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246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2018-2019年度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显露出

A.百家融合的趋势

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专制统治的特征

D.“尚同”的治世理想

(★★)2.孟子评述《春秋》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

A.以小见大

B.有闻必录

C.惩恶劝善

D.述而不作

(★★)3.有学者指出:

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厌弃一切制度

同情宗法

反对宗法

放弃宗法

④个人观点

①贵族观点

②平民观点

③君主观点

A.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

C.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D.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4.下面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

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天人合一思想

形体上

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意识上

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政治上

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5.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

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

(★)6.《汉书·地理志下》:

“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7.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

“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

”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8.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幻相,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

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是

A.善和德

B.仁和礼

C.理和气

D.知和行

(★)9.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

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D.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10.(题文)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B.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

C.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

D.人民起义的推动

(★★)11.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

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世道必进

(★★★★)12.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观点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13.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

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原

B.“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是否为统治阶级服务

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4.“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A.朱熹

B.李贽

C.王守仁

D.黄宗羲

(★★)15.下图是某展览中的“东汉书信纸”展品,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

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

以下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

A.纸最早发明于东汉

B.东汉时已出现印刷

C.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术

D.展品上的字体是草书

(★★)16.(题文)“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

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

”对于这一谜语谜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始于战国行于后世而精于宋

B.能代表汉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C.由阿拉伯人向世界各地传播

D.传入欧洲后消除了对宗教的迷信

(★★)17.下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

这一铜版佐证了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

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

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

(★★)18.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

“(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19.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

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20.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

其中有一题为“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

此画的风格应为

A.宫廷画

B.文人画

C.民俗画

D.人物画

(★★)21.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22.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

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3.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桨表示行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

这些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

A.综合性

B.真实性

C.虚拟化

D.随意性

(★)2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5.有人称:

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26.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

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

A.打破坊市界限

B.规范城市布局

C.重视教化百姓

D.突破地域限制

(★★)27.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

梁启超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28.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29.(题文)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材料体现的思想观点是(  )

A.法律至上人民主权

B.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C.主权在民民主共和

D.法律至上社会契约

(★★★★)30.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

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

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31.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3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內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33.“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4.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5.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

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36.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

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

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

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

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

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

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韩非提出了什么主张?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

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37.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

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

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

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

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