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753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docx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1

  一、《道德经》本体论是人类本体论思想的高峰

  本体论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狭义形而上学专指本体论。

我概括的哲学定义:

哲学是研究和阐释宇宙绝对本体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制高点,本体论是哲学的制高点,而现在世界主流哲学距离本体越来越远,这意味着基本环节或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识本身[理性思维是意识活动]。

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只该用于制作指向本体的“路牌”,而那路牌应标明:

实证本体须泯灭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以及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手段。

  二、《道德经》本体论思想

  《道德经》文句偏政治哲学,历代学者也只能将研究与注释的重点偏向政治哲学,这妨碍了对本体论思想的展开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经》卓绝的本体论思想被权术、权谋的叙述所遮掩。

因此,__标题的“现代阐释”首先要做的是只关注其本体论思想而忽略其他。

  2-1、《道德经》明确的本体论意识

  《道德经》第一章就告诉人们离开素常意识才能实证本体、哲学上最在意最希望捕获的本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体。

开篇就清楚地指向本体论,同时也隐约提示出意识[语言是意识思维所依凭的符号]与本体相排斥。

后句句式与前句同,义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称谓的便不是恒常本体。

“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着对事物的感知、区别、把握和命名,名即人类智慧的标志。

名的心理机制基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这一分离使得人类能够将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对象化,当然也是屏蔽人们认知本体之障。

老子注意到本体不可言说的特质,表明由俗常对二元对象思考,改换为对“知性[知的能力]”进行考查。

  2-2、本体与人和人类智慧的关系

  哲学史主流意见说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表明老子的本体论是“心物同一”[至少与心无隔]的命题。

《道德经》说本体除了使用“道”,还出现“一”、“玄”等字词。

请读下边章节的“一”既指代本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道德经》三十九章)本体融彻一切时一切域,往昔曾得到过道的:

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的精神世界)与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体知识]。

再次突出摘引__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灵”,这里老子指出人类知性本体为根据、或说________于本体,也是《道德经》本体论的形而上领域的定位。

寂静本体不仅直接吸引人类集体潜意识去求索自己的,似乎还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两个方向实现闭合。

既要求自然创造力的极至作品:

人类,以本体为根据的智慧,亲证本体之境。

就地球而言,惟有人类有资格完成本体的闭合运动。

本体与人类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内同外通”。

  哲学基本问题有二,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认识论,这章看作是《道德经》认识论思想:

本体是人类知性的根据和________。

知性________是个谜,比较重要的看法是说知性来自以劳动和进化。

但这看法忽略了人类对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绘、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儿童也能用树枝,刻画日月花鸟;而猴子等别的动物怎样进化甚至专门训练也做不到。

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核心的区别只能在于一点:

人类大脑与本体同一、同构、为相同密码系统。

而本体融彻一切物象,所以人类观察任何物象,本质上应看作是本体从观察者人与被观察对象两端自映自。

所以从本体意义说,人类知识为先验,本体意义先验、内核同构,非指具体门类知识先验。

人无论面对面对任何物象,也无论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终能够建立对该对象的系统知识,盖因内质都被本体融彻、内质同构。

  2-3、本体与原始物质的分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界线]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为本体,二为阴阳两仪,三为原始物质[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体论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

我想按照老子__论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号系统直观描绘本题模型,并将上节说到的本体与人类知性的关系也反映在卦图当中。

试将“三”实数化,因阴阳两仪不对称的最小排列组合必须是三个要素[对等中和],共得八组三爻卦象,但因纯阴纯阳不成物,将乾坤两卦看作与两仪同而取消。

所余为六卦,故《道德经》本体论的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这是可验证的模型,原始物质[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种,这模型都被证伪;同时若理性及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质[基本粒子]级层实证形而上之本体,这个本体论模型也被证伪。

这验证条件足够苛刻。

  重复:

以阴阳两仪全排列、去掉纯阴阳卦象余得六组卦象,视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

既无论取一粒沙、一片叶、一根毛发或金属元素一路分解,最终得到的都是六种原始物质[基本粒子],这也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界处。

  2-4、具体自然人证悟本体的路径

  本体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那么人们怎样去实证本体?

