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745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docx

QSYDQ0035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解析

ICS75.020

E12

SYBGF3510-2003

Q/SY

企业标准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Q/SYDQ0035-2003

代替Q/SYDQ0035-2000

 

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

 

2003-04-29发布2003-07-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Q/SYDQ0035-2003

前  言

为了规范油气田构造描述工作,明确构造描述的内容,增强该项工作的可操作性,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内有关信息是保密的,其版权属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所有。

未经油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的许可,该标准的任何一部分不得泄露给第三方,或复制、或储存于可检索系统,也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或方法(电、机械复制、抄录)传播······。

标准使用的管理权属油田公司,用户分两类:

a)油田公司和所属单位在其管理、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有权使用本标准。

b)承包商/分包商、制造厂/供方、以上述第一类组织的名义,为达到下述目的也可被授权使用本标准。

——为项目做准备或被授权使用本标准;

——确实为这些组织执行任务。

本标准的提供程序是在获得充分的保密保证后才予以提供,并且是永不更改的须知程序,被授权使用本标准的单位,有责任安全保管并保证标准不被用于油田公司之外的目的。

油田公司将寻访这些组织,以确认他们是如何执行这些要求的。

本标准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发部提出。

本标准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批准。

本标准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地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徐文发、迟博、郭自强。

 

Q/SYDQ0035-2003

油、气田构造描述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田开发工作中构造描述的内容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开发中构造描述。

2局部构造

指适于储存油气的构造,包括背斜构造、鼻状构造、逆牵引构造、断块和在其他因素配合下形成适于储存油气的局部构造。

2.1局部构造形态命名与描述

以局部构造某一油层组顶面构造平面图所表示的形态为准。

符合以下条件者采用下列命名。

深、浅层构造形态不一致者应分别采用不同命名描述。

2.1.1背斜构造

地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弯曲形成向四周倾伏的圈闭。

是两翼岩层倾向相背,核心部分为相对较老岩层,两翼为相对较新岩层的褶曲。

按构造长轴与短轴长度之比划分为穹窿、短轴背斜和长轴背斜(见表1与图1、图2、图3)。

表1背斜构造分类

背斜构造

构造长、短轴长度之比

图例

穹窿

<3

图1

短轴背斜

3-5

图2

长轴背斜

>5

图3

 

图1穹窿图2短轴背斜图3长轴背斜

a)同沉积背斜

与沉积作用同时形成的褶曲,一般具有上缓下陡的构造形态,同一岩层厚度由轴部向两翼变厚,且岩性由轴部向两翼逐渐变细(见图4)。

b)披覆构造

覆盖在古潜山、古隆起上的新地层,主要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一种顶薄背斜构造,它反映了下伏潜山的形态,构造倾角愈向上愈小(见图5)。

c)逆牵引背斜构造

是正断层派生的构造,其构造形态常与同生断层有关。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上、下层构造不协调,自上而下背斜构造的幅度由小变大再变小。

所有与逆牵引伴生的断裂面在剖面图上是一个曲面,断裂面的形态总的趋势是上部倾角较陡下部较缓,背斜顶部呈弧形线位移,即自上而下背斜的顶部向缓翼移动(见图6)。

 

d)底辟构造

地下较深处,密度较小的高塑性岩石(岩盐、石膏、泥质岩等)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褶曲。

2.1.2鼻状构造

又称半背斜,是在区域性单斜构造背景上出现一端倾伏,另一端抬起。

其岩层面的等高线呈不闭合,形成类似鼻状形态的褶曲(见图7)。

2.1.3被断层复杂化的构造

a)断裂构造

一个局部构造被一条或数条较大断层所切割,原来的构造形态仍较容易辨认者(图8),如断裂背斜构造(简称断鼻)等。

复杂断裂构造:

被众多断层所切割,构造十分破碎,原来构造面貌较难辨认者(见图9)。

 

b)断块及断块区

1)断块

一个局部构造上由四级断层(见3.3.4)所分隔的块体。

其规模可大可小,各断块之间具体含油气层位、油气水系统、原油性质等都有一定差别,是油田开发的最小独立单元。

2)断块区

油气储集及圈闭受三级断层(见3.3.3)所控制,由若干个断块所组成称断块区。

同一断块区的沉积类型和含油气面貌(包括含油气层位、油气富集程度和原油性质等)比较接近。

3)断块数据表及油气田构造参数表

被断层复杂化的油(气)田都必须按表2、表3内容填写。

 

