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51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分析.docx

《高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分析.docx

高考分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文综历史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必修2(考点所属教材范围,下同)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题:

(做题过程模拟与思路引领,下同)

A.题目所涉地点确是在一定的范围。

似有所关联,暂留。

B.不需要计较该描述本身有没有问题,判断依据关键在于:

它属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没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跟材料无必然关联。

可以排除。

C.描述有问题。

交通是利于经济发展,但“决定”就过了,可考虑排除。

另外,即使不能判断该描述有无问题,相对A而言,区域位置已包含交通状况,也可考虑排除。

D.城市规模如何,无论题中文字叙述还是地图,都无从显示。

果断排除。

备注:

史地结合,综合素养考查;高于教材;正确项的描述相对模糊;需要细心,思维周密。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必修3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题:

论史学价值,可信度最高的当数原始文物。

史书既然是人为,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何况,题中还有宰相和皇帝参与。

据此,A、B、D基本可以排除了。

下策:

当你做题时,不能对之前所述完全理解和进行判断,那就仔细对比各选项,这三个词,“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对于史学价值的表达而言,还是非常接近的,有可能一错俱错,一对俱对,既然是单选题,不防选另类描述的。

备注:

考查史学素养,史料鉴别能力;需要材料解读能力和一定的史学素养,难度不大。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必修2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题:

A.既无教材依据,材料本身也未体现,排除的可能性极大。

B.题中只有“饮”,没有涉及“食”,这是在悄然偷换概念。

错误明显,果断排除。

(专整粗心者)

C.材料如果直译,大概就是:

南方人的喝茶习惯,在唐中期,对北方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很明显,与改选项吻合度很高。

自然留着了,自然,此时就可以肯定的把A排掉。

D.该项涉及教材知识:

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有知识依据就好办,排除。

另一办法:

假如你不知道这个史实,也没关系。

单喝茶之风和茶叶经济,是不能代表地区经济全貌的,本身有以偏概全之误。

备注:

需要细心;部分关联教材。

涉及知识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非必须有此知识才能解题)。

教材:

人教版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必修1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题:

A.明朝后期,确存在宦官专权现象,结合此事实,加上题意,宦官是有参与决策的可能,而其参与,并不符合决策常规,可谓“异变”,留着。

B.教材知识:

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

该项同基本史实有冲突,题目也未明确皇权的状况,初步排除。

C.无体现,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

初步排除。

D教材知识:

皇权至高无上且不断加强。

该项同基本史实有冲突,题目也未明确宦官掌权状况,也可排除。

最后,综合下来,选A。

备注:

正确项的描述相对抽象;教材史实与材料的结合较紧密。

教材知识点:

皇权至高无上;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支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必修2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题:

A.知识依据:

洋务运动中的军工业为官办;材料也不足以体现为官办。

排除。

B.与题意吻合,留存。

C.既没有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也没有将产品投放市场贩卖。

至少不严谨,排除。

D.材料没有体现是否走出困境这一结果。

排除备注:

教材史实与材料分析相结合。

教材知识点:

洋务运动及其军事工业的特点。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必修3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题:

A.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知识错误,果断排除。

B.与题意吻合,留存。

(畅销意味着买的人多,买是为“补脑”,“补脑”是为“精神日旺,思想日新”)

C.与风俗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排除。

D.咋一看,材料中是有一些跟“文明”有关的词句,但,只是富于渲染性的广告词,并不是实际产生的效果。

排除。

备注:

重在对材料的分析。

教材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的时间。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据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必修1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教材:

人教版

解题:

A.不符史实:

1927年转移到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农村。

果断排除。

B.不符史实:

大范围看,1927至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割据局面已经形成,从小处看,可以将此局面的形成定位于1931年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

这跟“抗战胜利后”的时间差距还蛮大,果断排除。

C.干扰性大。

但若注意到“范围扩大”跟题目中的人数增加是不同概念的话,自然就基本可以排除。

D.材料已体现出人数的增加,即力量有所加强,自然也意味着对手有可能削弱。

再结合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国共继续对抗中,中共的力量是在不断增强,国民党在不断削弱。

分析到此,大可放心的选D了。

备注:

教材知识与材料分析相结合;同24、27类似,正确项的描述相对模糊。

教材知识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工作重心的转移;工农武装割据。

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必修3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解题:

A.题目只显示了恢复高考后录取人数的增加,是否解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做定论。

基本排除。

B.还是紧扣材料来对照看,怎么会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了呢?

题目只有录取情况,至于人才应用情况怎样,是否都投入到生产劳动中,那可不一定。

排除的几率比较大,也不妨留着,继续看后面选项。

C.题目中的时间往往都是有用意的,三个时间,代表着几个背景知识:

文革后,恢复高考;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深化发展。

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化,经济发展,必然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无论质量还是数量。

到此,不难判断,该项没毛病,前面有疑惑的B项可以放心排除了。

D.2001年,义务教育还未真正普及;我们当前也正在努力普及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的普及从何谈起?

