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713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

0168《美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美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美学一词的出现已经有几百年,对美学的研究汗牛充栋,但至今却依然无法给美学一个确切的定义。

尽管如此,并不妨碍我们学习美学,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

教学内容包括美学基本原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四编。

既介绍美学的基本理论,又简要介绍中西方美学的概况,择其要而言之。

本课程是美学原理与美学史的合成品,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把原理与历史实践相结合,相参照,从而加深对于美学的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闭卷考试。

题型一:

名词解释题第1、2题7分,第3、4题8分,共30分

题型二:

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题型三:

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

二、本考试指导使用说明

说明:

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中未给出答案的部分请参考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三、知识点

第一讲美的本质

掌握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不同探讨角度及定义。

了解对美的本质的几种不同的探讨角度。

了解美具有的美学特征。

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

**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几种主要的美的本质论:

一是从客体对象自然属性上探讨美的本质,即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事物的某些自然属性或外在感性的形式因素。

二是从审美主体意识领域来探讨美的本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朵花美,是因为人认为它美,完全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

当然这样笼统地概括并不准确。

古希腊哲学家从客观的精神实体中探讨美的本质,18世纪英国美学家休漠从审美主体的主观精神方面来探索美的根源。

19世纪末叶,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从直觉主义哲学观出发,认为直觉即表现,美是直觉,也就是表现。

三是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探讨美的本质。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美在主客体之间。

20世纪,不少西方美学家们主张美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

只有客体对象中的潜在的美与主体的审美需要相结合,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这种潜在的美才能成为现实的美。

四是从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上来探讨美的本质。

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美是生活”的论断,是他直接针对黑格尔及其门徒菲希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美学观。

他说: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其—,“美是生活”是该定义的核心。

这一论断,把美的根源植于现实生活中,肯定了美和美的其它范畴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所以他一再指出:

“生活本身就是美”,“生活就是美的本质”,“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在他看来,美是活生生的客观社会事物,是多采多姿的客体对象.美决不是“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而美的观念只能是美的客体对象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

其二,所谓“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就是美的”,则进一步界定了美是生活的范围,即一种理想的生活。

在他看来,处于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对“应当如此的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只在对美的理解上;这种分歧的原因完全在于这一点:

普通人和社会上层阶级成员对生活与幸福的理解不一致,”

其三,所谓“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其含义是说客观世界中的自然事物之美,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暗示。

例如动物的美,人们喜爱哺乳动物圆润的身体,奔腾的马,是由于它和人类的生活有某种联系。

人们所以认为灰雁不美,因为它的羽毛是凋萎的、褪色的,使人联想起人的病态或生命力的衰败。

五是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

**人的主体性本质是如何“对象化”的

人的主体性本质的“对象化”。

“对象化”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审美意义。

现分析如下:

其一,“对象化”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改造无机的自然界”,把自然过程引入符合人类目的利益的形式轨道,从而,为人类自己的理想愿望“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这是不属于自己的自然规定性,而属于一个超自然规定性的“类”,并对此有自觉意识的有力证明。

其二,“对象化”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对对象世界的改造。

”这不同于“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而是人对自己实践活动的“历史成果”的继续改造。

这个“对象世界”,曾经作为一个美的理想,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人类的表象中,鼓舞着人类把它付诸实现。

而一旦它由理想变为现实,人类就看出它的历史局限,看出它与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尚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于是,人类又萌生新的理想表象,以此作为新的审美尺度,并按照它来改造旧的对象世界。

其三,“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两大环节,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证明:

人所属于的那个“类”,具有“自由自觉”追求自己理想表象的本质特性。

透过人类对象化活动的每一崭新成果形态,我们恰好可以窥见凝聚其中的人类活动所放射出的理想光辉。

这是发自人的本质之主体性方面的光辉。

人类以对象世界为中介而直观自己“类的特性”这一活动的审美意义,在此也就得到了说明。

综上所述,“美”是人的本质的主体性方面透过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现实成果而放射出的理想光辉。

现实历史成果本身并不是“美”,但它可能成为人类藉以透视自己“理想本质”的现实历史中介,从而,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现实历史成果究竟能否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取决于人们是否把它当作“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来阅读。

