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9251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0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

转换层施工方案专家论证

1编制依据

Ø《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Ø《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Ø《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Ø《钢筋剥肋直螺纹连接技术规程》(DB50/5027-2004)

Ø《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Ø《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Ø现有英利大坪商业中心B标段工程施工图。

2工程概况

共2栋商住楼和裙房,建筑面积为约10万m2。

工程为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四层,地上四十三层,建筑高度140m。

本工程转换层标高为8.55m(正五层),层高5m,梁截面尺寸有:

序号

4#楼

5#楼

截面尺寸m

最大跨度(净跨)m

截面尺寸m

最大跨度(净跨)m

1

2.4×2.0

5.55

1.8×2.0

7.50

2

2.1×2.0

5.55

1.5×2.0

7.80

3

1.8×2.0

7.15

1.2×2.0

7.00

4

1.5×2.0

6.90

1.0×2.0

6.30

5

1.2×1.5

6.90

1.2×1.4

6.50

6

1.0×2.0

6.90

1.0×1.5

5.50

7

0.4×0.6

6.90

0.6×0.8

9.74

8

0.2×0.5

6.90

0.6×0.6

3.30

4#楼柱截面尺寸为1.0×1.5m、1.5×1.5m、1.5×2.0m、2.0×2.0m、,5#楼柱截面尺寸为1.0×1.5m、1.5×1.5m、1.5×1.8m、1.5×2.0m、,混凝土板厚0.18m。

墙柱、梁、板混凝土强度为C60。

各栋混凝土量约1100m³。

3工程特点

Ø层高大,自重大:

施工时全部总量及施工荷载均由支撑模板承担,因此,模板支撑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并且支撑钢管对下层楼板的剪切力需要进行复核。

Ø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治要求高:

因梁截面大部分为1.0×2.0以上,混凝土量较大,混凝土均为C60混凝土,易产生温度与收缩裂缝,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Ø结构受力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

转换层采用梁式转换,钢筋用量大,排列密集,梁柱节点施工困难。

4施工部署

本工程转换层梁支撑采用Ф48×3钢管脚手架支撑,由于转换层梁自重大,为防止支撑架破坏楼层,需要利用下层楼层传递荷载,本工程拟采用3层楼层进行卸载(对应在梁截面较大部位的3.55m、-0.05m以及-3.65m楼层进行卸载),卸载楼层模板支撑架不拆除,直至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完成。

由于钢筋量大,截面较高,截面超过800mm的梁需要搭设钢管架架立梁上部钢筋施工。

由于混凝土梁截面较高,混凝土浇筑时分层连续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500mm,分层部位不得在混凝土梁受压区。

5进度计划

由于转换层体量大,施工较繁琐,应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施工。

6组织机构

转换层施工组织机构

序号

岗位名称

人员数量

4#楼

5#楼

备注

建设单位

1

项目负责人

1

2

土建工程师

1

监理单位

1

总监理工程师

1

2

监理员

3

施工单位

1

项目经理

1

转换层施工组长

2

项目总工

1

3

技术负责人

1

4

施工负责人

2

5

测温员

2

6

安全检查负责

2

7

质量检查负责

1

8

试验员

1

9

混凝土验收负责

2

10

商品混凝土现场负责

1

混凝土供应及质量保证组长

11

劳务负责人

1

劳务组长

12

运输车调度

1

13

木工

30

14

钢筋工

50

15

混凝土班长

1

16

泵车处放料负责

2

17

浇筑点放料负责

2

18

混凝土振捣负责

1

19

抹面工负责

1

20

护筋工负责

2

21

护模工负责

2

22

电工负责

2

23

泵管移动负责

2

24

塔吊负责人

2

25

混凝土工人

30

总人数

148

7施工准备

7.1现场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转换层施工前应前做好如下工作:

Ø布置水源、电源,避免施工停水、停电;

Ø合理布置混凝土汽车泵放置位置;

Ø保证场内施工道路通畅。

7.2技术准备

合理布置脚手架支撑,施工前,对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并提出有关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复核各施工部位的尺寸,钢筋工长根据施工图、施工规范提前做好钢筋翻样工作,落实材料计划,详细做好制作、绑扎等各级技术交底。

