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我们多听说“夫妻恩爱”而少听说“夫妻阋于墙”。

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财产分割之类,有时冲突还会比同外人的冲突更激烈。

兄弟亲情显然是有限的,多半是在“外御其务”或者相依为命之时,或者是在社会生活的视野中同其他男性、朋友相比较时。

当然,我们不是考古学家和社会学家,详细考证和研究其中原因是他们的任务。

我们尽可以粗略地在比喻的含义上来理解兄弟亲情。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亲情”二字,无论是兄弟亲情、父母儿女的亲情,还是朋友间的亲情,是正在失落的、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类的说法,对我们更有实际意义。

佚名

赏析肆肆/《小雅·常棣》是一首反应周代贵族在宴会上歌唱的乐歌(《诗序》:

“《常棣》,燕兄弟也”),是一首反应我们的先民宴请兄弟的诗,是一首反应我们的先民宴请兄弟、申述兄弟之间互相友爱的诗,是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是一首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常用此诗成语“常棣之华”、“兄弟阋墙,外御其务”)的诗。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可分五层。

首章为第一层,是全诗的总纲。

写兄弟相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胜过他人。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明本诗的主旨是对兄弟之情的热烈讴歌。

二——四章为第二层,其中用危难之中朋友难寻与兄弟之相互帮助作比较,突出兄弟之情重于友情,强调兄弟之间貌似不和睦但在死丧乱离及时相互救难、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君不见死丧乱离时惟有兄弟最关心(“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君不见遭遇急难时惟有兄弟急来救难(“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君不见兄弟之间尽管常争吵,但外侮降临时共同抵御(“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同心对外……,这朋友之情岂能与兄弟之情相比,遭遇“死丧”、“急难”到“外务(侮)”,朋友谁能真正来帮你(“烝也无戎”),顶多你只能听到一声长长的叹息(“况也永叹”)。

诗中为何强调兄弟之情重于友情?

众所周知,我们的先民是以部族家庭为基础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所谓“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是对兄弟之情的最好注释。

钱钟书说得好,“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

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

……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

第五章为第三层,说在平时,兄弟还不如朋友亲近(“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但读到这里,你万万不可认为这是对兄弟之情的否定,万万不可认为朋友之情重于兄弟之情,因为这一章是顺承第四章“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而来的。

言外之意是兄弟之间朝夕相处,不可能总象朋友之间那样和睦友好,兄弟之间平时少不了争争吵吵(“兄弟阋于墙”),少不了吵到连朋友都不如的地步(“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但一旦遭遇外侮,兄弟之间就会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外御其务”)。

因为兄弟之争毕竟是墙内之争,毕竟是家庭矛盾,它仅是家族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出现的暂时争执;兄弟之间,毕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兄弟之间,毕竟血浓于水呀!

六——七章为第四层,诗人在说完兄弟之情重于友情之后,直接给我们描写了一幅举家美味佳肴摆满桌,一杯美酒一豆羹的欢乐场景,这欢乐来自于兄弟齐集(“兄弟既具”),这欢乐来自于“妻子好合”,这欢乐来自于亲情和睦(“和乐且湛”)……在这两章中要注意陈述对象的顺序: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即兄弟——妻子——兄弟。

诗人如此安排,是为了进一步告诉人们,兄弟之情在家庭当中的重要性,兄弟之情大于朋友之情,兄弟之情重于夫妇之情,因为“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

兄弟和,则家庭安宁;兄弟和,则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八章为第五层,是对全诗的总结。

诗人告诫人们只有兄弟和睦家庭好(“兄弟既翕”),方能妻子儿女乐盈盈(“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对此要紧紧牢记(“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从这结尾来看,《鹿鸣之什·常棣》无疑是一首规劝警世的诗。

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将兄弟之亲与朋友之疏作对比,不仅将家庭丧乱之时与安宁之季作对比,不仅将兄弟平时吵吵闹闹与丧乱之时同心协力作对比,而且还暗含着兄弟之间的天伦之乐与夫妻之间的人伦之乐作对比,全诗章章递进,层层比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强调兄弟之间患难时的同心之情,相聚时的和睦之情。

《常棣》的魅力就在于在对比之中不断强化全诗的主旨,就在于蕴含深邃的思想而没有多少政治说教,就在于它的说理与抒情融为一体,就在于它给予后人阅读时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常棣》的魅力就在于今天的我们大可以抛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去解读,大可以抛开当时的社会现实去理解,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思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遭遇去求证,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批判的继承。

兄弟之爱,手足之情,是家庭的基础,是血缘关系为纽带,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

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外御其务(侮)”——团结抗侮的兄弟之情、同志之谊,不仅仅在激励着兄弟之间和谐共处,家庭之间的同心协力,也激励着仁人志士求同存异、团结奋斗,共同抗暴。

佚名

赏析伍伍/《毛诗序》:

“《常棣》,燕兄弟也。

闵管蔡之失道,故《常棣》作也。

”高亨:

“这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

”余冠英先生亦云“这是燕兄弟劝友爱的诗”。

是矣!

