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850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64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教案.docx

《经济学基础》教案

第1-2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生

1、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2、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3、了解经济学的历史;

4、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组成);

5、初步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方法;

6、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经济学研究对象。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列表

教学内容:

一、课程导入

从近期国内外重要财经新闻中引出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二、授新课

第一节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和。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大致年代、代表人物、代表作(列表方式)

1、重商主义时期

2、古典经济学时期

3、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4、宏观经济学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重点: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结合课本目录,由学生自己判断、归总)

微观经济学

1、经济学中的微观是指个体,如企业、家庭、个人。

2、微观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以价格为核心,以单个的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是最佳配置资源的问题。

举例

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分析的是经济总量。

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在合理的资源配置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高效率,充分利用资源是必要的。

国家对住房价格上涨过猛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P14一个非常好的示意图)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利用资源,创造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是经济的活动过程,而不像教育、体育等非经济的活动过程。

人类经济活动包含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资源(resources)的概念非常广泛,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源是指自然界赋予的或经过人类生产加工的,能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物质资料或服务,即经济资源。

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经济物品需求的日益增多就是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资源正日益稀缺。

因此,如何最佳配置、使用稀缺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无限需求,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3、面对资源的稀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居民个人,都要在资源不同用途组合中进行经济选择,如何做出合理选择就是经济问题,概括地说: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第二、如何生产。

第三、为谁生产。

4、资源的配置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实现的,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市场和指令两种。

在过去传统的经济社会中,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中央政府依靠指令来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市场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等配置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有效手段。

(举例来说明)

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给学生推荐:

1、书目;

2、报刊;

3、网站。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3-4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二章供求论(价格论)/第一节需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需求的含义、表示方法、影响因素、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教学重点:

需求的含义、表示方法、影响因素、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教学难点:

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列表图示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复习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二、授新课

第二章供求论(价格论)

第一节需求

本章导入:

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

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是经济发展对汽油的过度需求,90年代初期,世界原油价格$18美元/桶,上涨到现在$70美元/桶以上。

一、需求和需求量的含义

a)需求的含义

所谓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构成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购买的愿望;二是有支付能力。

需求与欲望的区别是:

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而欲望是人的精神追求,欲望是无止境的。

2、需求量的含义

需求量是指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二、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如下表所示:

需求量

价格P

消费者

市场需求量Q

A

C

其他消费者

100元

1

0

2

100

103

80元

3

1

4

150

158

50元

4

2

5

180

191

30元

5

4

7

200

216

20元

8

6

10

300

324

10元

10

8

12

500

530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有: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互补关系,或称互补商品;二是替代关系,或称替代商品。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四、需求函数、需求表与需求曲线(15分钟)

经济学将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现介绍以下几种:

1、需求函数Q=f(P)

2、需求表

3、需求曲线

五、需求定理(10分钟)

需求定理也被称为需求法则或需求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商品价格越低则需求量越大,反之,需求量越小。

但有特殊情况,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如古董、身份象征性的奢侈品,经济学上称吉芬商品和炫耀性商品。

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灾荒时,马铃薯的价格上升却导致需求量增加。

(英国统计学家吉芬研究成果)

六、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重点、难点

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影响需求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2、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影响需求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这种移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需求的变动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5-6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二章供求论(价格论)/第二节供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供给的含义、表示方法、影响因素、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教学重点:

供给的含义、表示方法、影响因素、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教学难点:

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列表图示比较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复习

1、需求的含义;2、影响因素;3、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二、授新课

第二节供给比较法

一、供给及供给量的含义

1、供给的含义:

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条件为一是有出售的意愿,二是有供应的能力。

2、供给量的含义

二、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要素的价格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生产技术水平

5、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四、供给函数、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1、供给函数

2、供给表:

表达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苹果的市场供给表单位:

公斤

价格P

(元/公斤)

不同生产者的供给量

A

B

C

D

6.()

80

100

208

388

5.4

70

90

188

348

4.8

60

80

168

308

4.2

50

70

148

268

3.6

40

60

128

228

3.0

30

50

108

188

2.4

20

40

88

148

3、供给曲线:

用来表示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

可以根据上表绘制出一条供给曲线。

见下图

与需求曲线的坐标图相同,在表示供给曲线的坐标图中,也是用纵轴表示价格(P),用横轴表示数量(Q)。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当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时,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当供给曲线是一条曲线时,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供给曲线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为正。

它是市场供给量与价格成正比的几何表示。

五、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即商品价格低,供给量小;反之,则供给量大。

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与价格成正比的原因总体看有两个:

一是在商品价格上升后,原有生产该商品的厂商会在利润的驱使下,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二是价格上升后,生产该商品的行业利润空间扩大,会吸引新的厂商进人该行业进行生产,从而增加该商品的供给量。