要求商品混凝土公司配置符合大体积施工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

7.3资源准备

7.3.1材料准备

按要求对钢管、扣件、脚手板等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品不得使用。

经验收合格的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平稳,堆放场地不得有积水。

主要周转材料投入计划表

序号

材料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多层复合板

1830×915×15mm

m2

4000

2

木方

40×80×4000mm

m3

100

3

对拉螺杆

Φ14

0.5

4

3形卡及螺帽

与对拉螺杆配套

1000

5

槽钢

[18a

T

25

6

钢管

Φ48×3

T

80

7

扣件

配套

1.6万

8

温度计

-20~100℃

100

9

塑料薄膜

1500

10

麻袋片

2000

11

不锈钢方管

口30×2mm

m

300

Ø钢管杆件

钢管采用Φ48×3mm,其材性应符合《碳素结构钢》的相应规定。

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钢管必须涂有防锈漆。

扣件与钢管表面不得存在砂子、油污,确保扣接牢靠。

旧钢管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的严禁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新旧扣件均应进行防锈处理。

Ø扣件

扣件应采用GB15831-2006《钢管脚手架扣件》的规定。

扣件的附件采用的材料应符合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中Q235钢的规定;螺纹均应符合GB/T196-2003《普通螺纹》的规定,垫圈应符合GB/T96-2002《垫圈》的规定。

Ø钢筋

甲供钢材及时进行取样复检,对不符合抗震要求钢筋及时清理出场。

直径大于等于16mm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

转换层以上剪力墙采用预埋插筋方式进行施工。

钢筋直螺纹加工满足《钢筋剥肋直螺纹连接技术规程》(DB_50/5027-2004)要求。

Ø混凝土

做好商品混凝土的准备工作,提前通知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备料,包括水泥、粉煤灰、砂、石、外加剂等,不允许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更换任何原材料和外加剂。

水泥采用P.O42.5及各种粗细骨料均符合规范要求,外加剂采用VP1210-W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掺量根据配合比确定)。

掺入水泥用量8%的ZY-1混凝土膨胀剂。

向商品混凝土厂家提出技术要求,包括原材料要求。

要求混凝土浇筑时塌落度不小于18cm,初凝时间8小时。

商品混凝土厂家必须配足15台混凝土运输车,保证现场不停料。

由商品混凝土厂家提供最优化的配合比方案,提前报送项目部和公司技术部门审核,再报监理公司审核。

7.3.2机械准备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国别产地

制造年份

额定功率

kW

生产能力

备注

1

塔吊

QTZ125

2

国产

2010年

50

正常

2

混凝土泵车

HBT80

3

国产

2010年

正常

1台应急备用

3

混凝土运输车

15

国产

2010年

正常

4

插入式振动器

HZ-50

5

国产

2010年

正常

5

插入式振动器

HZ-30

3

国产

2010年

正常

6

钢筋弯曲机

GJB7-40B

2

国产

2010年

3.0

正常

7

钢筋调直机

GT4-14

1

国产

2010年

5.5

正常

8

钢筋切断机

GQ40F(A)

2

国产

2010年

3.0

正常

9

钢筋套丝机

2

国产

2010年

7.5

正常

10

木工圆锯

MJ106-1

2

国产

2010年

5.5

正常

7.3.3人员配备

各专业施工人员及上岗证应配备齐全。

序号

岗位

数量

备注

1

技术员

2

2

质检员

2

3

安全员

2

4

施工员

2

5

测量员

2

6

木工

60

7

钢筋工

45

8

混凝土工

30

8模板支撑

8.1支撑体系

转换层平台支撑体系采用脚手钢管、扣件支撑。

所有梁底设大横杆、小横杆,立杆、小横杆间距600mm,立杆上端伸出模板支撑点100mm,支撑架大横杆步距1500mm。

梁底立杆下铺设[18a通长槽钢。

2.4×2m梁两侧立杆间距3000mm,梁底另增加7根承重立杆(间距300mm,用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梁侧及梁底木方@100,4道Ф14对拉螺杆450mm(依次距离梁底为200mm,600mm,1100mm,1600mm),梁底两侧通长连续设置剪刀撑。

2.1×2m梁两侧立杆间距2700mm,梁底另增加6根承重立杆(间距300mm,用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梁侧及梁底木方@100,4道Ф14对拉螺杆450mm(依次距离梁底为200mm,600mm,1100mm,1600mm),梁底两侧通长连续设置剪刀撑。

1.8×2m梁两侧立杆间距2400mm,梁底另增加5根承重立杆(间距300mm,用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梁侧及梁底木方@100,4道Ф14对拉螺杆450mm(依次距离梁底为200mm,600mm,1100mm,1600mm),梁底两侧通长连续设置剪刀撑。

