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9440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为预防贫血,应给人体补充的元素是

A.锌B.铁C.氟D.钙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闻气味

B.

检查气密性

C.

滴管用后不洗涤直接插回原瓶

D.

稀释浓硫酸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C.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一定会析出晶体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两个氢分子:

2HB.三个氮原子:

3N

C.一个镁离子:

Mg+2D.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5.下列除杂或鉴别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用熟石灰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

B.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涤纶线

C.用燃烧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D.用氢氧化钙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

6.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0

 

实验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证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

证明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A.AB.BC.CD.D

7.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入到含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

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点溶液为蓝色

B.a点固体为Zn、Cu、Ag

C.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c点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8.利用下述实验器材,能正确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选项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相应实验

A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的溶液

B

量筒、天平、细线、水

测金属块的密度

C

正方体木块、海绵各一块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D

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胶塞、集气瓶

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

 

A.AB.BC.CD.D

9.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B.磁铁吸引铁屑

C.电暖风通电取暖D.粮食酿酒

10.对下列现象成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深秋出现霜冻——水蒸气的凝华

B.雨后天边出现的彩虹——漫反射

C.暖壶内壁出现水垢——硬水软化引起的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氧气、水和铁发生化学反应

11.下列四种物质符合如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A.硅B.冰C.玻璃D.食盐水

12.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3.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有机化合物中都含碳元素,故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酸性溶液的pH值都小于7,故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的特点,故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14.对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

a吸引大头针比b多,说明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B.乙:

蜂窝煤比煤球燃烧更旺,说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

C.丙: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甲烷的组成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丁:

磁铁改变了小铁球的运动轨迹,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填空题

15.央视《是真的吗?

》节目中,主持人做了“电池+口香糖铝箔纸=取火工具”的实验,如图所示:

铝箔纸是在纸的表面涂上一层铝箔。

取铝箔纸,将其剪成中间窄两头宽的条状,将带铝箔一面的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很快发现纸条中间较窄处开始冒烟,起火苗。

请同学们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说明铝具有______________性。

(写出铝的一条物理性质)

(2)铝箔纸起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铝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替代能源,它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C2H5OH)调和而成,它不但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而且还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是一种新型清洁燃料。

(1)乙醇属于______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全燃烧15Kg汽油放出的热量与完全燃烧_________kg的乙醇放出的热量相等。

(汽油热值为4.6×107J/kg、酒精热值为3.0×107J/kg)

17.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期间,外出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

生产N95口罩的主要原料是聚丙烯,它属于__________(填“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

(2)某胃溃疡病人胃酸过多,可服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水中加入洗洁精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洁精有__________功能。

(5)人体组织里的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8.根据如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利用红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后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实验中金属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要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推断题

19.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九种物质。

其中B为红色固体,E可作为干燥剂,I在溶液中是一种红褐色沉淀,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14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I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2)转化⑥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⑤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0.小立在家洗衣服时,发现一瓶刚过期的漂白液,于是对该漂白液的漂白原理、是否还有效及其成分是什么等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是将其带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一起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制取漂白粉的原理:

Cl2+2NaOH═NaClO+NaCl+H2O,其中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

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

2NaClO+H2O+CO2═Na2CO3+2HClO

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③HClO不稳定,受光照时易分解生成HCl和一种常见气体。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他们的实验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该小组同学经过分析得出:

HClO分解除生成HCl外,生成的另外一种常见气体是_______(写化学式),验证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该漂白液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NaCl

猜想二:

NaCl、Na2CO3

猜想三:

NaCl、Na2CO3、NaOH

(进行实验)

(1)小立验证猜想三。

他向该漂白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猜想三正确。

大家一致认为小立的实验方案不科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取适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一。

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是否含有NaOH,大家经过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向该漂白液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加入_________,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三不正确,从而证明猜想二正确。

该实验中若用饱和石灰水代替CaCl2溶液是否可行?