*供给定理例外

六、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重点

1、供给量的变动

是指其他影响供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表现为点在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2、供给的变动

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影响供给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7-8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二章供求论(价格论)/第三节市场均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市场均衡的含义、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明确管制价格的后果。

教学重点:

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图示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复习

1、需求的含义;2、影响因素;3、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二、授新课

第三节市场均衡

一、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和统一

1、对于供给者来说,总是在高价位情况下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且随着价格的下降会减少供给;而对于需求者来说,总是在低价位情况下更多地消费商品和服务,而且随着价格的下降会增加消费。

因此,供给和需求是矛盾的。

如一双皮鞋价格100元,供给者供给的积极性不高,而消费者的接受价格是85元。

2、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是统一的,如果没有现实的需求,供给是无效的,反之,如果没有现实的供给,需求不可能实现。

因此,供给和需求必须在市场上实现均衡,即在某一价格下,供给量=需求量。

二、市场均衡的形成(18分钟)

1、市场均衡的涵义

是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产生均衡的价格和数量。

见下图:

均衡价格及均衡数量的形成

2、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

假设市场价格为P1时,市场需求量为Q1,而供给量为Q2,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此时,出现过度供给,存在着价格下跌的趋势;当市场价格为P2时,市场供给量为Q3,市场需求量为Q4,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此时出现供不应求,价格必然存在上升趋势;只有当市场价格为Pe时,市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正好相等,它们均为Qe,此时,既没有供过于求,也没有供不应求,市场出现了均衡。

此时的商品价格为均衡价格,商品数量为均衡数量。

所谓均衡价格,就是能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保持平衡的价格,或者说,这种价格能促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形成稳定的市场。

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以及价格的波动,最终会使一种商品的价格确定在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即没有供过于求,也没有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均衡。

三、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重点

因此,均衡是相对的、短暂的,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1、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条件:

供给不发生变化,需求增加和减少,如图:

需求增加:

曲线从D0平移到D1。

在原均衡价格Po上就会出现过度需求,价格有上升的趋势,直至形成新的均衡点E1为止。

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1和Q1。

需求减少:

需求曲线会由D0移动到D2。

在原均衡价格P0的水平上,会出现供过于求,产生降价压力,直到形成新的均衡点E2为止。

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2和Q2。

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比较法

条件:

需求不发生变化,供给增加和减少,如图:

供给增加:

曲线从S。

向右移动到S1,有了新的均衡价格P1和均衡数量Q1。

供给减少:

曲线从S0向左移动到S2,有了新的均衡价格P2和均衡数量Q2。

四、管制价格

1、支持价格:

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对该行业产品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政府作为消费者介入市场,购买过剩产品。

有利于生产者,如农产品保护价。

2、限制价格:

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最高限价。

政府作为生产者介入市场,提供供不应求的部分。

有利于消费者,如猪肉等产品。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9-10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二章供求论(价格论)/第四节供求弹性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弹性理论知识,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应用

教学重点:

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难点:

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列表图示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复习

供求定理;市场均衡;均衡变动;管制价格。

二、授新课导入故事:

王婆卖瓜

第四节供求弹性

弹性的概念及衡量。

本节弹性理论主要包括需求弹性理论和供给弹性理论。

其中,需求弹性理论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三种类型。

一、需求价格弹性

1、含义:

是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计算公式通常取正值,即ed=∣Ed∣举例

ED=需求量的变动率/价格的变动率=(⊿Q/Q)/(⊿P/P)=(⊿Q/⊿P)×(P/Q)

⊿Q=Q2-Q1,⊿P=P2-P1,Q=(Q2+Q1)/2,P=(P2+P1)/2

3、需求弹性的类别列表说明

1)完全无弹性ed=0

2)缺乏弹性0<ed<1

3)单一弹性ed=1

4)富有弹性ed>1

5)弹性ed→+∞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重在理解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

2)购买某种商品的开支在整个家庭开支中所占的比重

3)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的程度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5)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5、应用(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1)谷贱伤农,需求缺乏弹性ed<1(降价总收益下降)

2)薄利多销,需求富有弹性ed<1(降价总收益上升)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11-12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二章供求论(价格论)/第四节供求弹性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理解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教学重点:

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

教学难点: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分析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列表图示比较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复习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计算公式、分类、影响因素及应用。

二、授新课

第四节供求弹性

二、供给价格弹性

1、含义

供给弹性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

2、计算公式

ES=供给量的变动率/价格的变动率=(⊿Q/Q)/(⊿P/P)=(⊿Q/⊿P)×(P/Q)

3、类型比较需求价格弹性

1)完全无弹性ed=0列表说明

2)缺乏弹性0<ed<1

3)单一弹性ed=1

4)富有弹性ed>1

5)弹性ed→+∞

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重在理解

1)进入行业的难易度

2)要素投入价格

3)技术水平

4)调整生产的时间

 