1.5×2m梁两侧立杆间距2100mm,梁底另增加5根承重立杆(间距300mm,用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梁侧及梁底木方@100,4道Ф14对拉螺杆450mm(依次距离梁底为200mm,600mm,1100mm,1600mm),梁底两侧通长连续设置剪刀撑。

其余梁类似设置梁底支撑,梁底承重立杆间距300×600mm,梁两侧立杆间距为梁宽+2×300mm。

梁两侧均设置剪刀撑。

板立杆纵距900mm,横距900mm,支撑架大横杆步距1500m,立杆上端伸出模板支撑点100mm,板底立杆与水平杆连接处采用单扣件。

板底间隔4跨设置剪刀撑。

支撑架外侧连续设置剪刀撑。

框架柱采用钢管柱箍,Ф14对拉螺栓间距450×450。

8.2架体构造

8.2.1架体稳定性控制

Ø地基

支撑架地基采用下部楼层混凝土楼面。

立杆下设置通长[18a槽钢。

Ø立杆的设置

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相邻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3步距。

立杆不得搭接。

Ø扫地杆的设置

在距楼面200mm处设置纵、横向扫地杆一道。

扫地杆必须采用直角扣件连接,主节点处也应用直角扣件连接。

Ø水平杆的设置

纵横向水平杆设置步距1500mm,长度大于3跨,水平杆采用对接或搭接,当采用搭接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000mm,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

两根相邻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Ø剪刀撑的设置

垂直剪刀撑:

主梁底的支撑架立杆均设置连续剪刀,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小于4跨,且不小于6m,支撑架外侧连续设置剪刀撑。

斜杆与地面的倾角控制在45°~60°之间。

8.2.2施工顺序

放置纵横向扫地杆→自里向外依次立底杆(固定立杆底端前,应吊线确保立杆垂直)→绑扎第一步纵横向水平杆,校正立杆垂直和平杆水平使其符合要求,形成构架的起始段(按40~65N·m力矩拧紧扣件螺栓),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构架质量→设置连墙件→按第一步架的要求作业程序搭设第二步、第三步→随搭设进程及时加设连墙件和剪刀撑→铺设作业层小横杆。

8.3支模架的施工与验收

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进行施工和验收,特别是扣件拧紧度必须采用扭矩扳手全数检查,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值为40~65N.m。

立杆间距和扫地杆,水平杆的设置,必须按要求进行施工。

加强验收管理,从材料进场,到搭设过程,到混凝土浇筑前全过程应有专人验收并完善签字手续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8.4模板拆除

8.4.1拆除时间

模板拆除具体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和有关规范要求,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时再进行拆除,且必须经技术人员签发拆模通知后方可进行。

梁侧模须待内外温差小于25℃以后拆除(约在10天以后)

8.4.2拆除顺序

拆模的顺序应按自上而下,从里到外,梁应先拆侧模后拆底模。

8.4.3拆除方法

梁侧模板:

拆除时,先将与支撑相连的斜顶杆拆除,再将模板钢管外楞拆除,并抽出对拉螺杆,然后逐块地将模板拆下。

梁底模板:

先将与立柱连接的纵横向水平拉杆卸下,然后降下梁底立柱支撑,并清理出拆模部位,取后拆除底模,并清理干净刷上脱模剂。

楼板模板:

拆除时应注意保护模板,不能硬撬模板接缝处,以防损坏模板。

拆掉的钉子要回收再利用,在作业面清理干净,以防扎脚伤人。

8.4.4拆模安全注意事项

拆除临边等危险部位的模板,底下应有架子、安全网或挂安全带操作,并尽量做到模板少掉到架、安全网上,少量掉落在架、安全网上的模板应及时清理。

拆模前,周围应设围栏或警戒标志,重要通道应设专人看管,禁人入内。

拆模人应站一侧,不得站在拆模下方,几人同时拆模应注意相互间安全距离,保证安全操作。

在拆除连接附件时,模板应设置临时支承,防止模板突然坠落下,造成伤人或损坏已浇捣完成的混凝土表面,侧向模板的拆卸,采用轻击模板背楞,使模板松动,一旦筷板松动,立即使用撬棒在模板拼缝肋之间撬松,使模扳与混凝土面相脱离,用人力向外移动模板。

所有拆模施工,严禁将撬棒插入模板和混凝土之间,或以混凝十作为支点来撬松模板。

拆下的材料要慢慢运下,严禁抛掷。

运到地面的材料应随拆随运,分类堆放。

每天收工前,对未拆除的部分应及时加固处理。

严禁夜间进行拆架施工。

9钢筋工程

Ø由于该转换层钢筋多且密,要求认真看懂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并做好对工人的施工技术交底;

