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9971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教学目的: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其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形成一定的身心自我调控能力,能适应身心的变化。

 教学内容:

   1、通过讲解或阅读,使学生认识情绪的内涵与类型,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认识青春期情绪发展中的特殊现象。

   2、通过自我情绪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掌握情绪健康标准,使其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培养积极情绪,改变消极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教学重点: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课型及授课方式:

讲授课、讲授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讲授

   1、明确什么是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与人或事打交道时,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对客观物所形成的一种态度上的体验,这种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

   2、情绪在交际中的作用。

  

(1)情绪与认识的关系;情绪由认识而产生,它比认识更具体,更真切,更强烈。

  

(2)情绪在现实交往中的巨大作用。

  (3)情绪能让人互相了解,彼此其鸣,传递交际的信息,是人建立相互关系的纽带。

   3、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

  

(1)孔子认为,人有七情:

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2)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七情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情绪分类法。

  (3)今天,按强度和稳定性不同,分为三种形式:

心境、热情、激情。

   4、情绪的特点及不同类型。

  

(1)情绪肉格性的特征;

  

(2)按复杂性,情绪可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

  (3)按所起作用情绪分为增力性情绪和减力性情绪;

  (4)按强度不同可分为强弱两种状态;

  (5)按性质不同分为肯定情绪和否定情绪。

   5.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没有摆脱两极性,烦躁不安是其情绪的主旋律;

  

(2)中学生情绪更复杂,一方面,情绪的延续性增加了;另一方面,情绪也带上了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情绪分析

   三、训练:

   要想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关键在于掌握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

一方面培养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把消极的情绪引导和调节到积极的方面来。

   四、全课小结

   喜、怒、哀、乐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七彩画卷。

在生活中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世界同样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

我们的情绪无论具有怎样的特点,始终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既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减弱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和利用。

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学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五、作业

   结合自身情绪的特点,谈一谈不同的情绪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早恋现象的实质危害性及怎样正确处理早恋现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学生举例说出“早恋”现象,讲述自己对异性的感觉,“早恋”是单纯、幼稚的非理智的,“早恋”的人是不懂得责任的,不懂得透过情爱的面纱客观地评价自己所爱的人的个性品质,不懂得爱情是要有附加的,爱情以外的天空依然是广阔的、美好的。

活动二:

讨论早恋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1、早恋严重影响正常学习。

2、早恋增加了父母的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和谐。

3、会使青少年缩小社会范围,因为爱有排他性,专注性。

4、少年心理发展很不成熟,加上外界的压力,早恋多半是不成功的,而失败给双方带来严重创伤,处理不好对以后的婚恋产生消极作用,甚至有的少男少女,因此轻生或者终生不再婚嫁。

活动三:

讨论怎样正确处理早恋。

1、当收到异性有求爱信时,要拒绝但要有策略,不要侮辱挖苦,伤害对方自尊心,不要张扬,能自己处理就自己处理,不能自己处理的交由老师和家长处理,要原谅对方鲁莽之举,大可不必因此而拒绝同任何异性来往。

2、正在早恋的,要理智地告诉自己,让童心再次驻留心间,把对异性的美好的感觉珍藏在心底,让友谊长存,同时加强男女不同的正常交往,扩大兴趣。

活动四:

思考:

1、什么是友谊?

2、什么是爱情?

3、如何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及从友谊发展到早恋的大致过程?

活动五:

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加强友谊、杜绝早恋。

课题三:

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课程设计:

 

        考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

虽然如此,由于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认识水平等的重要途径,有些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所有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考试焦虑。

在考试过程中,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提供临场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

以这种心态迎接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水平发挥;而心理承受较弱、对考试压力的感受和反应过分强烈,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高强度的焦虑水平不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相反作用。

甚至本来会做的试题,心理一紧张,也会做错了。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考试焦虑对人的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的危害;

                 2、学会自己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

教学重点:

学会克服考试焦虑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自信心

教学方法:

讲述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案例

              凌××是某中学高中学生。

上课或做作业时,会无緣无故地东张西望,遇难题会焦虑甚至手心出汗。

该生进校后,测验考试紧张,尤其是在九年级下半学期期考前夕引发了胃溃疡,胃出血四个"+"。

凌××学习上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学习方法较差,成绩在班中倒数几名。

有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弃考的念头。

  2、学生发表意见

           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位同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对比自己

          你也有过这种考试焦虑吗?