“不窥牖,见天道。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古代没有意识与潜意识理论,老子这里朦胧地指示要离开素常意识、进入特殊的超意识态去证悟本体。

再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道德经》第十章)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清除杂念使心灵成为没有瑕疵的玄镜。

那“玄镜”态能映射本体与心体同一之境。

我们以现代心理学提供的新知见去领会和补充老子的思想,既人类原本统一、与本体直接同一的心体在降生分裂为为意识与潜意识两截,屏蔽了本体之境,需要经过必要的训练和修行消弭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才能回归本体与心体同一的境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四十八章)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这里也理解为本体对意识及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所依凭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排斥。

意思是试图以思维去琢磨本体便不可得。

在探究本体的努力中不可能废弃文字和理性,但它们是用来制作“路牌”,路牌上写着:

本体不在东西南北中,去意识思维归附统一心体即显现。

  2-5、本体之德

  老子《道德经》的修身指教,后来成为道教修身修命为要旨的依据,可惜丢大得小,敬奉老子却遮盖了他最有价值的本体论思想。

这样说并非否定修行的意义,人类自身与宇宙有呼应,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诸身。

所以修行有积极意义,对健康也有利,但最该体会和实践的是本体示现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应该对道与德关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经》考察道与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两者内在联系:

道[本体]为宇宙根,也为德之根,但这里的“德”指人类社会伦理基本规则。

老子的称为“上德”、“玄德”以区别以一般道德规范。

寂静无为的本体无碍万物万象衍生,所以无为本体示现之德为生、为仁、为善。

与本体直接对应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这层面的道德律。

  三、结语

  本体至简,没人能列举出比本体更为简单的东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叶也要比本体复杂千万倍。

各主要哲学流派和宗教多承认本体的存在,只是称谓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实相、上帝、绝对理念、绝对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个东西:

宇宙绝对本体。

本体非物质也非精神,似混沌态、氤氲态、信息态、逻辑态、规则态的纯存在,是显示为“空”的“在”。

本体质为“中和”,不对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滞碍,也不与任何元素发生化合,更象是一种“语句”或“指令”,这语句的基本含义是静极而动,其形而上心体应称“无极”,其形而下作用起点称“太极”,两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体意义同一,无条件直接重合。

意识虽然屏蔽了那同一状态,但仅是屏蔽,潜意识与本体秒秒契合,这性态通过人类集体潜意识吸引人类向同一态回归,图腾、巫术、宗教、哲学、科学都包含这努力。

可惜,主流哲学以理性为尺度,将宗教等统统视为迷信而排斥。

人类有文字文明史仅仅几千年,人类对理性如此执著和信赖本身才是迷信,将理性树立为唯一尺度等于将盲目信赖提升为信仰堵塞了通往终极真理的唯一路径。

  从《道德经》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该阐释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从使用时起就是天帝、自然的总称,而“人”的含义则是人用以感知的心体、精神。

所以“天人合一”的当代阐释即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减了命题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经》本体论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着需要做出“合”的动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题则确指两者原本一如。

事实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来自庄子对老子思想的体悟,庄子:

“天与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确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质的倒退。

今人应通过对《道德经》的现代阐释,由“天人合一”朦胧本体观到“心物同一”本体论模型的回归。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

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

”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

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

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

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

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

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

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

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

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

  《道德经》的大名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但真的把书买来看,还是在看了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之后,在仙剑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侠每施一个法术就念道一句道德经,就觉得好帅好好玩,

  后来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

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应该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

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不过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

就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

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

共81章,分上、下篇。

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海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

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

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通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

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4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

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

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

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

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

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

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

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

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

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

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

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

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

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

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

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

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

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

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

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

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

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

“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

  最近的传闻,传统文化将进入中小学课堂。

对于四书五经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大家有争议,但一致的看法是读典籍利大于弊。

  马云特别推崇传统优秀文化,他常读的是《道德经》。

他的工作包里总要放几本书,其他书换得快,唯独一本书一直不换,那就是不带注解的最薄的《道德经》。

  马云读《道德经》,不喜欢看别人的注解,而是自己读自己悟。

  他读经悟出了真正的完美。

20__年冬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其中一根“冰柱”没有升起,在全球一片骂声中,组委会想了一个纠错方法,让小丑上台“修”冰柱,既挽救了失误,又加了一个小丑表演内容。

马云看了说:

“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说的‘大盈若缺’的含义了。

如果开幕式没有发生意外,表面上看是完美,但谁会记住这次仪式呢?