Ø梁保护层厚度,确保主梁的梁高,与之交梁加大保护层厚度。

Ø各种型式的接头位置均应相互错开,且不宜设在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内及构件最大弯矩处,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10倍。

Ø各种型式连接接头中心距≥35d,且不小于500mm,在此区段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积不超过50%;

Ø受力钢筋在铺位就位前,控制好支撑架体搁置钢筋的标高,且上排与下排钢筋之间用同直径的短钢筋作为垫铁隔开次排钢筋。

Ø板、次梁与主梁钢筋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钢筋居中,主梁钢筋在下。

Ø梁采用C32钢筋做分层垫铁(且垫铁规格不小于主筋规格)以及保护层垫块采用C32(由于梁钢筋较重),钢筋长度=梁宽-50mm,沿梁方向分布,间距500mm。

Ø柱筋锚固:

所有角柱、边柱及中柱的锚固均需符合结构施工图中相关节点,柱主筋与上部剪力墙位置重叠时,柱局部主筋应往上锚固至上一层(+12.75m)板内。

Ø在绑扎墙柱钢筋时,应预留插筋位置。

对于1000mm以上梁搭钢管支架支撑梁面筋,锚固在墙柱内。

Ø墙、柱定位务必准确:

先测量员按图放出墙、柱位置,再用红油漆作好标识,用柱箍筋或墙筋固定于梁上。

质安员及工长校核无误方可插筋。

Ø上部结构钢筋铺设:

平台模板支好后,应在木模上弹出轴线并引测到插筋位置作为控制线。

待钢筋施工完毕后,于控制线位置焊接C12的通长限位钢筋,然后根据设计要求插设上部结构的钢筋并固定。

其次墙中的暗柱纵筋在其上部应用箍筋临时绑扎固定好,墙的纵筋在两侧也用通长水平钢筋临时绑扎固定。

Ø钢筋马镫支撑钢筋梅花形布置,楼板钢筋支撑马镫采用C14@500×500梅花形布置,钢筋马镫加工做法如图:

10混凝土工程

10.1混凝土配合比

高强混凝土必须严格控制较小的水灰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宜大于0.55。

严格控制较低的用水量,不宜大于175kg/m³。

确保单方混凝土足够的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掺入一定量的外掺料优质粉煤灰。

在高强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Ⅱ级粉煤灰,对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及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混凝土水灰比,进而有效减少混凝土的干缩裂缝。

掺入一定量的高效缓凝减水剂,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的峰值,延缓热峰值的出现。

初凝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后。

选用最优砂率。

根据集料的级配情况及大量的试验,选择混凝土的最优砂率,确保混凝土较好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坍落度过大会造成水灰比失控,影响混凝土强度。

现场输送泵料斗口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6~18cm。

浇筑工作面混凝土坍落度不宜低于16cm,宜18cm。

掺入水泥用量8%的ZY-1混凝土膨胀剂。

材料用量具体详见配合比单。

10.2进场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检查发料单是否如实、运输过程中搅拌筒是否一直进行转动、是否向搅拌筒内随意加水、搅拌筒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清洗等;

要求混凝土厂派质量人员到现场负责现场混凝土的质量管理,跟踪了解混凝土的性能状况。

卸料前应验收发料单,如发现发料单位名称、品种、强度等级不符,到料时间超过发车时间2小时,或坍落度超过规定的上限值时,应拒收退货,并派专人跟车监督对拒收混凝土的处理,防止拒收的混凝土再次运至工地。

混凝土到场卸料前,让搅拌车快速搅拌2分钟,保证混凝土均匀性。

10.3混凝土浇筑顺序

根据工程特点,按塔楼分成4#楼和5#楼两个施工区域分别浇筑,混凝土浇筑时,第一次先浇筑柱混凝土至梁底(或加腋处)5~10cm,第二次浇筑第一层梁混凝土,以此类推,每层混凝土厚度500mm。

采用布料管进行浇筑。

注意事项:

第二层梁混凝土浇筑时,必须在第一层梁混凝土初凝之前,若浇筑混凝土时,气温过高,必须提前第二层混凝土浇筑时间,以免形成施工冷缝。

为保证混凝土不形成施工冷缝,要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8小时。

10.4浇筑方法

4#楼和5#楼转换层浇筑均预先布置2台混凝土泵管,混凝土浇筑与塔吊配合,循序推进连续分层布料浇筑混凝土,每层布料厚度不得超过500mm,新浇混凝土必须在先浇混凝土初凝前及时覆盖先浇混凝土。