具体表现怎样?

结果如何?

4、小结:

引出考试焦虑的概念

         

(一)考试焦虑:

            因考试带来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和焦虑,这就是考试焦虑。

           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考试焦虑所笼罩、支配就会失去自信,影响自身潜在的才能和智慧的自我发挥,难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常处于忧郁之中,并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那么,考试焦虑会给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什么危害呢?

(二)考试焦虑的危害性

    1、分散和阻断一个人注意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能够分散和阻断注意的过程,使我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而是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或多余的动作上、阻断注意的过程,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考试焦虑还会干扰回忆的过程,大脑记忆库中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发生混乱,会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的现象,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此外,考试焦虑还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思维活动陷于停滞状态。

在焦虑状态下,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2、考试焦虑对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考试焦虑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导致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失调,形成多种类型的神经症;考试焦虑使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的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考试焦虑还可以使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长此以往,会导致胃炎、胃胃馈疡(如上例),等消化系统疾病;考试焦虑还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等心因性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考试焦虑的紧张状态使甲状腺素分泌系统增加。

可能会引发神经兴奋性增高、甲状腺肿大等内分泌系统疾病。

由此可见,考试焦虑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危害。

那么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增强自信心呢?

(三)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1、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考试、客观对待考试分数。

          认识到考试以及考试分数是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和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的一种检验方式。

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复习,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

相反,如果还没考,就开始忧心忡忡,总怕自己考不好,消极被动,甚至对考试产生抵触情绪。

以这种心态准备考试,往往会事倍功半,以这种情绪参加考试,是注定会失败的。

2、树立必胜的信心。

           面临考试,尤其像中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常常会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甚至寝食难安、心烦意乱。

此时,树立必胜的信心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迎接任何考试的最佳状态。

为了获得充分的自信,在临考前就要给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然后对考试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因为,对考试的信心是根植于对考试内容充分准备的基础这上的。

否则,伧促上阵、穷于应付不但注定得不到好成绩,而且还会使自己在临考时乱了阵脚、急躁、焦虑,使本来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也无法正常发挥出来。

此外,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使自己树立考试心胜的信心。

3、在考试期间要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制订详尽的复习计划,并按照计划,积极、全面地开展复习。

复习时应该对应考科目面面俱到,避免存在侥幸心理。

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考前心态,既要克服过分恐惧、焦虑,自我评价过低,又要避免期望过高,骄傲自满,这些都会影响到考试成绩,只要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保持良好的考前心态,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临考前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4、考试期间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注意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除此之外,每天还应该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保证精力充沛地应考。

       总之,克服考试焦虑的关键,在于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可以把考试焦虑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作一个强者。

 

 

课题四:

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前提

教学目的:

通过此课内容教学,使学生明确自信心是心理状态表现形式之一。

有自信心、顽强毅力、发奋图强,从而乐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难点:

理解怪圈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活动课设计

   1.教师导言:

   学习过程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

自信心是心理状态表现形式之一,属于心理素质范畴。

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的毅力,就能产生学习兴趣,就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应付增强,学习成绩就能获佳。

   2.教师画出怪圈图示:

   a我数学不行,我总是这样;b今晚不管怎样,我要完成这些题;c我想多考虑考虑,也许能答出来;d我真的还不行;e为什么呢?

f因为。

   3.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由研讨)。

   

(1)上圈图示说明怎样的心理状态?