表2油气田断块数据表

断块区名称

断块名称

断块面积

(km2)

岩层产状

断层

名称

级别

 

合计

表3油气田断块汇总表

构造

类型

闭合面积(km2)

断层数(条)

断块(块数/占构造面积%)

备注

二级

三级

四级

合计

<1km2

1-3km2

>3km2

 

2.2构造要素及规模

2.2.1构造轴及轴向

同一层构造平面图上各等高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为该局部构造的轴(轴线)。

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或折线。

轴线的方向为轴向,用方位表示。

构造轴线若为曲线或折线时需描述其方位的变化。

2.2.2构造长度(长轴)及宽度(短轴)

同一构造平面图的最低闭合等高线圈闭范围内最大的轴线长度为该构造的长度(长轴),单位:

km。

在该圈闭范围内,通过构造高点垂直长轴的最大距离为该构造的宽度(短轴),单位:

km。

一个背斜构造若有多个高点时,应分别进行描述。

2.2.3闭合面积与闭合高度

a)背斜构造

1)闭合面积:

在构造平面图上,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图10)。

单位:

km2。

在油气田内可以把最深的闭合等高线视作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2)闭合度:

构造的最高点与溢出点间之垂直距离(或海拔高差)。

在油气田构造描述中可用构造最高点与同层构造最低闭合等高线之高度差表示(见图10),单位:

m。

 

b)断鼻构造

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最低闭合等高线与断层线所圈闭的面积(见图11)。

c)断块

1)四周为断层所封隔的断块(见图12),面积为闭合面积。

断块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高差为该断块的闭合高度。

2)断层与倾斜地层组成的断块(见图13)。

闭合面积:

同上述断块的闭合面积。

闭合高度:

断块最高点与最低闭合等高线之高度差。

 

d)被断层复杂化的构造

按2.2.3.b和2.2.3.c分别确定各断块的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各断块闭合面积之和为该构造总闭合面积。

2.2.4构造倾角

构造两翼和倾没端的倾角。

用变化范围(最大、最小值及平均值)表示。

2.3局部构造要素表

局部构造要素表(见表4)。

表4油气田构造要素表

制图层位

圈闭类型

闭合

面积

(km2)

闭合

高度

(m)

构造高点

轴向

构造

长度

(km)

构造

宽度

(km)

×翼倾角

×翼倾角

备注

井号

深度(m)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大

最小

平均

 

注:

每个局部构造按前所述方法分别确定各项参数后,填写构造要素表。

3断层描述

断层描述内容包括性质、级别、规模、产状、断层组合和密封性质等。

3.1断层命名

3.1.1根据断层两旁岩块相对移动方向的命名

a)正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方运动的断层,在钻井剖面上出现部分地层缺失。

b)逆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断层,在钻井剖面上出现部分地层重复。

习惯上将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称为逆掩断层。

c)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走向发生相对错动的断层。

3.1.2根据断层面产状与地层产状关系的命名

a)走向断层:

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

b)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倾向大体一致。

c)斜向断层:

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斜交。

d)顺层断层;断层面与所在岩层层面大致平行。

e)正向断层:

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的正断层。

f)反向断层:

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的正断层。

3.2断层要素

描述断层的基本性质,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的有关要素。

3.2.1断层面

断层两旁发生相对移动的面。

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平面或曲面。

也可以是由若干小断层所构成的复杂断层带或断层破碎带。

断层面为单一的面时其产状用走向、倾向、倾角表示;若为复杂断层带时,则对组成该断层带的主断层按3.1、3.2、3.3内容进行描述。

3.2.2断层线

断层面与岩层面的交线。

构造平面图上的断层线为断层面与岩层面交线的平面投影。

3.2.3断盘

断层面两侧的岩层和岩体。

当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上侧的部分称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侧的部分称为下盘。

从两盘相对位移来说,相对上升的一盘叫做上升盘,相对下降的一盘叫下降盘。

3.2.4断距

断层面两侧的地层相对移动的距离。

每一条断层的断距在不同层位、不同深度都不相同。

在需要较确切描述时,应该说明是哪一层位,哪一深度的断距。

从油气田开发工作的实际出发采用以下命名:

a)地层断距

钻井剖面上重复或缺失的地层厚度。

确定地层断距时应尽可能选择沉积剖面相似、距离最近的井对比确定。

对比井的地层厚度为视厚度。

在地层倾角不大时可不校正,当钻遇断层的井和对比井为定向斜井或地层倾角很大时,需加以说明,并进行厚度校正。

b)垂直断距(落差)