交叉振捣以防漏振,且浇捣上层混凝土时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内,确保分层面结合紧密。

提棒操作应采取快插慢拨,振捣时间控制在10~30S,以不在下沉,表面无泡为宜。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厚度为300~400mm,要注意下振动棒的间隔距离,控制标准是振动棒作用半径(一般为300~400mm)的1.5倍,振孔的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梅花式。

在混凝土的浇灌施工中,转换层梁柱节点处由于钢筋纵横交错、搭接密集、振捣困难,容易出现梁柱接点内部空洞,形成结构安全质量隐患,特此采取预留振捣孔的技术措施: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若钢筋密实无法浇筑,可采用等强度细石混凝土浇筑梁柱节点部位。

严禁靠周边混凝土流入量来浇筑节点部位,梁柱、梁与梁交叉点节点钢筋密集处,用撬棒将钢筋临时撬开下混凝土,采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保证振捣密实。

板混凝土浇筑时,严禁用插入式振捣器赶浆,采取平板振捣器进行二次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

10.5输送泵输送混凝土

(1)开始泵送时,混凝土泵操作人员应使混凝土低速运转,并注意观察泵的压力和各部分工作情况,待工作正常顺利泵送后,在提高运转速度,加大行程,转入正常的泵送,正常泵送时,活塞应尽量采用大行程运转,正常泵送过程中宜保持连续泵送,尽量避免中断,若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宁可降低泵送速度,也要保持连续泵送;

(2)泵送混凝土中断时间不准超过2小时(视气温而定),泵送中断时间超过30分钟或出现异常现象时,泵送应间歇进行推动,即每隔4~5分钟开泵一次,每次使泵正转和反转各推动两程,防止输送管内混凝土拌和物离析或凝结,同时受料斗中的搅拌器亦搅拌3~4转,防止离析,但不宜连续搅拌。

(3)在泵送过程中,要定时检查活塞的冲程,不使其超过允许的最大冲程。

(4)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出料前,应高速转动30S后反转出料,出料时如发现混凝土拌合物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出料,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a、如搅拌筒内拌合物产生沉淀时,应再高速转动3~4分钟后方可出料;

b、发现拌合物的坍落度过小,送料困难时,可向搅拌筒内加入与混凝土内水灰比相同的水泥浆,经充分搅拌后再送料,但其掺加过程中必须由混凝土厂家操作,或经过其指挥进行,严禁私自任意加水。

(5)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如需接长输送管,须先用水或砂浆湿润接长的管段。

(6)在泵送过程中亦要注意坍落度的损失,泵送高度、气温高低、泵送延续时间等皆对坍落度产生影响。

(7)在泵送过程中如出现混凝土泵送困难、泵的压力急剧升高或输送管线产生较大的推动等异常情况,不宜勉强提高压力进行泵送,宜用木槌敲击管线中的锥形管、弯管等部位,使泵进行反转或放慢泵送速度,以防止管线堵塞,如输送管线产生堵塞,可用木槌敲击等方法查明堵塞部位,待混凝土卸压后拆卸堵塞管段加以排除,重新泵送时,要待管内空气排尽后,才能将拆卸过的管段接头拧紧。

(8)对浇筑混凝土面层,必须进行二次抹面,以防止产生干缩裂缝,并立即覆盖、浇水养护;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加强通讯联络,及时反馈信息。

(9)在泵送过程中,管内应充满混凝土,以防止吸入空气,如吸入空气应立即反泵将混凝土吸入,去除空气后再转为正常泵送。

(10)泵送将结束时,要估算残留管线中的混凝土量,因为这些混凝土经水或压缩空气推出后尚能使用。

(11)混凝土浇筑时,若混凝土表面如出现泌水过多现象,应及时调整配合比、搅拌时间、外加剂用量、减小塌落度,由实验人员随时抽查,向商品混凝土厂家反馈信息。

(13)浇筑时,专人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设置情况,如有变形、不到位的应及时整改。

(14)木工须随时巡视,如发现摸板稍有变形,马上采取加固处理。

10.6大体积混凝土温差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过大(超过25℃)便会产生温差裂缝,因此,控制温差是裂缝控制的关键。

对本工程大截面梁,采用埋设不锈钢方管(口30×2mm),再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测温点设置在梁底面、中心和上表面,平面在梁中部和梁端位置设置。

温度监测周期与监测频度:

混凝土浇捣开始至浇捣完毕10天,每2小时测量一次,每8小时提交一次报表。

混凝土浇捣完毕后10天,每4小时测一次,每12小时提交一次报告,每次浇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