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GB 14775.docx
《标准GB 1477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GB 1477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GB14775
GB/T14775-1993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Ergonomics—Principlesfordetermingdimensionsofworkplacesinmanufacturingareasandthedimensions
自 1994-7-1 起执行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岗位尺寸的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本标准适用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坐姿、立姿和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的设计。
2引用标准
GB3975人体测量术语
GB10000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GB/T12985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通则
3术语和符号
3.1水平基准面PXY
在工作岗位,人站立的或座椅放置的平面(见图1至图3)。
3.2垂直基准面PYZ
与人体冠状面平行,与水平基准面相垂直,并且通过工作岗位上限制人体向前的点所在的平面〔见图1(a)至图3〕。
3.3座位面高度S
座位设计平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4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
坐姿时手操作平面与座位设计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图1坐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
图2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
图3坐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
3.5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
立姿时手操作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和图3)。
3.6工作平面高度A
安放作业对象或工装夹具的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7作业面高度C
手作业平面和工作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8工作台面厚度K
工作平面与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9脚支撑高度F
脚支撑面的几何中心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0小腿空间高度U
座位设计平面与脚支撑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1大腿空间高度Z
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脚空间上方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2坐姿工作岗位的腿空间高度G
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脚空间上方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3立姿工作岗位的脚空间高度I
容脚空间上方界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
3.14腿部空间进深T1
垂直基准面和限制小腿或膝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5脚空间进深T2
垂直基准面与限制脚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6腿部空间宽度B
限制膝或脚向外侧扩展的两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7横向活动间距D
两相邻工作岗位上的纵向中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8向后活动间距W
垂直基准面和限制人体向后活动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4工作岗位的类型
根据作业时人体的作业姿势,工作岗位分三种类型:
坐姿工作岗位,立姿工作岗位和坐姿交替工作岗位。
5工作岗位尺寸
根据与作业关系的程度,工作岗位尺寸分为与作业有关的和与作业无关的两类。
5.1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以作业人员有关身体部位的第5或第95百分位数值(见GB/T12985和GB10000)推导出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见表1。
表1mm
5.2与作业有关的岗位尺寸
5.2.1作业面高度C
a.通常依据作业对象、工作面上配置的尺寸确定;
b.对较大的或形状复杂的加工对象,以满足最佳加工条件来确定被加工对象的方位。
5.2.2工作台面厚度K
对原有设备,K值是已知的;新设计情况的K值,应满足下式关系。
K=Z5%-A+S5%……………………………
(1)
K=Z95%-A+S95%……………………………
(2)
5.2.3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和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见表2及图4)。
根据作业时使用视力和臂力的情况,把作业分为三个类别:
Ⅰ类:
使用视力为主的手工精细作业
分别以GB10000中坐姿立姿女性、男性眼高的第5和第95百分位数为参照,并考虑到姿势修正量和经验,确定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和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
Ⅱ类:
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也有一般要求的作业
分别以GB10000中坐姿立姿女性、男性肘高的第5和第95百分位数为参照,结合经验,确定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和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
Ⅲ类:
兼顾视力和臂力的作业
以Ⅰ、Ⅱ两类相应的高度平均值分别确定坐姿、立姿工作岗位的女性、男性的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相对高度H1和工作高度H2。
表2mm
5.2.4工作平面高度A的最小限值
a.坐姿工作岗位(见图1)
A≥H1-C+S………………………………(3)
A≥H1-C+U+F………………………………(4)
b.立姿工作岗位(见图2)