*蛛网理论

市场均衡点

移动路线

价格和产量

摆动幅度

供求曲线斜率

(绝对值)

供求曲线弹性

(绝对值)

均衡状态

收敛式摆动

愈来愈小

D﹤S

Edp﹤Esp

稳定

扩散式摆动

愈来愈大

D﹥S

Edp﹥Esp

不稳定

循环式摆动

固定不变

D﹦S

Edp﹦Esp

不稳定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13-14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复习第一章和第二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及弹性理论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均衡价格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教学难点:

均衡价格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复习

二、授新课

第一章导论

本章包括四节内容:

第一节是学习经济学的意义,第二节是经济与经济学,第三节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是怎样学好经济学。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介绍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

市场经济学就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经济,这一章正是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所以,非常重要。

本章第一节与第二节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

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是价格如何调节经济及价格政策。

第四节是前三节的继续与深入,论述价格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量的关系,这一节的实用性相当强。

本章的重点包括: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5)均衡价格的含义。

(6)供给定理。

(7)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8)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9)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

(10)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的含义。

(11)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15-16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三章消费论/第一节基数效用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效用的理解,分析消费选择的情况

教学重点:

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

教学难点:

边际效用规律、消费者均衡分析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图示列表

教学内容:

一、上章课复习(5分钟)

1、需求

2、供给

3、均衡价格

4、弹性分析

二、授新课

第三章消费论

第一节基数效用论

本章导入:

(5分钟)

需求是由消费欲望形成的,而需求的过程是消费品的组合,那么,消费者如何选择消费呢?

消费者如何进行各种商品的购买量组合才能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的问题,即效用最大化。

比如,一个人用100元钱到商店里去购买A、B两种商品,当这两种商品价格固定时,该消费者考虑如何确定实现效用最大的购买量组合,分析解决的就是消费者均衡问题。

引入故事:

蒜换葱

效用(utility)的概念:

物品或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

是一种判断或比较。

效用的表示: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用数量来表达。

基数效用论:

用1、2、3……等效用单位来表示效用大小的方法。

如:

一件衣服的效用是10,一块面包的效用是8等等。

(效用单位:

表示效用大小的单位。

引入故事:

呆子吃大饼

一、边际效用和总效用(20分钟)P57

1、概念

边际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再增加1个单位的量所产生的效果的大小。

边际效用是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如吃第1个面包的效用是8,吃第2个面包的效用是多少?

吃第3个面包的效用是多少?

……

2、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

面包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

顺序

1

2

3

4

5

边际效用

10

8

6

0

-2

总效用

10

18

24

24

22

根据表可以作出表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图。

如下图,横轴代表物品消费量,纵轴代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图中的TU为总效用曲线,MU为边际效用曲线。

可以看出:

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引入问题:

水和钻石的价值哪个大?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5分钟):

随着个人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物品或服务,他从中得到的新增的或边际的效用量下降的。

*需求原理的决定

三、消费者剩余(10分钟):

P59

是消费者愿意对某商品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所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四、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25分钟)

1、消费者均衡实现的假设条件:

消费偏好不变,收入和价格不变。

2、消费者均衡的实例分析

假设某个消费者准备购买X与Y两种商品,已知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10,Py=20元,该消费者收入为100元,并将其全部用于购买X和Y两种商品。

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MUx和MUy如表3-2,此消费者应该购买多少X和多少Y才能使得总效用最大?

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MUx

5

4

3

2

1

0

-1

-2

-3

-4

MUy

6

5

4

3

2

消费者购买X和Y两种商品数量组合表

组合方式

MUx/Px与MUy/Py

总效用

1、Qx=10,Qy=0

2、Qx=8,Qy=1

3、Qx=6,Qy=2

4、Qx=4,Qy=3

5、Qx=2,Qy=4

6、Qx=0,Qy=5

-4/10≠0/20

-2/10≠6/20

0/10≠5/20

2/10=4/20

4/10≠3/20

0/10≠2/20

5

18

26

29

27

20

由表中可以看出:

只有在Qx=4,Qy=3的组合时,才既符合收入条件的限制,又符合MUx/Px=MUy/Py的要求。

此时,X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4,Y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5。

购买X与Y商品带来的总效用为14+15=29,在各种购买量组合中实现的总效用最大,也就是实现了消费均衡。

得出结论:

消费者消费均衡的条件是:

 

*用“等边际准则”来合理分配时间!

三、小结

讨论、思考、作业题:

见习题集

课后反馈:

第17-18节课

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三章消费论/第二节序数效用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掌握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教学重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授课类型:

单一课(授新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图示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