然则由诗之内容可知,此非一般之“燕兄弟劝友爱”之诗也!

诗八章,三层。

首章一层,总起。

前两句起兴,以常棣花萼相依、相辉映,喻兄弟关系之亲密,咏“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二至五章为一层,分别从生死、急难、兄弟矛盾后面对外侮以及平时四种情形下兄弟之间的表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兄弟相助相依、同苦共难等非他人可比拟的情谊,具体展开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内涵。

但诗中列举的,特别是“外御其侮”已非一般百姓中的兄弟。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统治者特别重视宗亲,虽然发生过许多宗亲内篡弑事件。

周制度的重点就是宗法制度,其分封,其等级,均以此为核心。

这时乐师作此诗,讴歌兄弟之间的关系,意义是重大的。

最后三章为一层,正面宣喻兄弟之间关系融洽之必要。

综上,这是一首从宗法思想出发,以歌咏兄弟关系之亲密为内容宣传周礼乐文化的诗歌。

诗从一些具体方面,运用对比手法,让人信服兄弟关系较朋友更亲密可靠。

最后又从家室之安宁和谐的角度正面歌咏,是一首不俗的宣传诗。

后世之如《增广贤文》之类,杂碎无章,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毛传》虽有坐实之嫌,但对诗之深意还是有所领悟的。

此诗的作者,《国语》曰:

“周文公之诗曰: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则云: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

‘常棣之花,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毛传》云:

“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也。

”明谓乃周公所作也。

而作者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混乱,说明对作者的猜测是个糊涂账。

程颐《颍川经说》卷三云:

“此燕乐兄弟、亲睦宗族之诗,不因管、蔡而作也。

常棣,今所谓玉李花,花萼相承甚力,故以兴兄弟。

‘鄂不韡韡’,韡韡,鲜华壮盛之貌,不当作拊,亦可如字,亦可以花萼相依、生相亲、力相承,兴人之莫如兄弟也。

次章叙兄弟兄弟相赖之事。

人当死生患难之事可畏,则思兄弟之助;方困穷离散群聚于郊野之时,则求所亲以相依恃。

三章言兄弟相须之急,犹鹡鸰首尾相应——急难之际,其相应如是也。

‘每有良朋’,犹‘岂无他人’,‘每有’犹‘亦有’也。

‘况也永叹’,校之则可永叹也。

骨肉不能相为而求他人,是可叹也。

四章重明兄弟之亲义不能忘。

譬之兄弟,狠阋于墙,虽有不睦之心,犹将‘外御其侮’。

若他人,则众人之分也,无兵戎之为之义。

五章言平时则皆可遂其私意,急难则莫如兄弟也。

六章劝其相宴乐,养恩义,陈尔笾豆饮食,饫足兄弟。

既偕来,当和乐且孺也。

小儿亲慕父母谓之孺子。

孺,亲慕之义,和乐而相亲慕也。

七章言兄弟相乐,则‘妻子好合’,其‘如鼓瑟琴’。

兄弟既志意翕合,故其和乐久而不厌。

卒章言能如是亲睦其宗族,则能宜其室家,乐其妻孥。

穷究是理,图念是事。

信其然乎?

言信然。

此诗句少而章多。

章多所以极其郑重,句少则各陈一义故也。

”陈奂《传疏》四章评云:

“上三章曰死丧,曰急难,曰外务,朋友不如兄弟。

此章言丧乱既平之后兄弟不如朋友者,愈以见兄弟之当亲。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即行燕兄弟内相亲之礼,以下三章皆是也。

第五章为承上启下之词。

”佚名《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白话译文: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

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

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有人陷入急难之中。

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

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

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

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

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关于《常棣》的诗旨,历来都几无争议。

《诗序》曰:

“《常棣》,燕兄弟也。

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诗集传》(朱熹)解曰:

“此燕兄弟之乐歌。

”当代的高亨:

“这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

”余冠英先生亦云“这是燕兄弟劝友爱的诗”。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

“这是宴会兄弟的诗。

”《常棣》,就是一首燕兄弟劝友爱之诗。

当然,要说有争议的话,则在于作者。

《国语》曰:

“周文公之诗曰: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则云: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

‘常棣之花,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泊客以为,争论《常棣》的作者到底是周初之周公还是宜王时期之召穆公虎未免落入俗套,且均有些牵强。

《常棣》之所以成为《诗经》中的名篇主要在于其诗篇之哲理。

常棣:

木名。

也叫郁李,花或红或白。

果实像李子而较小。

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

诗人以常棣的花比兄弟,或许因其每两三朵彼此相依,所以联起兴。

《常棣》的主旨在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指出兄弟之关系对于人类来说,属于“天伦”(仅次于父子关系),重于朋友、亲于夫妻。

何也?

诗文二-四章做了解说: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意思即是:

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原来来自于《常棣》。

对于《常棣》一诗的地位,专家说的好: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诗经164心·养性·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