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8711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征微课、电影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了解背景

1、展示微课,了解长征

2、你从微课中了解到了什么?

3、板书:

七律长征,了解“七律”。

4、初读要求:

大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步理解,感悟诗意

1学生展示读,读出节奏。

2、找出统领全文的诗句,是哪一句呢?

(生找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组合作:

想象下红军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呢?

请同学们自学下面的三句诗用横线画出你觉得红军艰难的词语或诗句。

三、小组合作,深入品读

1、出示图片,感受逶迤的样子。

2、师生配合读。

3、简介乌蒙山,体会磅礴的意思。

4、师生问答读。

5、简介巧渡金沙江故事)

6、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读出你心中的欢喜。

7、播放电影《大渡河》片段,感受飞夺泸定桥的惨烈。

8、男女生配合读

9、想象翻过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

是啊,过雪山真难啊。

10、师生理解读。

11、师生滚雪球读

四、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清平乐·会昌》《忆秦娥点娄山关》

2、师:

同学们,我相信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红军说,谁愿意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教师总结.

4、作业: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5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

课题

七律·长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1.搜集与长征有关的资料和故事;制作与长征相关的图片课件,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视频。

(教师)

2.搜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走进长征,感受主旨(用时:

5分钟)

1.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的岁月,并指导学生结合资料回忆长征相关的故事。

2.板书课文题目,并请学生说一说长征的背景资料。

3.课件出示长征的相关图片、视频片段,教师补充介绍长征的资料。

1.简单汇报搜集到的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丰碑》)

2.在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资料,并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3.通过观看关于长征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在补充介绍背景资料时,可将关于长征的经典故事以图片或短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探究愿望,让学生说出每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

《倔强的小红军》中的陈赓,《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丰碑》中的军需处长等,进而更深刻地体会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

二、学习字词,质疑问难(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

3.教师相机指导“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的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读不准的字、易错字,同桌间相互交流。

2.同桌互读,熟记字词。

组长用字卡检测组员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语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的读音。

4.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小组学习,组长组织组员朗读课文,并进行相互评议。

(2)小组选派代表朗读课文。

全班评议,正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崖、渡、索”。

2.难理解的词语相机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学生汇报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把握“逶迤”“磅礴”“岷山”几个词语的读音、字形及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15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出学习要求:

(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梳理未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共同解决各小组的问题,并相机点拨讲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豪迈气概。

(1)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方式(如:

齐读、轮读、分句读、表演读、想象读等)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质疑:

小组选代表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2.针对几个集中问题,结合资料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重点弄清全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件大事,即走泥丸(过草地)、千里雪(翻雪山)、云崖暖(渡金沙江)、铁索寒(飞夺泸定桥)。

四、介绍文体,了解律诗(用时:

3分钟)

1.引导学生介绍“七律”,同时用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拓展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其他小组倾听并进行补充。

2.把自己最喜欢的毛泽东诗词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师生交流要点: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指导写字,规范美观(用时:

7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崖、渡、索。

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5分钟)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组织学生集体评议同学的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事件场景。

2.同学间互相提一提建议。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诗中提到的长征路上的几件大事的想象画面,描述场景。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

6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请学生默读并思考)

1.你认为诗中的哪个词或字最能说明红军长征的“难”?

哪个词或字最能说明红军战士的“不畏难”?

请找出来。

2.结合相关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3.想好后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全诗:

1.默读全诗,画出相关词句,思考问题。

2.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写写自己此时的想法。

3.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1.学生汇报体现红军长征“难”时应联系“万水千山”“逶迤”“磅礴”“云崖”“铁索寒”等词语,教师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在体会长征的“难”与红军“不畏难”时,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理解,深化对诗句的感悟。

三、品读全诗,体会情感(用时:

24分钟)

1.引领学生学习第一、二句(第一部分)。

(1)导学:

读“只等闲”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2)重点理解:

“只”表达的是红军战士对“远征难”的轻蔑。

2.引领学生学习第三至六句诗(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万水千山”是虚指,诗中实写了哪些“山”和“水”?

(2)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3)指导学生巧妙处理关键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播放视频:

红军强渡大渡河。

帮助理解“云崖暖”和“铁索寒”。

4.引领学生学习第七、八句诗(第三部分)。

(1)哪两句诗写红军取得了远征的胜利?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1.朗读第一句,想一想“远征难”都包括哪些困难。

(结合第三至六句诗中相关词语进行交流汇报。

(1)抓住“只等闲”谈自己的体会。

(2)反复研读体会“只”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2.围绕自学提示,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体会“万水千山”。

这个词语说明红军在长征路上历经千难万险,诗中所讲的事件只是长征的缩影。

(2)体会第三、四句诗运用的夸张的修辞方法。

(3)练习朗读,读出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气势,以及红军战士越五岭就如“腾细浪”,跨乌蒙就如“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3.学习伙伴之间谈谈“云崖暖”和“铁索寒”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至六句诗。

4.小组交流学习第七、八句诗。

(1)“更喜”“尽开颜”表达了红军战士战胜万水千山后的喜悦之情。

(2)全班交流:

全诗采用了“总—分”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1.学生在理解第二句的“只等闲”时,结合学习卡的内容说一说哪些事在红军看来“只等闲”,生活中哪些事是真正的“只等闲”。

用自身感受与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以求达到深入理解主题的目的。

2.此环节,师生应具体分析,作者先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山势险峻;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其渺小。

结合七律的写法特点,找一找每句诗中意思相对的词语,从中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腾细浪”对“走泥丸”、“云崖暖”对“铁索寒”。

从这些相对的词语中让学生谈一谈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

同时,教师应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四、回归全文,激情朗读(用时:

5分钟)

1.引读:

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们带着满腔的崇敬之情齐读这首诗吧!