”他又说:

“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事物总会有缺,但恰好这缺可以陪衬这完美。

  马云读经读出了智慧。

马云说:

“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讲,创新是无止境的,只是难易的区别罢了。

”有一回有人问马云:

“银行建立和发展已经这么多年了,该创新的银行都创新了,我们真的还能创新吗?

”马云回答说:

“音符只有7个,而音乐家有千千万,你怀疑过他们还能写出新歌吗?

  马云读经读出了明理。

马云常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

他解释说:

假如有一天淘宝的总裁和副总裁以及所有的高管同时离职,对于一个想晋职的人来说,是够有机会的了吧,但运气仍不会降到没实力的人身上。

  马云读《道德经》,读出了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读出了他自己的哲学思维和行为方式。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6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

在神话里面,人称太上老君。

老子名下有一本书,以前叫《周书》,后来叫《道德经》,这本书从产生出来,就被视为奇书。

然而人们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到后来就众说纷纭,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

到现在,各种译文已经称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读后感也许更恰当。

  我接受到的那些观点,有许多非议《道德经》的地方,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

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

以下是我通读经-文后的一点感悟。

  老子说:

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的那些理论不一样。

  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

也确实有个名字,但不是一般的名字。

  我用‘无’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开始,我用‘有’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________。

  所以,我经常提到‘无’,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本来没有,为啥却又产生?

  我经常提起‘有’,那是想观察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本来存在的东西,为啥却又消失?

  ‘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

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转换。

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

音和声互相配合,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

  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实在在把最仁义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

  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一份。

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

收获的时候,更不据为己有。

  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

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他的收获也最多

  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

君王不爱珍宝物,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偷窃。

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身体养好,多活几年。

  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望,即使有几个狡诈的人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采用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使用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

它蕴藏深厚呀,好像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它十分隐蔽,没有

  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如同微尘。

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

我可不明白它从哪里来,应该是比天帝产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义,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便折腾,天下一片萧条。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

  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

虽然空虚,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越是合理的使用,产出的效益也越多。

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议,国家还是这么穷,为什么不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让民众好好生产呢?

天地之间,养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元气是变化产粮的源泉。

元气产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里能连续不断的产生,好像储存了许多许多,永远也用不完。

  只要用来生产粮食,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

粮多则国富。

  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久?

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

  所以,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收获反而比别人多,总是不顾自己,反而身无损伤。

不是因为他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样:

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啥也不争,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住处,选在大家都不争的地方;心胸,象深渊一样有涵养;和人来往,处处友爱宽厚;说过的话,必定保持信誉;品行端正,善于治理;做事情,能发挥大家的长处;

  准备行动时,能看准时机。

  只因为从来不和谁争,所以没有怨恨。

  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

  财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来,就不可以长久保持着。

金玉堆满屋子,没有谁能守祝富贵了又骄傲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灾祸。

  一件功业成功了,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默默做下一件事,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让迷惑的本性回归到真理上来,能不再离开真理吗?

一身正气,能达到婴儿那样的至柔程度吗?

清除内心的杂念,能做到一尘不染吗?

爱民治国,能不和民众争利益吗?

制定的各项措施,能温和一点吗?

明白许多道理,能不用来欺诈民众吗?

  有所生就要有所养,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长成了也不去参与分配。

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变化奥秘的品行。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现代汉语解读】

  处在强大的状态,还要保留柔弱的样子,做天下的溪谷。

为天下溪,就与永恒的德行不分离了,又归复到婴儿的状态。

  处在荣耀的时候,保留被辱的姿态,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

正因为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他的德行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又归复到朴素悟道的状态。

  处在光亮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昏暗的状态,做为天下楷模。

为天下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