垂直断层走向方向上,断层两盘同一标准层的高度差。

c)水平断距(位移)

在断层面倾向上断层两侧相当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正断层中,水平断距代表断层两侧相当层拉开之水平距离;在逆断层中,水平断距代表断层两侧相当层位掩覆的水平距离。

3.3断层分级

根据断层与构造的关系,对沉积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及规模大小、发育历史等,把一个含油气盆地内的断层分四级描述。

3.3.1一级断层

拗陷与隆起、凹陷与凸起之分界断层,控制凹陷与凸起的形成、发育和沉积特点,断层形成时间早、发育时间长、规模大,这些断层在油气田构造描述时统称为一级断层。

3.3.2二级断层

为二级构造带之分界断层。

控制二级构造带及局部构造的形成与发育,对沉积与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

断层形成时间较早,发育时间较长,规模较大。

3.3.3三级断层

切割局部构造的主要断层。

是断块划分的依据,并对各断块区的含油状况、沉积类型和油水分布起控制作用。

3.3.4四级断层

局部构造上的次一级断层。

在局部构造和断块区内进一步分割构造和断块,使其更进一步复杂化,这些断层的落差及延伸长度一般都比较小。

3.4断层要素表

在油气田构造范围内每条断层都必须求出产状要素并进行统一编号,命名填入断层要素表。

描述内容(见表5)。

表5油田断层要素表

断层

名称

延伸

长度

(km)

走向

倾向

倾角

断距(m)

钻遇

井号

备注

最大

最小

平均

 

4.裂缝

岩石中未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面以及潜在的破裂面统称裂缝。

油田地质研究工作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构造裂缝。

4.1裂缝分类命名与描述

4.1.1依据产状分类命名

指裂缝与所在岩层或其他构造在空间方位的关系。

a)裂缝与所在岩层产状要素的关系

1)走向裂缝:

裂缝的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

2)倾向裂缝:

裂缝的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3)斜向裂缝:

裂缝的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

b)依据裂缝面倾角分类

1)高角度裂缝:

裂缝面倾角>60°。

2)中角度裂缝:

裂缝面倾角3O°~60°。

3)低角度裂缝:

裂缝面倾角<30°。

4)层面裂缝:

裂缝面与所在岩层层面平行。

4.1.2依据力学成因分类命名

a)剪裂缝:

沿剪切面发生的,具有平行裂缝面位移趋势的裂缝。

b)张裂缝:

沿张性面发生的,具有垂直裂缝面位移趋势的裂缝。

4.1.3依据裂缝开启程度分类命名

a)开启裂缝:

裂缝两壁间无充填物的裂缝。

b)裂(碎)泥充填裂缝:

裂缝发生时,由研磨滑动等运动产生的细粒裂泥充填的裂缝。

c)矿物充填裂缝:

由次生或成岩矿物充填的裂缝。

d)全充填裂缝:

由上述两种充填物(4.1.3.b、4.1.3.c)或其中之一全部充填的裂缝。

e)不完全充填裂缝:

裂缝壁间未全部受充填的裂缝。

4.1.4依据裂缝是否成为有效储渗空间分类命名

a)有效缝:

在地下油层条件下呈开启(或不完全充填)的裂缝。

b)无效缝:

在地下油层条件下呈全充填的裂缝。

c)潜在缝:

在地下油层条件下呈闭合的无效缝,但在一定的人工外力诱导下很易开启成为有效缝的裂缝。

4.2裂缝的组合

裂缝常是成带出现的,它们的分布往往表现为有成因联系的许多裂缝,具有一定的排列组合形式。

4.2.1裂缝组:

在同一时期,同一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方向大体一致的许多裂缝组合称为一个裂缝组。

它们的排列形式有平行型和斜列型(即雁行式排列)。

4.2.2裂缝系:

在同一时期,同一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裂缝组合称为一个裂缝系。

4.2.3裂缝系统:

在开采过程中,多个裂缝组或裂缝系互相连通构成流体流动的统一裂缝网络称为一个裂缝系统。

按其沟通储层面积的大小分为:

a)大裂缝系统:

沟通储层面积>10km2;

b)中裂缝系统:

沟通储层面积l~10km2;

c)小裂缝系统:

沟通储层面积<1km2。

4.3裂缝的描述

4.3.1单条裂缝的描述

a)裂缝所在岩石的类型。

b)裂缝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c)裂缝长度。

d)裂缝开启程度(见4.1.3)及其是否能成为有效储渗空间(见4.1.4)。

e)裂缝宽度:

即裂缝两壁间的距离,根据裂缝宽度分为:

微裂缝:

缝宽<0.1mm;小裂缝:

缝宽0.1mm-lmm;中裂缝:

缝宽lmm-10mm;大裂缝:

缝宽>10mm。

f)缝壁有无擦痕及挤压磨擦产生的玻璃质物质。

g)裂缝的充填物及充填程度,并区分出不同充填物的先后顺序。

充填物的描述应包括矿物成分及其产状(如脉状充填或自形晶等),若以自形晶产状出现时要研究其晶形、晶体大小、镶嵌状况等。

4.3.2裂缝的组系及裂缝的分期描述

a)区分不同裂缝组,不同裂缝系。

b)裂缝组的相互切割与位移。

c)比较裂缝组系充填矿物的先后次序。

d)绘制裂缝玫瑰花图。

4.3.3裂缝发育程度描述

裂缝发育程度应分组、系、开启方式(有效性),裂缝所在岩石类型,同一岩石类型不同厚度的岩层以及不同油气层段等分别描述与统计。

其发育程度应描述以下内容:

a)裂缝密度(或视密度):

单位测量长度内所有裂缝的条数,单位:

条/m;

b)线密度:

垂直于某裂缝组倾向的单位长度内裂缝的条数,单位:

条/m;

c)平均裂缝间距:

同一组裂缝面的平均垂直间距,单位:

cm或m;

d)面密度:

单位面积内裂缝的总长度,单位:

cm/cm2;

e)裂缝率(发育率):

单位面积内裂缝面积所占的百分比。

单位:

%。

4.3.4岩心裂缝描述表

岩心裂缝描述记录(见表6)。

 

表6岩心裂缝描述记录表

井号

岩心块次

顶深(m)

心长(cm)

岩心裂缝面描述

裂缝描述

性质

要素

裂缝顶深(m)

相对倾向

倾角

投影长

L

中心距

H

开度

B

基质块a

基质块几何形态

裂缝面性质

其它孔隙类型

倾向

倾角

 

5构造图的编制

5.1资料收集

5.1.1地震资料

a)各地震标准层的构造图和等T0时间图。

b)测线位置图、地震剖面图、水平切片图。

5.1.2测井资料

a)各类录井图和岩心图。

b)特殊测井资料。

5.1.3动态资料

试采、试油、试气、投产情况。

5.1.4标准井位图

各类井的井位坐标。

5.2地层分层对比

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地质特征,区域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必须掌握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地层厚度变化规律,建立全区标准柱状剖面,结合地震资料寻找对比标准层,进行地层分层对比,确定不整合面,剥蚀面和单井各组段的深度。

5.2.1单井钻遇地层组段的底界深度和厚度。

5.2.2不整合面的深度。

5.2.3钻遇断点井的断层数据,包括断点深度,断距,断失层位等。

5.2.4单井地层分层及断点对比完成后填写地层分层数据表(表7)。

表7××井地层油层分层数据表

油层分层数据

地层分层数据

层位

顶部深度

m

厚度

m

底部深度

m

厚度

m

萨零组

第四系

萨一组

第三系

上新统

泰康组

萨二组

中新统

大安组

萨三组

始渐新统

依安组

萨葡夹层

白垩系

上统

明水组

二段

葡一组

一段

葡二组

中统

四方台组

高一组

嫩江组

五段

高二组

四段

高三组

三段

高四组

二段

扶一组

一段

扶二组

姚家组

二、三段

扶三组

一段

杨一组

青山

口组

二、三段

杨二组

一段

杨三组

泉头组

四段

三段

二段

一段

下统

登娄

库组

四段

三段

二段

一段

侏罗系

断层数据

断层

编号

断点深度(m)

断失层位

对比结果

对比井号

相当井段(m)

断距(m)

5.3断层组合

5.3.1构造剖面图编制

剖面线要选用直线,要尽可能少转折。

为了反映构造形态,要选择一系列构造横剖面(垂直长轴,尽可能穿过构造高点),以及一条平行构造长轴的纵剖面。

如果构造形态复杂,还要作其它方向的剖面。

为了落实断层,剖面线方向应与断层走向垂直,如果条件不允许,与断层走向斜交也可以,但其夹角不能太小。

a)作图比例尺:

1:

