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8671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docx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

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成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盘活不良资产存量、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处置效率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1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2008年之前,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始于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先后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等,初步建立起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的制度框架。

中国信达、中国东方和建设银行先后在2006年和2008年共发行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共计134.2亿元。

2008年前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具有典型试点性质,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

从底层资产看,所有不良资产底层资产均为对公类贷款,涉及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房地产和建筑业。

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辽宁、广东和北京等地。

从中国信达和中国东方的组包方式来看,一类是直接从商业银行收到的不良资产包,进行资产证券化;另一类是AMC将来源于不同银行的不良资产包进行重新组合。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看,次级贷款占比平均3.27%,可疑类贷款占比平均93.00%,损失类贷款占比平均3.53%。

此外,抵押贷款占比平均38.40%。

从增信措施来看,资产支持证券主要采用优先档和次级档分层的方式进行内部信用增级,且次级证券主要是由四大AMC持有,起到信用增级的作用。

从不良资产证券回收率情况,其平均回收率为30%左右。

2016年以来,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201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银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同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

这标志着新一轮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开启。

2016年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更加简化,发行主体日趋多元化。

对2005年开启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来说,其审批是需要经过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审批。

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后,不良资产证券化由逐笔开包检查,转化为审批备案制。

从发行人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从大型商业银行逐步扩展到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机构从2016年最初的工、农、中、建、交、招六家首批试点银行成功扩围至2017年的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浦发银行和浙商银行。

2019年11月,监管部门启动第三轮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国务院再度审批1000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额度。

此次试点新增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在内的22家发起机构。

截至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已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行、城商行、农商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试点额度均为500亿元,但2016〜2020年,试点机构实际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分别仅为156.10亿元、129.61亿元、158.80亿元、143.49亿元和282.60亿元,与试点额度差距较大。

2016年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更加公开透明,不良资产证券化底层资产也更加丰富。

从发行方式来看,所有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全部为银行间市场的公募发行。

从底层资产的分类来看,底层资产主要包括:

对公贷款、对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根据财政部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个人不良贷款不得纳入批转范围,而此轮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允许个人不良贷款入池,为个人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提供了有效手段。

截至2020年年底,金融机构共计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计划151只,合计870.6亿元,单只平均金额为5.765亿元。

2016年,6家试点银行先后发行14只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计发行156.10亿元,占发行试点额度的31%;2017年发行19只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129.61亿元;2018年发行34只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158.8亿元;2019年发行29只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143.5亿元;2020年共计发行55只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282.60亿元。

其中,个贷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合计发行达到131个,规模达705.25亿元,分别占到全部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86.7%和81.0%。

从出表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均采取出表模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次级证券投资人和资产服务顾问,参与相应的不良资产处置。

2

2016年以来对公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本特点

对公类不良贷款证券化发行情况

自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金融机构共发行对公贷款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合计发行20只,合计236.08亿元,平均发行金额11.80亿元。

单笔发行金额最大的是农盈2016年第一期,发行金额为30.64亿元。

就发行机构来看,其中只有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各发行了两单对公类不良资产,其他商业银行仅发行1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

2016年以来,对公类不良贷款的发行规模和发行笔数,以及占比持续下降。

2016年对公类不良贷款项目发行个数达到7只,之后逐年下降,2019年没有1单对公类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2020年则小幅增加至8只。

内外部增信相结合的增信模式均实现出表

根据已发行对公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来看,全部项目均实现出表。

就具体交易结构来看,商业银行(原始权益人)持有优先及劣后级各5%,次级可以认定出表,进而实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转移和会计出表,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改善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

从交易结构和信用增级模式来看,区别于个贷类不良资产证券化和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对公贷款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包括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

内部增级主要采用优先劣后级的结构性安排,并通过设立流动性储备账户的方式,实现对优先级证券的信用增级。

外部信用增级方式主要采用由除发行人以外的次级证券持有人,或者第三方专业的信用增进机构作为流动性支持的提供方式,其中次级证券持有人主要为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作为专项计划的资产服务顾问。

其中外部增信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主要是采取中证信用等第三方专业信用增级机构实现增信;第二种主要是采取由次级证券的持有者,以承担相应的流动性支持机构和资产服务顾委的方式,承担相应的流动性支持职能。

此外,为了更好地激励资产服务机构,往往约定在次级档资产支持证券偿还完毕固定资金成本后,将剩余资金的70%或者80%作为贷款服务机构的超额奖励服务费。

3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机遇

不良资产证券化将不良债权转化为可流通的有价证券,可以将潜在风险分担给投资者,降低AMC的持有风险,改善AMC的资产负债结构,拓宽AMC融资渠道。

发挥金融不良资产整合处置优势

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更好地实现不良资产资源整合。

AMC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和商业银行的资产包构造资产池,将地域分散和贷款种类分散的底层资产进行合理组合,更好保障底层资产现金流的稳定性,实现资产支持证券的设立与发行。

对于资产高度集中在特定地区、少数行业的中小银行而言,其直接进行资产证券化将面临诸多约束。

AMC通过批量收购中小银行底层资产包,实现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底层资产的优化组合,可有效提升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实现不良资产包处置收益的最大化。

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不良资产的流动性不足问题,提高不良资产的营利性,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盘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量资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实现的发行收入可以缓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金流量压力,进而增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进行流动性管理。

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资产证券化是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公开化、市场化的手段,有助于加快资产处置进度,降低处置成本和提高资产回收率,减少处置损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为不良资产的处置形成信息披露和倒逼机制。

一方面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公开发行数据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数据,积累了经验。

按照现行规则要求,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需要在发行时进行信息披露,而且在证券存续期内,应持续披露不良贷款的处置状况。

这种全面信息披露机制为未来不良资产处置中信用评级和价值评估的准确进行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了按照事先约定的偿付方式兑付已发行证券,资产服务机构必须通过各种措施来促使管理人按照计划处置资产。

不良资产证券化综合了清收、核销和对外转让三种手段,以时间换空间,破解不良资产风险。

同时,通过设置超额奖励服务费,不良资产证券化将发起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共享不良资产市场的利润,可显著提高资产处置效率。

例如,管理协议中一般规定,如果资产管理、处置服务不符合协议规定,则专项计划有权扣留管理费用,甚至更换管理人;如果管理人服务质量好,现金流回收高于现金流预测,则专项计划将提供奖励。

这种基于合同的资产管理和处置规定,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人处置资产的积极性,加快资产处置进度。

更好实现资产与负债匹配

不良资产证券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在不增加现有负债的情况下提前收回贷款资金,加速资金回笼速度,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将不良资产转化成流动性较强的现金或者债券,将金融风险大大分散和转移,增强不良资产的流动性,拓宽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更好的通过匹配社会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不良资产处置。

将不良资产出售范围扩大到市场上所有证券投资者,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券商等大型机构,参与主体众多。

从具体的负债金额和期限的角度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周期与负债周期的匹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