____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

(1)为了避免漂白液失效,我们在保存和使用时应避免光照,用完后及时拧紧瓶盖。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六、计算题

21.为了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三个烧杯中都加入了10g样品;②向三个烧杯中加入质量不等、相同浓度的稀盐酸;③记录产生气体的质量。

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W/g

烧杯Ⅰ

36.5

2.2

烧杯Ⅱ

73

3.52

烧杯Ⅲ

100

3.52

回答下列问题:

(1)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时,得到气体的质量为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人体缺少铁元素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症,而缺乏锌、氟、钙元素,不会引起贫血症,故选项B符合题意。

2.D

【详解】

A、闻气味:

打开瓶塞,用水轻轻煽动,使气体飘入鼻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反之则相反;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滴瓶上的胶头滴管专管专用,用完后直接放回原瓶,不需要用水清洗,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是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而不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不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

3.D

【详解】

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如: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A错误;

B、溶液中可能含有多种溶质,如:

溶有白糖的食盐水中含有白糖和食盐,故B错误;

C、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不一定会析出晶体,如:

饱和澄清石灰水降低温度,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故C错误;

D、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是溶质溶解的最大值,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

A、氢分子表示为H2,两个氢分子表示为2H2,化学用语表示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三个氮原子3N,化学用语表示正确;故符合题意;

C、一个镁离子表示为Mg2+,化学用语表示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化学用语表示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熟石灰和氯化铵、氯化钾两种物质分别混合研磨,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氯化铵,另一是氯化钾,不符合题意;

B.用灼烧的方法,有烧焦羽毛气味产生的是羊毛线,没有烧焦羽毛气味产生、有熔球现象的是涤纶线,不符合题意;

C.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将一氧化碳点燃,所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用燃烧的方法不能成功,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

,能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不符合题意;

6.B

【详解】

A.应该通过对比试验进行验证: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而与水和二氧化碳接触后紫色石蕊变色,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色了,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此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倒进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证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此选项正确;

C.铁片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物质,证明Fe>Ag,铜片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物质,证明Cu>Ag,但不能证明Cu与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此选项错误;

D.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证明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此选项错误。

故选B。

7.C

【分析】

锌、银、铜的活动性顺序是:

锌>铜>银;锌粉加入到含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溶液中硝酸银反应完全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反应过程中析出固体质量是纵坐标,加入锌粉的质量是横坐标;锌和硝酸银反应固体质量增加,锌与硝酸铜反应固体质量减少;所以0b段是锌和硝酸银反应,bc段是锌与硝酸铜反应,cd段是锌粉过量。

【详解】

A、d点是锌粉过量,已经把硝酸银和硝酸铜两者反应完全,溶液中没有了硫酸铜,溶液不为蓝色,不符合题意;

B、a点是锌与硝酸银反应了一部分,所以a点固体只有Ag,不符合题意;

C、b点是锌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硝酸铜还没反应,所以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锌、硝酸铜两种,符合题意;

D、c点是锌与硝酸铜完全反应,析出固体是Ag、Cu,Ag和C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不与稀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金属和混合盐溶液的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间相距越远,就最先反应;2、加入锌粉的量是引起滤渣和滤液成分的关键变量;3、对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便知道固体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8.B

【详解】

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固体溶质溶液,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胶头滴管、量筒、烧杯、玻璃棒,不能正确完成相应实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测金属块的密度,要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根据放入金属块前后的体积差量计算出金属块的体积,能正确完成相应实验,此选项符合题意;

C、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表现在物体的形变上,可根据海绵和正方体木块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需要用到的仪器除海绵和正方体木块外还需要砝码和小桌,不能正确完成相应实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需要的仪器有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胶塞、玻璃片、集气瓶(水槽),不能正确完成相应实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分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反应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为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反应为物理变化,据此,思路进行解析。

【详解】

A、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将有毒气体的微粒填充到孔隙中,具有吸附性,但吸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磁铁之所以能吸引铁屑,是因为铁的顺磁性,吸引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电暖风通电取暖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粮食经过发酵生成了乙醇,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故选D。

10.B

【详解】

A、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物理现象,深秋出现的霜冻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选项A正确;

B、雨后天边出现的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不是漫反射,选项B不正确;

C、自然界的水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如井水、河水,这些硬水在热水壶(或暖壶)中加热时,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会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水垢,水的硬度减小,选项C正确;

D、潮湿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水,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过程,就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选项D正确。

故选B。

11.D

【详解】

A、硅是由硅元素(Si)组成的单质,它属于半导体,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冰是水(化学式为:

H2O)的固态形式,它属于化合物,不属于单质,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玻璃是由二氧化硅、硅酸钙等组成的混合物,它属于非晶体,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食盐水是由水和食盐组成的混合物,它属于电解质,能导电,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