这种阅读的实质就是:

人透过自己的客体性成果而发现了造成这—客体性成果的主体性前提(自由自觉的活动)。

而一旦作为审美对象,现实历史成果就会对于培养训练人类直观自己理想本质的感性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历史中介作用——这是需要附带指出的最后一点。

**美的特征:

1、美具有三大美学特征。

美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美学特征。

美是以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的,离开一定的感性具体形态就无所谓美与丑。

 美具有感染妙悟的美学特征。

所谓社会功利性,是指客体对象对主体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益、有用的特性。

2、美具有感染妙悟的美学特征。

首先,美具有“以情感人”的审美特征。

其次,美的事物具有愉悦身心的美学特征。

只有那些从内容到形式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从客体对象的感性形象上能够观照自身,才能引起情感共鸣。

尽管如此,美的感染性与愉悦性是—种社会价值事实,是客体对象与观照主体之间“对立统一”状态,它是以符合观照主体审美需要和内在尺度,客体对象为主体服务为前提的一种价值关系。

3、美具有社会功利性的美学特征。

所谓社会功利性,是指客体对象对主体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益、有用的特性,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看,这里言及的社会功利性,是指客休对象能够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满足主体的某种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性的效应。

第二讲美的形态

了解美的形态的划分,了解美的几种不同的形态。

掌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三讲美的范畴

掌握优美、崇高、喜剧性、悲剧性等美的范畴的概念以及本质特征。

掌握西方历史上对于崇高美的有关的讨论。

**滑稽

滑稽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不是无机物和自然界。

滑稽对象往往以违反常规、形式怪异、形态扭曲、举动乖张等引人发笑。

人们是从美与丑、善同恶的对比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从而产生对滑稽对象的无比优越感,引起对滑稽对象的轻蔑和嘲笑,并在这种笑声中获得审美愉悦感。

第四讲美的创造

了解美的创造与一般的创造活动的联系和区别。

了解审美理想的内涵。

掌握艺术美创造过程中审美感受、艺术构思、想象、情感、灵感等概念。

**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1、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人对现实生活的美感体验和感受。

—切艺术美的创造,都以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为开端。

正是在审美感受中,艺术家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物态化为艺术品的强烈愿望。

审美感受是初级状态的审美意识。

一方面,审美感受虽然有以往的审美经验为前提,因此包含着理解的因素,但是,它毕竟是关于对象的偏重于感性直觉的把握,缺乏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本质的深刻理性把握;另一方面,审美感受的产生,总是由面对的审美对象所引发,因此就带有个别性、分散性的特点。

所以审美感受不能直接物态化为艺术品。

但正是这些点滴感受的积累,导致了审美感受的升华,产生出审美意象。

审美感受的积累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在情感、理智等因素的作用下,由个别的、分散的、表面的感受向整体的、本质的认识的飞跃与升华。

由此,引发了艺术家的创作冲动。

2、艺术构思:

艺术家把审美感受加工改造成审美意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

换言之,艺术构思,就是要把审美感受阶段所获得的丰富的表象材料加工改造成为蕴含有一定生活意味的审美意象,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蓝图。

艺术构思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乃至整个艺术创造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艺术家只有在构思形成艺术形象之后,才能从事艺术形象的传达活动。

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第五讲美的欣赏

了解美的欣赏中的客体与主体。

了解审美意象、审美的“心理距离”等概念。

了解美的欣赏的过程。

掌握美的欣赏特点。

了解审美标准的内容。

**审美的“心理距离”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主体的审美过程中,不应怀有任何直接的功利目的,要从实用世界中脱离出来。

按照英国美学家布格的说法,就是要处于一种“无我的但又如此有我的境界”。

就审美主体来说,所谓“距离”,就是“无我”,脱却一切个人的功利目的,就客体对象来说,“距离”又是“有我”,即客体对象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兴趣,与客体对象形成一种审美关系。

