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929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docx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

毕业论文-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叶兴东

 

 

————————————————————————————————作者:

————————————————————————————————日期: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学生毕业实践(顶岗实习)报告

 

题目:

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历史式发展过程

 

年级:

2013级

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学号:

1316020127

学生姓名:

叶兴东

指导教师:

陈秀萍

 

 

2016年4月21日

1绪论4

1.1什么是建筑4

1.2中国建筑史4

2建筑发展史5

2.1古代建筑5

2.1.1国内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的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5

2.1.2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5

2.1.3古代建筑造型优美6

2.1.4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6

2.1.5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环境的协调6

2.2古代建筑的艺术7

3近代建筑的发展史8

3.1近代建筑结构形式8

4现代建筑9

4.1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9

4.2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10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

14

国内建筑结构形式发展过程

叶兴东

摘要:

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一座建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昌盛和没落。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

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建筑结构形式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本文对建筑结构的形式发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

 

引言

近年来生活条件改善,为了满足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围绕“安全、合理、先进、经济”的结构设计原则,广大的结构工程师研制和开发出了大批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绪论

1.1什么是建筑

最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

那就是:

解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啊作的地方,和娱乐休息的地方。

"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为了这需要,人类才不断和自然作斗争。

自古以来,为了安定的起居,为了便利的生产,在劳动创造中人们就也创造了房子。

在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或加强国防,我们公然都要先建筑很多为那些建设使用的房屋,然后才能进行其它啊作。

我们今天称它为"基本建设",这个名称就恰当的表示房屋的性质是一切建设的最基本的部分。

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成果,由文明曙光时代开始在建筑方面的努力和其它生产的技术的发展总是平等并进的,和互相影响的。

人们积累了数千年建造的经验,不断地在实践中,把建筑的技能和艺术提高,例如:

了解木材的性能,泥土沙石在化学方面的变化,在思想方面的丰富,和对造型艺术方面的熟练,因而形成一种最高度综合性的创造。

古文献记载:

"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

从穴居到木构的建筑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增加了经验,丰富了知识而来。

1.2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2建筑发展史

2.1古代建筑

最初的建筑用于居住,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

最早的居住形式为巢居、穴居。

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干阑建筑的主要渊源。

2.1.1国内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的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1.2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2.1.3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2.1.4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

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

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2.1.5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2.2古代建筑的艺术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围院的平面空间众所周知,国外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国内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链接,组成一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渡空间,富有生活气息。

院周围建筑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

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

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

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成大统一的国家。

国中有家故称国家。

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

长城原为御敌戎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

无论是历朝都成,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居民及市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

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

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

“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轴线的空间艺术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这主要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成规划中,都以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局部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

此寺始建于随,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3近代建筑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3.1近代建筑结构形式

中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种基本形式。

最先采用的是砖石承重墙、砖石拱券、木梁楼板、木屋架构成的砖(石)木混合结构,所用材料仍是传统的砖、石、木材。

砌筑砖石墙体、拱券,制作新式木屋架,都是传统技术很容易适应的。

砖(石)木混合结构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就广泛推行开来,一直是近代中小型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20世纪初开始,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步兴起,1902年建造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1905年建造的青岛提督公署都用这种结构。

以后,钢筋取代了钢骨,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便为近代多层建筑所常用。

以1908年建造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和1916年建造的上海天祥洋行大楼为起点,多层建筑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

20~30年代,钢框架结构层数不断增加。

1931~1934年建造的上海国际饭店采用钢框架结构,共24层,高86米,是中国近代最高的高层建筑。

新结构和近代力学的引进和发展,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世代沿袭的传统法式和依赖老经验的落后状态。

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掌握了进行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结构设计方法,这是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

4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建筑呈现出中西交汇、风格多样的特点。

这一时期,传统的中国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但戏园、酒楼、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西方建筑风格也呈现在中国的建筑活动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等租界城市,出现了外国领事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等外来建筑。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近代民族建筑,这类建筑较好地取得了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统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建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现代建筑在数量、规模、类型、地区分布及现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的局限,展现出崭新的姿态。

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经历了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复古风格时期、以国庆工程10大建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时期、集现代设计方法和民族意蕴为一体的广州风格时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4.1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

主要是以其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等。

(1)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如柱、梁、板、楼梯、屋盖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墙用砖或其它材料填充。