2.引问:

你最想对长征途中的战士说些什么?

1.配乐齐读全诗。

2.集体交流,汇报自己要对战士说的话。

  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对红军战士想说的话时,可以在音乐和视频画面的渲染下进行。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在诵读中品诗美,感诗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而且还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在朗读上学生能否把握节奏和韵律,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能否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有限,也没有诵读的基本技巧,长征距离他们的生活又比较遥远,所以学生在诵读能否读出美感和情感较难。

教学方法

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及问题探究,读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情感体,味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翻开历史的画卷,聆听岁月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回到1934年,走进长征。

出示课题:

《七律长征》,注意“·”这个符号,要读出停顿,(请跟我一起读,七律·长征。

)出示诗歌,思考: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把握节奏,读响韵脚,读出音韵美。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所谓的七言律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称为“七言”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

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讲究平仄,要想读好律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停顿,读出抑扬顿挫之感来。

教师范读,要求:

听的时候注意听停顿和语调。

(2)同学们关注到这些红色的字吗?

你有什么发现?

(这首诗的偶句是押韵的,而且一韵到底。

)同学们知道押的是哪个韵母吗?

(“an”),这些押韵的字被称作韵脚,像“an”这样开口大,响度高的韵母更能增强诗歌的气势。

(3)试着读一读,注意韵脚一定要读的响亮。

像这样读出停顿,把韵脚读响亮了,自然而然就能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3.抓住关键词,合理的想象,读出长征精神。

(1)同学们,读书不仅要读出音韵美,还要读出意思,你们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查找历史背景、看插图等方法了解诗意。

结合这些方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用上“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理解诗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诗歌。

(2)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更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看着这些画面你联想到了哪些情景?

(高耸的山峰、湍急的河流)就像诗中所说一样,万水千山,远征难,但是红军却不怕难,你能把红军战士不怕难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这里要重读“不怕”,读出坚定与信心,尽管万里长征十分艰难,但对我我们红军战士来说却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所以“只等闲”要读的轻快,读出蔑视。

(3)试着读一读。

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合理的想象,自然就能读出诗歌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4)接下来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还有哪些词表示长征的艰难,哪些词能体现红军战士的坚强乐观无所畏惧的精神?

①逶迤磅礴寒千里雪

逶迤是什么意思?

(形容山连绵不断),磅礴又是什么意思?

(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已经是步履维艰,泸定桥剩下13根冰冷的铁索,那桥下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

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

当他们即将翻越白雪皑皑的岷山时,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你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吗?

②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尽开颜

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红军战士怕了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

(连绵起伏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红军战士的不畏艰险、顽强豪迈。

面对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

补充《巧渡金沙江》,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否从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气概?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最后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主义精神)。

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是何等的喜悦,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这首七律是毛泽东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

以下这首词《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

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请同学们试着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和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小结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律诗的基本特点,把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不仅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还通过抓住关键词,合理想象,读出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诗歌,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

让我们带着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起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自己读读题目,有什么发现?

2.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中间这个间隔号提示我们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跟老师来读一读。

二、结合资料,整体感知

1.你了解长征吗?

自己读读这段话。

出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征程。

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每天空中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面有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但是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全程约二万五千里。

2.看看这些数字,(出示数据)你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重点词,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一)了解诗的结构

1.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第一句和后面的三句有什么关系?

(停5秒)

2.这句诗里有个词语概括的写出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你找到了吗?

3.“万水千山”就包含了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

同学们,把这句诗和下面几句联系起来读一读,找一找,在这首诗中“万水千山”指的是哪些山、哪些水呢?

(课件根据学生说圈出来)(停5秒)

(二)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3.指导朗读

“不怕”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远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

读“只等闲”时要放慢语速,读出红军战士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让我们来听听这两位同学读读这一句。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诗。

(停5秒)

(三)学习第二、三、四句

请同学们继续读第二、三、四句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险阻呢?

1.学习第二句

(出示图片)请你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五岭和乌蒙山呢?

这样连绵不断的五岭和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变成了什么?

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诗,再看看图,作者把五岭比作细浪,把乌蒙比作泥丸,通过强烈的对比,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自己读一读。

2.学习第三句

为什么说云崖暖,而铁索寒呢?

这一暖一寒之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出示图片教师讲述:

这就是金沙江,水势湍急,两岸悬崖耸立,1935年5月红军到达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引开主力,缴获渡船,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这就是长征途中的经典战役:

巧渡金沙江。

此刻,你就是红军中的一员,你想说什么呢?

为什么说铁索寒呢?

请同学们一起看视频

教师描述: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下面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泸定桥上的木板被凶残的敌人抽走了,只留下13根铁链。

敌人用大火将桥头包围起来,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就是长征中著名的战役——飞夺泸定桥。

看了这段视频,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想一想,你会说什么呢?

桥上,

桥下,

红军,

那场面。

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悲,请你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老师有个小提示,前半句读的时候要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一些,后半句声音要低沉,语速要慢一些,自己试着读一读。

3.学习第四句

请同学们想想,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听老师读一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读出这种即将胜利的喜悦!

四、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背诵。

(配乐朗读)这就是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红军走过漫漫长征路。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

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