5000

b)剖面图的方向

以南北子午线为界,北东方向,南东方向及正北方向放在图的右方;北西方向,南西方向及正南方向放在图的左方;东西方向:

东方向在图的右方,西方向在图的左方。

5.3.2剖面上组合断层

a)按正断层组合:

大庆长垣已完钻开发井的资料证实,在地层中尚未发现地层重复,均为正断层,故在组合断层时应考虑按正断层来组合。

b)在断层的同一盘地层厚度不能有突然变化:

大庆油田地层和油层的厚度比较稳定,短距离内没有突然的变化,故两井之间的层面线是近乎平行的,因此规定在同一盘层面线要相互平行,特别是在缺少井点控制的地方要严格按照这一规定来作图。

c)在断点附近层面线所表示出来的落差要与断距符合。

d)断层两盘的地层产状要符合构造变化的总趋势:

层面线的趋势要和构造的总趋势协调。

e)自由端的处理:

与井点资料不矛盾,如该井未钻遇断点,断层线就不能与井轴相交,因为交点就是断点;确定倾角时要考虑这条断层在邻排的倾角,并借用之。

f)对剖面上所有的断点、层组界限都要有明确的解释。

5.3.3平面上组合断层

平面上组合断层是根据断点的深度、断距、断失层位组合断层。

断层平面分布有规律性,具分带性、方向性。

所以在平面上组合断层就是要解决断层的走向、延伸长度和平面上多条断层之间的关系。

a)分析断点组合断层

如果断层对比正确,则断失层位在平面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在垂向上,上倾方向层位渐浅、下倾方向层位渐深;沿走向方向,深度基本相同者,断失层位基本相当。

断距变化也有规律性,一般说来,在垂向上,由上到下断距逐渐增大;或由上到下断距逐渐变小;或者中部断距大,向上、下逐渐减小。

沿走向上,中间部分断距大,向两端逐渐变小。

b)参考地震资料组合断层

由于数字化地震的发展,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已能有效的解决构造和断层的分布,所以在有地震资料的地区应参考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合理组合断层。

c)用断层面图检验断层组合的合理性

断层面等高线变化有规律,通常显示为一光滑的曲面并呈舒缓波状。

一般沿走向,中间部分等高线较疏,而向两端逐渐密集。

5.4断层编号

5.4.1为了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大庆长垣各油田自北而南按顺序统一编号。

5.4.2因资料增加,新发现断层的编号与之最近的大断层的编号一致,但须在编号的右下角加以角标,如“123”。

5.4.3两条断层变为一条断层,原来两条断层的编号保留,两编号中间用“+”连接命名之,如12+13。

5.4.4原断层被取消,断层编号亦取消。

5.5构造图编制

把目的层层面上的海拔高程相等的点连起来用,然后投影到水平面上所得的图件,反映了油层顶面或底面形态起伏的变化和断层的分布状况。

构造图上等高线就是地层走向线,等值线的疏密反映了地层倾角的变化。

构造图能定量地反映构造形态。

在布井时,是一种重要的和基本的图件之一。

5.5.1标准层的选择

标准层要选全区稳定的层组界线,并尽可能地接近目的层。

即尽可能接近油层。

大庆油田仅萨、葡油层就厚达200多米,为了便于使用,选择S0、SⅡ、SⅢ、PⅠ、PⅡ、GⅠ、GⅡ、GⅢ、GⅣ组油层顶面来作构造图。

5.5.2标准井位图

a)井位坐标及其补心海拔。

b)单井各油层组顶面的海拔深度及其断点数据,如果所钻井为斜井,须在构造平面图上表明经井斜校正后制图层的地下井位,并用直线将地下井位和地面井位连接。

井号井号断点深度

〇或〇断失层位断距

·油层顶面海拔深度油层顶面海拔深度

c)比例尺1:

25000

5.5.3断层线投影

a)采用剖面直接投影的办法,投影时上、下棱各投一个点,然后将相应的点连接起来即得断层线。

b)当断层的水平断距大于25米时用双线表示,倾向用粗细线表示,粗线表示断层的倾向;当水平断距小于25米时投上、下棱之间的中点,然后将相应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断层线,倾向用短垂线表示。

5.5.4等高距的选择及等高线的构绘

a)选用合理的等高距,内插等高线。

b)在初步了解了构造形态的基础上,最好平行或垂直走向由最高点或最低点开始,随深度逐条向内外构绘。

c)断层上某一点两盘的等高线高程差应与断距相符。

d)断层两旁相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连。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