12.A

【解析】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3.C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物体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说法错误;

B、有机化合物中都含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均是无机物,说法错误;

C、酸性溶液的pH值都小于7,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说法正确;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的特点,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不一定是平衡力,还要在同一直线上,说法错误;

故选:

C。

14.C

【详解】

A.a吸引大头针比b多,说明a磁性更强,由图可知,a线圈匝数比b多,故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分析正确;

B.蜂窝煤有“蜂窝”,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蜂窝煤比煤球燃烧更旺,说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分析正确;

C.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说明有碳元素,分析不正确;

D.磁铁对铁球有吸引力,磁铁改变了小铁球的运动轨迹,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正确;

故选:

C.

15.导电接通电源后造成短路,且窄的地方电阻大,产生的热量多,使温度达到了铝箔的着火点。

【详解】

(1)取铝箔纸,将其剪成中间窄两头宽的条状,将带铝箔一面的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很快发现纸条中间较窄处开始冒烟,起火苗,该实验说明铝具有导电性。

(2)铝箔纸起火的原因是:

接通电源后造成短路,且窄的地方电阻大,产生的热量多,使温度达到了铝箔的着火点。

(3)铝箔燃烧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可再生

23

【详解】

(1)乙醇可由粮食发酵酿造而成,属于可再生能源。

(2)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完全燃烧15Kg汽油放出的热量为:

4.6×107J/kg×15Kg,放出相等热量的乙醇的质量为:

4.6×107J/kg×15Kg÷3.0×107J/kg=23kg

17.合成材料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乳化

【详解】

(1)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聚丙烯属于合成材料。

(2)人的胃酸中含有盐酸,胃酸过多,可服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原因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保护气。

(4)在水中加入洗洁精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

(5)人体组织里的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调节装置内的气压先膨胀后变瘪比较CuO和MnO2对H2O2的催化效果集中火焰,提高温度防止液体倒吸使试管炸裂

【详解】

(1)甲是利用红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气压增大,气球的作用是调节装置内的气压,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装置内气体膨胀,又会消耗瓶内氧气,最终会使瓶内气压降低,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后发生的变化是先膨胀后变瘪。

(2)乙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体积、质量分数一样,催化剂不同,故目的是比较CuO和MnO2对H2O2的催化效果。

(3)丙实验中金属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实验结束,要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液体倒吸使试管炸裂。

19.Fe(OH)3

复分解反应除铁锈

【分析】

B为红色固体,则B可能是是氧化铁;A与B(氧化铁)反应生成C和D,D又可以转化成A,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A是一氧化碳,D是二氧化碳,C是铁;E可作为干燥剂(可能是氧化钙、氢氧化钠、浓硫酸),H又能生成D和E,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E应是氧化钙,H是碳酸钙;I在溶液中是一种红褐色沉淀,则I是氢氧化铁,E能转化为F,F与G反应能生成I(氢氧化铁),B(氧化铁)转化为G再转化为I,氢氧化钙与氯化铁或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钙或硫酸钙,则G是氯化铁或硫酸铁,F是氢氧化钙。

带入检验,推断合理。

【详解】

(1)I物质为氢氧化铁,化学式为Fe(OH)3。

(2)转化⑥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④可能是氢氧化钙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4)反应⑤是氧化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或硫酸铁)和水,生活中该反应可用于除铁锈。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取适量漂白液于烧杯中,放入有色的布条,发现布条没有明显变化O2用集气瓶收集产生的气体,放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是否复燃若溶液中有Na2CO3,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酚酞溶液不可行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会干扰检验

【详解】

进行实验: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NaClO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

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有色布条,所以若观察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说明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故实验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是:

取适量漂白液于烧杯中,放入有色的布条,发现布条没有明显变化。

交流讨论:

HClO分解除生成HCl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另外一种常见气体是氧气,化学式为O2,验证氧气的方法是:

用集气瓶收集产生的气体,放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是否复燃。

进行实验:

(1)“向该漂白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猜想三正确”,实验方案不科学,原因是:

若溶液中有Na2CO3,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2)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为了进一步验证是否含有NaOH,可向该漂白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除去碳酸钠,加入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三不正确,从而证明猜想二正确。

该实验中若用饱和石灰水代替氯化钙溶液是不可行的,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