这种结构抗震性能好,整体性强,抗腐蚀耐火能力强,经久耐用,并且房间的开间、进深相对较大,空间分割较自由。

目前,多、高层房屋多采用这种结构。

其缺点是工艺比较复杂,建筑造价较高。

(2)框架结构住宅

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蛙石、陶粒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

(3)砖混住宅

砖混结构住宅中的“砖”,指的是一种统一尺寸的建筑材料。

也有其它尺寸的异型粘土砖,如空心砖等。

“混”指的是由钢筋、冰泥、砂石、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件,包括楼板、过粱、楼梯、阳台、挑檐,这些配件与砖作的承重墙相结合,可以称为砖混结构式住宅。

由于抗震的要求,砖混住宅一般在5~6层以下。

(4)钢混结构住宅

这类住宅的结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即钢筋、水泥、粗细骨料(碎石)、水等的混合体。

这种结构的住宅具有抗震性能好、整体性强、抗腐蚀能力强、经久耐用等优点,并且房间的开间、进深相对较大,空间分割较自由。

目前,多、高层住宅多采用这种结构。

其缺点是工艺比较复杂,建筑造价较高。

(5)砖木结构住宅

承重结构是砖墙木制构件,分隔方便,自重轻,工艺简单,材料单一,防火防腐能力差耐用年限短,在农村及城市旧区普遍存在城市不提倡。

4.2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

现代建筑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特定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建筑,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建筑师与业主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异,导致中国此时期的现代建筑从形式及设计思想上来看具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主义建筑是这一新风格建筑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时代先进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筑族类,尽管在数量上寥寥无几,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现代建筑价值观念的取向更加明确。

上海雷米小学(1933年)、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1935年)、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这四例作品规模虽小,但在设计思想上表现出“体量组合及立面造型追随内部功能”的基本原则,建筑结构选型上,前三者均采用具有建筑技术先进性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北大女生宿舍采用砖混结构表现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性,这些作品经济、适用、卫生、简洁、不求奢华的清新格调传达了一种即将到来的新建筑时代精神;之后建成的南京首都饭店,青岛汇泉角东海饭店(1936年),大连火车站(1937年),沈阳原日日新闻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电影院(1939年)等作品则是较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南京首都饭店自由轻松的平面布局是顺随地形、最大程度满足内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结果,说明建筑师已确立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大连火车站极为简洁的建筑体型、高度净化的立面竖窗处理、建筑主体与坡道广场的关系处理,处处为旅客着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功能主义原则之下,带有极端性地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动机,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现代震撼;原日日新闻泰天支社的建筑设计注重体型变化组合,立面元素没有装饰,由于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转角处的塔楼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色彩,从建筑的构图形式来看,不免让人看到荷兰的现代主义大师,W.M.杜多克设计的希尔弗瑟母市政厅的影子。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

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作品实例如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8年)、清华大学化学馆(1931年)、青岛原大陆银行青岛分行(1934年),武汉四明银行(1936年),哈尔滨会馆(1936年)等,这些建筑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装饰及现代的风格,是西洋复古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脱胎换骨过程的中间形象。

后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银行(1931)、吉林大学东西教学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运动场(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1933年)、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国银行(1936)等,这类作品当时被称作“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它是“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想的新形式,为以“宫殿形式”表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创作途径摆脱了困境,这类建筑大多由中国建筑师设计,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

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期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

这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线形式,注重对称的构图、重复的序列、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圆形的舷窗、圆弧形转角、浮雕装饰等手法,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

上述上海的多数现代建筑如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万国储蓄会公寓、汉弥尔登大厦、百老汇大厦、大陆商场、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属这类艺术装饰风格。

结论

中国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俗风格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

古老的中国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原始文明的星火遍布中华大地,仰韶、龙山、河木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古泥墙、木结构、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一个伟大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

夏代和商代这个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

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高台建筑也出现了。

致谢

在此我衷心的感谢对我进行辅导帮助的老师们,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谢谢您给我的帮助和支持!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本文参考文献的所有作者和单位,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徐大图.建设监理工程师手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朱树英.房地产开发法律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沈宗灵.法律学.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

[4]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江平.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汪小金.建筑施工合同索赔管理.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4

[7]何伯森.国际工程合同与管理.北京:

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9

[8]范运林.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北京;中古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9]菲迪克(fidic)文献译丛;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sofContractforConstruction)中国咨询协会。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