(缺乏学习自信心)

   

(2)针对自己实际,画出与上图类似的怪圈。

(学生会广阔思维,画出具我的有特点的类似图示)

   (3)认真想一想,所谓怪圈怪在哪里?

如何解决?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习自信心)

   (4)教师小结:

   我们在学习上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怪圈图示情形。

这个怪圈是一种恶性循环,怪圈并不怪,它有深刻的涵义。

怪在我们原来没有很好的认识它的实质--缺乏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是所表现的是自信心不强。

只要你们打破其中一环,并注入积极的内容和因素,是增强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方法。

我们的传授课将解决这个问题。

二、传授课设计

导言:

我们已经在活动课的实践上认识了自信心对学习的影响的重要性。

在理论上又如何理解、认识、解决呢?

我们现在就学习研讨之。

   1.什么是自信心?

(先让学生界定)

   [所谓自信心,就是充分相信自已,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一般人能做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情况,适时加以界定说明。

   2.自信心的作用。

   [迸发勇气和毅力、克服困难和障碍、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学习目的、任务]

   3.教师例举缺乏学习自信心实例。

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再举例。

   4.怎样才能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呢?

   例1: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张广厚学习数学情况。

   学生讨论认识哲理。

   [不能用考试成绩高低来评价自己,要保持必胜信念,发奋努力,改变现状。

]

   例2:

一学习较差生学会小提琴。

   学生讨论认识哲理。

   [发掘自己的其它特长。

]

   例3:

某学生学习数学课(扣回怪圈)。

   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活动课及传授课的认识和学习,明确了自信心对学习影响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应结合自己学习实际,增强自信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在学习上或某方面得到发展,获得成才,取得成功。

   课后思考:

心理状态表现形式的其它要素(内容)是什么?

如何调节、预防和调整?

 

 

 

课题五:

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询问学生:

你们平常与异性同学交往得多吗?

有没有碰到过引起别人误会的时候?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出:

异性同学间交往次数多些、时间长些、周围的人就会认为不正常,甚至飞短流长,这是正常的。

活动二: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是封建思想残余的作用。

2、是青春期发育时对异性交往的敏感和排斥心理以及猜忌心理的作用,是出于少年特殊好奇心理。

活动三: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对待周围的误会。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

①友谊要真诚。

②只要没有掺杂杂质,对周围的冷眼猜疑,可不屑一顾。

③要用理智控制感情,把握分寸,防止逆反心理破坏纯真的友谊。

活动四:

如何与异性同学处理好关系呢?

1、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现代意识和气质,积极参与男女同学间的广泛接触和感情交流,主动友好相处。

2、异性交往接触时,不要将性别作为能否接触的前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加深友谊。

3、男女同学交往应注意男女有别,不失礼仪不尽情放肆。

4、自尊自爱,不说粗话脏话等。

5、交往时,言词举止要得体,否则易产生误会。

6、庄重正派,不虚伪、不造作、不小心眼、不粗鲁放纵。

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一〉

主讲人:

钟池惠

一、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即健康包括三方面:

一、身体健康;二、心理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指挥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正常水平。

身体健康标准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

在美国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纽约:

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8.3%),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

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

据研究估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

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

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

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

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

1989年,一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名落孙山。

得知这一消息,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

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

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

原来统计出了差错,实际是名列榜首。

还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

理由是:

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怎么能在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来自于学士和专业技术,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1976年奥运十项全能冠军詹纳说:

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

当天中午,姐姐张萍(小学年级)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一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名牌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无力自拔,留下了遗书,匆匆就走了。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

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

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

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

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32%。

三、心理健康条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

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

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的缺点,不患得患失。

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

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

如果这期间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

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

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

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

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

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

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

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

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也很困难。

其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

其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

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

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

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

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

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

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13、14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

因此,这个时期,尤其是初中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

其实异性吸引以致的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

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们稚嫩的双肩怎能担负这些呢?

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