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44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docx

创新设计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综合提升练三doc

综合提升练(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

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

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

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

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韵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

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

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

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

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节选自徐衍主编《全球文化风暴》,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南北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周朝起,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晋代时中国南方的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的化身即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

D.完全属于中国北方文化系统的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表述过于绝对。

“更多地属于”不能绝对化地表述成“完全属于”。

答案 D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楚辞章句》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唯有它才能激发屈原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但也有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如南北文学走上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应该是作者的观点。

另外,“唯有它才能激发屈原的灵感”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还不时地燃放出一段光彩。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这属于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本原因”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黄土中”。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

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

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

“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

”又言:

“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

”贬太常博士。

郭皇后废,议选纳陈氏,劝进谏曰:

“正家以正天下,自后妃始。

郭氏非有大故,不当废。

”疏入,后已废,而陈氏议遂寝。

马季良自贬所求致仕,朝廷从之。

劝言:

“致仕所以待贤者,岂负罪贬黜之人可得,请追还敕诰。

”又言:

“发运使刘承德献轮扇浴器,大率以媚上也。

请付外毁,以戒邪佞。

”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愁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劝视其表函犹称臣,因上奏曰:

“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熟议。

”遂落职知齐州,丁母忧,起复,知凤翔府。

既而知成德军韩琦言,劝所遣将张忠、刘遵,平贼功皆第一,特诏奖谕。

未几,召为翰林侍读学士,迁给事中,辞不受。

劝性廉俭,居无长物。

尝谓诸子曰:

“颜鲁公云,‘生得五品服章绂,任子为斋郎,足矣。

’”及再为侍读,曰:

“吾起诸生,志不过郡守,今年七十,列侍从,可以归矣。

”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

后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郭劝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B.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C.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D.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解析 “官告使”是官职名称,不可拆,故排除A、D;“愁拒不受”是说赵元昊送给郭劝百万资财而郭劝全都拒绝不接受,故B错。

答案 C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辨理”有“申辩”等含义,文中有“辨析审理案件”的意思。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解析 “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

“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制。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劝耿直敢言,曾两次因直言进谏被降职。

皇帝欲废郭皇后立陈氏为后,郭劝力排众议,上奏章给皇帝,最终郭劝因此被降职。

B.郭劝坚持原则,敢于奏议国事。

对官员的任用,他总是秉公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惧得罪人,甚至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C.郭劝刚正不阿,尽力遏制官场恶习。

发运使刘承德向皇帝献轮扇和浴器。

郭劝认为这是向皇帝献媚讨好,应赶快拿到外边销毁,以戒除恶习。

D.郭劝不贪财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赵元昊曾任命郭劝为官告使,又送给郭劝百万资财,但是郭劝全都拒绝接受。

解析 原文郭劝两次被降职均与谏止废郭皇后立陈氏为皇后无关:

一次是因为郭劝请求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被降职为太常博士;一次是因为赵元昊反叛后仍然称臣,郭劝建议逐步用礼来折服他,结果被降职为齐州知州。

答案 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熟议。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赵元昊虽然使用超过中国所授予的名位,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礼来折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细商议。

(2)于是呈上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

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担任莱州通判。

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而被判处死罪,是官吏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的,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

“宋缝有文才学识,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

”又说:

“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他的弟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为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

”被贬为太常博士。

郭皇后被废,朝中商议选立陈氏,郭劝进谏说:

“通过治家采治天下,首先要从后妃开始。

郭氏并没有大的过错,不应废掉。

”奏章呈入时,皇后已被废掉,而关于立陈氏的商议也作罢了。

马季良从贬官所在地请求退休,朝廷批准了。

郭劝说:

“退休是给贤者的待遇,怎么能够让被贬斥的人得到?