A≥H2……………………………………(5)
5.2.5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S95%-S5%=H1(5%)-H1(95%)……………………(6)
5.2.6脚支撑高度F的调整范围
F5%-F95%=S5%-S95%+U95%-U5%……………………(7)
或F5%―F95%=H1(95%)―H1(5%)+U95%-U5%
5.2.7大腿空间高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限值大腿空间高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限值见表3。
表3mm
5.3工作岗位尺寸的设计
5.3.1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一般程序
a.确定工作岗位类型;
b.根据5.2.3条确定作业要求的类别,在表2中查出和作业人员性别相符的第95百分位数的相对高度H1或工作高度H2。
5.3.2坐姿工作岗位
5.3.2.1工作面高度A被限定、不能升降时,座侠面高度S、脚支撑高度F必须满足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身体的升降调整范围。
5.3.2.2工作面高度A可以升降时,座位面高度S必须可以升降调整,以适应第5和第95右分位数身体的作业人员。
5.3.2.3在设计女性和男性共同使用的坐姿工作岗位时,应选取男性的相对高度H1计算工作面高度A;同时座位面高度S和脚支撑高度F必须有较大的调节范围,以适应女性作业人员。
5.3.2.4在用公式(4)计算工作面高度A时,必须使用小腿空间高度U和脚支撑高度F的第95百分位数,保证第9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有必要的腿部空间高度G。
5.3.2.5按公式(6)、公式(7)、公式(8)分别确定座位平面高度S和脚支撑高度F的调节范围。
5.3.2.6根据5.2.3.2条检验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大腿空间高度Z5%和Z95%是否大于表3中的最小限值。
如果不符合要求,可参照下述方面进行修改:
a.加大工作平面高度A的尺寸;
b.减小作业点高度C,如改变工件、工装夹具安置方位(见5.2.2条);
c.减小工作台面厚度K值(见5.2.3条)。
经修改后的设计,应再作复核。
5.3.2.7设计步骤举例见附录A(参考件),例1。
5.3.3立姿工作岗位
5.3.3.1在工作面高度A被限定情况下,可使用踏脚台解决作业人员的适应性,同时必须注意:
a.踏脚台的设置对立姿工作岗位原有灵活性的限制;
b.踏脚台的设置增加意外伤害的可能性;
c.踏脚台对不同百分位数身材作业人员的适应性。
5.3.3.2在工作面高度A未被限定情况下可以使用工作面能升降调节的台面以适应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
5.3.3.3在工作平面高度A必须统一的情况下(如生产流水线),工作高度H2按作业人员性别异同分两种情况确定。
a.作业人员性别一致时
H2=〔H2(5%)+H2(95%)〕/2………………………(9)
其中H2(5%)和H2(95%)分别为表2中某一类别作业的女性或男性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立姿工作岗位高度。
b.作业人员性别不一致时,取
H2=〔H2(W.95%)+H2(M.5%)〕/2………………………(10)
式中:
H2(W.95%)——表2中某一类别、女性第95百分位数立姿工作岗位高度;
H2(M.5%)——表2中该类别男性第5百分位数立姿工作岗位高度。
5.3.3.4用公式(5)确定工作平面高度A。
同时必须注意:
a.对第95百分位数的男性(或女性)作业人员增加了视距,应检查是否影响观察和操作;
b.对第5百分数的女性(或男性)作业人员,应该检查作业点是否可及。
5.3.3.5当作业点在垂直基准面以外150mm以上时,必须保证站姿腿部空间进深T1、脚空间进深T2和脚空间高度I符合表1中规定的数值。
5.3.4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
5.3.4.1用5.3.3中所示的立姿工作岗位设计方法,确定工作高度H2和工作平面高度A。
5.3.4.2根据作业要求的类别,从表2中查出工作高度H1(5%)和H1(95%);分别按5.2.6条和5.2.7条计算座位面高度S调整范围和脚支撑F调整范围;核算大腿空间高度Z是否大于表3中规定的最小限值。
5.3.4.3检查在立姿工作时第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能否触及以坐姿为主安排的工装卡具、作业对象。
附录A
坐姿工作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
(参考件)
例1:
坐姿工作岗位
作业内容及作业要求类别:
用风动改锥拧紧外罩;Ⅲ类;
作业人员性别:
女性;
已知:
作业点高度C=150mm;
工作台面厚度K=30mm;
从表2中查出相对高度:
H1(5%)=300mm;
H1(95%)=400mm。
按公式(4)计算工作平面高度A:
A≥H1(95%)-C+U95%+F95%
式中:
U95%=435mm(见表3)
F95%是脚支撑的最低部位。
按图A1安装时:
计算出的A值是最小值,在以后的计算中,应该按实际确定的A值进行(例如,A=800mm)。
按公式(3)计算座位面高度S
按公式(7)和(8)计算第5百分位数身材的作业人员脚支撑高度F:
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按表1所规定的数值确定;与作业有关的尺寸汇总如下:
工作面高度A≥735mm
座位面高度S调整范围=485至585mm
脚支撑高度F调整范围=50至210mm
示意如图A2。
根据公式
(1)、
(2)检验大腿空间高度Z是否符合表3中规定的最小限值。
大于表3中规定的最小值175mm。
当得出Z值小于表3中规定的最小值时,可在实际的设计中通过调整作业点高度C值或工作台的结构尺寸加以改进。
例2:
坐、立姿交替的工作岗位
作业内容及作业要求类别:
电流表布线:
Ⅲ类。
作业人员性别:
男性
已知:
作业点高度C=150mm
工作台面厚度K=30mm
以公式(9)和表2值为依据确定工作高度H2
因工作面高度A为975mm大于800mm,腿部空间宽度B应该选择大于或等于700mm。
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按表1所规定的数据确定;与作业有关的尺寸汇总如下:
工作面高度A≥975mm
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675~775mm
脚支撑高度F的调整范围=190~355mm
示意如图A3。
最后,根据公式
(1)和
(2)检验大腿空间高度Z是否符合表3中规定的最小限值: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和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铭续、周学敏、姚海兴、吴珂、肖惠、罗秋科。
本标准参照采用德国标准DIN33406《生产区域工作岗位尺寸术语工作岗位类型工作岗位尺寸》(1988年版)。
发布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提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
起草单位:
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和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批准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