如果主体与客体对象不能保持一定“心理距离”,难以排除实利方面的刺激,“距离太近”成“失去距离”,则不可能与客体对象构成审美关系,进行美的欣赏。

**美的欣赏特点:

1、感知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的统一。

感知与理解、情感与认识在欣赏活动中的统一,使欣赏者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把握了千姿百态的感性世界,激发了与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从而推动欣赏者走向社会实践。

2、体验性与自由性的统一。

美的欣赏从来不能依靠强迫命令,而是在符合欣赏者愿望和情趣的前提下,采取自主方式进行的。

是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过程中去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

说到底,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自由的精神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肯定人的本质力皇,所以在审美活动的历程中处处体现着象征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解放的自由性。

3、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统一。

美的教育功能只有在欣赏者对欣赏对象感到兴趣,由形象触发激起情感波澜,并作出审美评价和判断,获得某种精神愉悦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要想取得“教”的效果,首先得让欣赏者“乐”得起来,“乐”是实现“教”的先决条件。

4、再创造与再评价的统一。

美的欣赏不是单方面被动地受群体对象的特性所制约,而是始终活动着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主体通过感受、理解、想象、情感体验等活动,对客体形象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然后对整个客体对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再评价。

第六讲礼乐的审美作用

掌握礼和乐的概念和区别。

掌握“乐从和”的三层含义。

了解礼乐的审美功能。

了解中国古代“礼”和“乐”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七讲儒家美学思想

掌握孔子“人而不仁如乐何?

”、“游于艺”、“成于乐”等主要美学思想的内涵。

了解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日新之谓盛德”等主要的美学思想的内涵。

掌握《易传》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荀子思想的发展。

了解孔门仁学的总体内容。

**孔子的“敬”

孔子的“敬”,指的正是表现为一定的礼节仪容的心意状态。

它作为孝——仁的内在原则,在孔子看来,便是由“礼乐”所塑造培育出来以区别于犬马的人的情感或人性、人道。

虽然它必须以亲子这种自然生物性的血缘事实为基础,但重要的是这种自然生物关系经由“礼乐”而人性化,所以才不同于“犬马”。

“敬”本是“礼乐”仪式过程所必然和必需培育的某种恭谨畏惧的心理状态和感情,周初有“敬德”、“敬天”等等重要提法。

它们本是由“礼乐”即“神圣的仪式”中所产生的。

到孔子这里,却把它当作比“神圣的仪式”本身还更为重要的东西了;孔子使这种内在心理情感和状态取得了首要位置,认为它才是本体的人性,即人道的自觉意识。

孔子指出、即使神圣的“礼乐”传统,如果没有这种人性的自觉,那它们也只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外壳、死物和枷锁。

第八讲道家美学

了解老子的主要美学思想。

了解庄子“大仁不仁”、“至仁无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掌握庄子关于“美”与“真”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的主要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与“真”:

庄子及其后学以自然无为为美,因此他们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凡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的东西。

美与真的一致性在于要求美必须符合于人的“性命之情”,也就是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要求。

庄子美学所说的“贵真”是同“法天”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对美与真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庄子所说的真,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完全让事物按照它的自然本性去活动和表现自己,不要以任何外力上强行干预和改变它。

这显然包含有尊重事物自身规律的意思,也有真即是合规律的意思。

就社会关系中人的美来说,庄子及其后学认为只有自然无伪的真情感的表现才是美的,真纯不闻,率性而行始终是庄子学派推崇的理想。

**审美的超功利性:

庄子学派认为人的生活要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亦即自由的、美的境界,就要超出于人世的一切利害得失之上,处处顺应自然,不因为得而欢喜,也不因为失而哀伤。

即令是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也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自然变化,不为所动。

这样,人就可以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备于天地之美”了。

庄子学派对审美的超功利性的看法,还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有用与无用的看法上。

他们常把美同无用联系到一起,认为一些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恰恰由于它是无用的。

在庄子学派看来,一个东西如果是无用的,它就超出了功利目的的束缚而有了自由,有了美。

有用是同功利相联系的,无用则超出了功利。

庄子学派以无用为美,也正是以超功利为美。

庄子学派同时又指出无用也可以有用,而且是“大用”(《人间世》)。

“大用”在哪里?

