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91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

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

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

(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

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

(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

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

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

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

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

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

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

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

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

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

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

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

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

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

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

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

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

一共有几个贴纸?

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

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

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

(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

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

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

每人送给几个?

师:

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

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

请告诉小熊猫:

该怎样分?

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

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

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

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

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

你知道吗?

有多少块饼干要分?

要怎样平均分?

(明确:

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

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

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

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

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

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

(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

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

P19做一做

(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

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

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

(课件演示:

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

(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

(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

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

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

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18÷69÷148÷820÷52÷2

21÷356÷754÷414÷76÷27÷2

2、揭示课题: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

一共有几个?

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

用学具摆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

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

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

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

(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

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

(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小组内思考、讨论)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

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

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

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余数表示什么?

(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

17÷2=8(组)1(个)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

观察动画,引出活动:

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7÷2=3(盘)1(个)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

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

“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

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

想。

师:

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

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

有12个桃子)

师:

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

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

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

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除法的含义。

难点:

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

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

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

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

最后教师问:

“分完了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

“分完了吗?

”(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

学生回答:

“每人分得2支。

”教师问:

“每人分得同样多吗?

”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

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

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

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

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

“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

”(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

然后再提问:

“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

“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

”(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

(板书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

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

6÷);把6平均分成几份?

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

把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