错。

备注:

教材知识与材料分析相结合;背景知识的应用。

教材知识点:

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史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必修1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解题:

教材依据:

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材料解读:

僭主,无论其出生、能力如何,因属非法上位,是不得认可的,最终会受惩罚。

在此基础上,答案就已经很明朗。

即使,忘记了教材知识,但若仔细对照选项和材料,仍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该题给予我们两个机会去作正确的选择:

基础知识扎实;较强的阅读理解力和思考力。

教材知识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必修3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题:

题目关键信息:

教堂扩建是由政府主持,还需顾及民意。

那么,教会权威提升就无从说起,C项明显不对。

B和D,涉及两个史实,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前者最早也是14世纪后才开始,后者始于16世纪,不符合事实,当然错了。

教材:

人教版第4页共7页

如何理解正确项A呢?

首先,把概念类化一下,题中的“众多市民”包括选项中的“工商业阶层”,这时候,基本有谱了。

如果再深入考虑将更有把握:

13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已接近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阶层得以壮大,其社会影响力自然会有所提高,从而出现题目中的状况。

教材知识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时间。

34.1800年,关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必修1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题:

A.干扰性很强,需要考虑周全。

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归于总统,题目只是描述了总统行使权力的过程,说“加强”就不太恰当;再者,内阁只是总统的一个咨询、顾问、磋商机构,总统免除内阁成员职权,属政府常态事务,没有涉及权力的迁移,自然也说不上“加强”。

可考虑排除。

B.总统要求内阁成员“辞职”,不过是罢职的一种方式,无论成员是否愿意,结果都不可改变。

可见,总统和内阁权限是明朗的。

可考虑排除。

C.行政任免权是宪法赋予美国总统的职权,该项没问题,保留。

D.按一般的逻辑看,材料并没有说明皮克林所属党派,就有可能也是联邦党,仅此疑惑,基本就不可选。

附:

教材中关于美国内阁的介绍是没有的。

做和更好的理解该题,却是需要这方面知识。

下面的扩展内容摘自度娘,谨供参考。

“美国内阁只是总统的一个咨询、顾问、磋商的机构,跟英国的内阁本质上大不相同。

”“美国总统与内阁成员之间是个人关系,甚至是一种雇佣关系,内阁成员不可能否决总统的某项政策“美国内阁成员则不能是议员,也不对议会负责,国会也没有倒阁权。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即内阁首脑,就是内阁由总统提名任命,要听总统的。

教材知识点:

美国联邦政府和总统的职责。

扩展知识:

美国内阁和总统的关系。

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必修3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晌

解题:

类于25题,也是考查史学素养和史料鉴别能力。

A.“准确记述”同题目意思明显冲突。

错,排除。

(同材料冲突)

B.回忆录的主观性是很强的,“可信度”不高。

可考虑排除。

(史料鉴别的原理性错误)

C.相反,时间越久远,离真相越远。

排除。

(史料鉴别的原理性错误)

D.题目中“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正好与该选项吻合。

2017年全国高考课标Ⅰ卷历史试题及评析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D】试题分析:

试题之中从分封情况来看,都是周王室子弟。

根据分封制的定义可知,无论是同姓还是异性分封对象,都是世袭贵族的统治。

材料之中漫游体现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25.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A】试题分析:

材料之中的郡国的数目越来越多,说明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下,社会矛盾已经越来越趋于激化。

材料之中涉及的是地方体制变化,没有涉及到中央政体的变化,排除B;也没有涉及到边患问题的设置情境,排除C;地方郡国数目的增加,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排除D选项。

26.                                 表2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试题解析:

试题之中四则材料都与唐军战败有关。

材料之中显示的是“唐武德元年”,应该是唐朝初年,材料1、3分别都叙述了“秦王”字样,应该排除A;且材料三中明确说明“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应该排除B;“导致”,绝对化。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试题分析:

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B项正确。

材料之中并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C项错在“瓦解”,只能是“冲击”。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试题解析:

材料之中说明本国开办的煤矿所征收的税额过于繁重,而李鸿章的“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已经获得奏准,因而对其她洋务派开办企业也是很好的。

其余选项,材料之中不体现。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试题分析:

从题中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华北的直隶,留日学生较多;而西北等内陆地区十几处较少。

根据所学知识,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尤其是沿海地区。

可知,A项正确。

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试题分析:

这份提交中央的报告显然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相关联,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充分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策略,但是并没有放弃市场经济,而是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敢于经济,故C项正确。

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试题分析:

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见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试题分析:

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材料之中“42.74”、“42.48”数据说明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排除A;从材料看出“42.48”到“78.69”,说明工人收入也在增长,排除C。

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的是敌视政策的。

但是在斯大林领导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功的实现了工业化。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

全国卷3

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

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6.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A、C、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

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28.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