就在于它能够使人摆脱有限的功利目的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畅快,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命的发展。

第九讲儒道互补

掌握儒道互补的过程,掌握儒道互补的途径以及儒道相互渗透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十讲美在深情

了解屈原、陶渊明的美学思想,了解庄、屈、儒合流对后代的影响。

**从屈原、司马迁到陶渊明,中国知识分子对生死的思考不断的发展、丰富,使儒家重道德、重节操、重感情的仁学传统获得了深刻的生死内容。

这些成为华夏的人性结构和美学风格中的重要因素。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情景交融、物我同一。

美不再只是道德的象征,而更是情景的交融,不再只是人格情操的概念性的符号所建构的情理结构。

而是无任何概念性符号可言,直接诉之于情感自身、充满自由想象的情理结构了。

 

第十一讲形而上学的追求

了解禅宗对传统哲学的冲击和承袭。

掌握禅宗“瞬间即永恒”的思想内涵。

了解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中的美学思想。

了解宋明理学对传统美学的发展。

**佛学禅宗的化出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

禅宗的独特之处在于“瞬间即永恒”的直觉感受,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合在一起,不可分辨,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

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永恒的存在。

禅宗追求和所达到的是“瞬间永恒”,这个“永恒”又是那个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

在这里,时间停止了。

“佛性本清静”,于是佛教总是要通过贬低、排斥、否定变动的、纷乱的、五光十色的现象世界,才能接近和达到它。

通过静坐去接近和达到那佛性本体。

从而进入佛我同一、物己相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悦、神秘的精神境界。

这也就是所谓“禅意”。

在大量的日常生活的偶然中。

却可以随时领悟而接触“道”。

由“妙悟”得到的”道”。

常常只能倾刻抓住,难以久存;是更高层次的心灵意境或人生境界。

充满禅意的艺术作品,便更具有—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

它们以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和境遇的直感中,为非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

第十二讲意境

掌握王国维对意境涵义的界定,了解意境美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和标志。

掌握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

掌握“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造境”与“写境”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王国维意境说中真与自然的关系。

了解创造意境需要的条件。

**王国维建立的意境的范畴:

景与情既是构成文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原素,又表现为文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形象性与情感性。

以这两个“原质”为基本的对立面,再联系各种因素,探索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在这些错综复杂关系中确定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

从而杨弃了景与情各自的片面性,互相消融而产生了一种更高的范畴——意境。

意境美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和标志是什么呢?

 必须情景交融、物我不分,对立的双方合而为一,构成一种无界限、无差别、任从驰骋的自由无限的新天地。

这就是意境。

**王国维从意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与“造境”四种。

**如何衡量意境的有无与深浅

王国维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从作家的个性、才能到表现技巧,结合具体作品作了画龙点睛的评论。

归纳起来,大致分三个方面:

1、真与自然。

在文学艺术中,真与自然是意境美的基本标志,意境标准的基本要求。

这是从认识论与本体论上为意境思想所建构的理论基础。

真,指的是主观表现的真情实感,客观描写的如实逼真。

从创作方面而言,作家惟有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才能有意境美。

这种“真景物”、“真感情”,来源于“诗人体物之妙,师于造化”(《文学小言》),也就是对“自然及人生之事实”,有深邃的审美把握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真性情“故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同上书)。

从审美方面而言,唯有情真、景真,才能使“读之者但觉亲切动人”、“精力弥满”(《人间词话》),产生强烈的美感愉悦。

王国维把真与美(意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真作为判断意境美的认识论基础,这一观点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之中,论述也是大量的。

不仅用以衡定不同作家作品的高低,也用以衡定同一个作家。

真,在王国维那里具有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意义。

一般地说,“客观之诗人”的“真多属于前者,而“主观之诗人”的“真”多属于后者。

2、神、气象、格、调、工、巧……。

这些都与意境有联系,是衡定审美价值的诸因素。

它们都没有象真与自然那样对意境的有无深浅具有基本的决定性意义。

它们大多包含在真与自然的规定之内,受真与自然的制约,或与真与自然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3、“隔”与“代”。

表面上看,是就语言的运用和艺术技巧而提出的,实质仍在于追求真与自然。

第十三讲柏拉图美学

掌握柏拉图的理念说、艺术的模仿说、灵感说、谬误说等主要概念。

了解柏拉图看待文艺的基本观点。

第十四讲亚理斯多德的美学思想

理解亚理斯多德的基本美学思想。

了解亚理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掌握亚理斯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和结构。

了解悲剧效果的过失说和净化说。

第十五讲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及中世纪神学美学

了解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美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观点。

了解贺拉斯的《诗艺》的主要美学观点,了解朗吉驽斯《论崇高》的主要美学观点。

了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但丁等的美学思想。

 

第十六讲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美学

了解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美学的主要观点。

了解布瓦洛、培根、哈奇生、荷加斯、休漠等人的主要美学观点。

了解柏克的崇高与美的思想。

 

第十七讲启蒙主义美学

了解卢梭、狄德罗、维柯、鲍姆加敦等人的主要的美学思想。

掌握《拉奥孔》中的主要美学思想。

第十八讲康德的美学思想

了解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天才说等主要美学观点。

了解康德的崇高理论。

第十九讲黑格尔美学思想

掌握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思想内涵。

掌握黑格尔关于“情致”与“冲突”的理论以及动作与性格的理论及其他主要美学思想。

第二十讲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了解叔本华对审美直观的看法及其对悲剧的看法。

第二十一讲尼采的美学思想

掌握尼采关于日神与酒神的理论,了解其悲剧的效果理论。

第二十二讲审美乌托邦

了解乌托邦美学存在的原因,掌握阿多诺关于文化产业的特征的论述,了解“艺术是对现实世界否定”的思想内涵。

第二十三讲韵味的消失

掌握本雅明关于艺术的机械复制导致的四个转变等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影响。

**艺术的机械复制导致的四个转变:

1、艺术已经由本真的独一无二性,转向可大规模复制性。

在这个转变中,艺术品的原作性和权威性,被复制品的无差别性所取代,艺术的时空传播范围极大地扩展了。

2、当膜拜价值消失时,艺术品便开始转向了展示价值。

在本雅明分析系统中,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是对立的两极。

前者服务于巫术或宗教功能,存在重于被观照;而后者正相反,展示或被观照成为基本的形态。

这个转变使得对艺术品自身的关注,转向了对艺术品和受众互动关系的重视。

在摄影中,随着风景摄影的出现,韵味逐渐消失了,展示价值超过了膜拜价值。

3、如果说膜拜价值必然使人们对艺术品有一种崇敬神秘的感受的话,那么,展示价值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氛围”’把一切都“去神秘化”了。

第二十四讲后现代状况

了解后现代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美学观点。

了解现代主义美学到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转变。

第二十五讲后现代的文化逻辑

了解杰姆逊主要美学观点

第二十六讲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了解海德格尔主要美学观点

 

第二十七讲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掌握葛兰西“文化霸权”的主要观点,了解阿尔都塞、托尼·本尼特、霍尔的主要美学思想。

**文化霸权:

所谓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其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在葛兰西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意识形态居于第二位,即经济基础——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社会(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

换言之,在上层建筑的范围内,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的基础。

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如军队、暴力等来维持的,而主要是依靠他们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依靠他们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

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首先颠覆它的文化霸权。

但是对葛兰西来说,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压迫和支配关系,并不像人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是由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制地灌输给从属阶级。

他认为霸权的形成需要依赖被统治者某种自愿的赞同,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的形成,而这总是一个过程和斗争的结果。

第二十八讲话语与权力

了解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第二十九讲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了解费斯克的基本理论观点。

 

四、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成于乐”

2、禅宗的“瞬间即永恒”

3、审美意象

4、审美的“心理距离”

二、问答题:

1、简述“美是生活”的内涵及特征。

2、尼采用日神阿波罗象征什么?

3、维柯的“诗性的智慧”是什么含义?

4、王国维意境说中真与自然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在阿多诺看来,文化产业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2、论述庄子的反异化思想。

3、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本质是如何“对象化”的?

五、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成于乐”:

这是孔子提出的。

“成于乐”就是说,君子的修身如果不学习礼乐、便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可见、“成于乐”,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