请皇上收回命令。

”又说:

“发运使刘承德进献轮扇和浴嚣,大都是为了讨好皇上。

请拿到外面销毁,以警告奸邪之人。

”赵元昊世袭父亲的封爵,任命郭劝为官告使,送给郭劝百万资财,郭劝全都拒绝接受。

赵元昊部将山遇率宗族来投奔,并说赵元昊准备反叛。

这年冬天,赵元昊果然反叛,派遣他的使臣以自封官职身份前来。

郭劝看他携带的表章上还自称臣,就上奏说:

“赵元昊虽然使用超过中国所授予的名位,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礼来折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细商议。

”结果被降职为齐州知州。

母亲去世居家服丧,丧期未满重新任职,为凤翔府知府。

不久掌管成德军的韩琦上奏说,郭劝所派出的将领张忠、刘遵,在讨平盗贼过程中功劳都是第一,特旨诏令嘉奖。

不多久,召入任翰林侍读学士,升任给事中,但郭劝推辞没有接受。

郭劝廉洁节俭,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他曾对孩子们说:

“颜鲁公(真卿)说,‘平生能够得到五品官职,子弟承荫封为斋郎,足够了。

’”待到再次任为侍读,他说:

“我是太学生出身,志向不过是成为太守,现在我七十岁,在皇帝侍从的行列中,可以告老回乡了。

”于是呈上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

两年后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南乡子·端午

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对于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分析概括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情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如“湿”“独”“尽”“销魂”“空”等加以分析把握。

答案 上片写端午节冷清的景象。

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这样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清冷的感情基调,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9.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下片主要通过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分析概括时既要联系上片的情景描写,同时要把握叙述中的典型细节加以鉴赏。

答案 下片叙写旅居在外的词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

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关雎》中表现男子向心上人求爱而不得的复杂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之声动人心弦,虽曲已终,但听者还沉浸在音乐的妙境里。

(3)李商隐的《锦瑟》中,化用典故,比喻往事成空、理想破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何老师

曾宪涛

何老师是我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已退休几年,现在和我住一个小区。

每每遇到他,总见他挎个布包,包里突显出酒瓶的形状。

问他干吗去,要么回答买啤酒,要么回答卖酒瓶。

尽管不好意思,还是如实回答。

他告诉我他酒瘾很大,现在病重,医生不准喝酒,便改喝啤酒,每天两瓶。

何老师有两个孩子,小的在外地工作,大的是个女儿,叫雯雯,好像有点毛病,个子长不高,学习也不行,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在我单位食堂找了份工作,三十六七了还没成家。

何老师最操心她。

他女儿我认识,她也知道我是她父亲的学生,我去食堂买饭,她只会对我笑笑。

何老师说,医生说她不能结婚。

何老师还说自己是活不长久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

那天下班回来,妻对我说,何老师老是在咱家窗前转来转去,好像有什么事。

我忙站到窗前,果然见何老师又转回来了,他肩上没有挎布包。

我朝窗外说,何老师,有事吗?

我打开门,何老师进来,就在茶几旁的小凳上坐下。

我叫他坐沙发,他摆摆手,我拿烟给他,他也摆摆手说,只喝酒不抽烟,接下来问我,结果出来了吗?

他一问,我才想起最近单位要裁员。

裁谁不裁谁,先由基层各部门员工投票,最后再领导确定,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投票选下岗的。

几天来,他们家一直在坐卧不宁的煎熬中等待着结果。

雯雯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

何老师满面忧愁,不知结果出来了没有。

还没听说。

我安慰何老师,雯雯那么能干,领导会掌握的,她不会下来。

何老师摇摇头。

我忽然想起问,你没找过启华吗?

启华是我们单位老总,也是何老师的学生。

何老师说没有。

为啥不跟启华打个招呼?

他叹了口气,那怎么好意思……

有啥不好意思?

他再是老总,您也是他老师。

何老师表情极为难堪。

看得出他心里的矛盾,既不愿做这种事,又怕对不住女儿。

他摇摇头说,当老师的怎么能找学生走后门,她妈这两天一直跟我吵,骂我没用。

我说,您该早提醒我一下,我来跟启华说。

何老师摆摆手,站起身要走,又说,不知结果啥时候能出来。

我说,您等等,我问问启华。

我立刻拨通了启华的电话,问他,裁员名单出来了吗?

启华问我,问这干啥?

我直接问,何老师的女儿雯雯怎么样?

那边低声道,没有她。

我这里还有人,回头再说。

电话挂了。

何老师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打电话,当我放下电话告诉他裁员名单没有雯雯时,他脸上两行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

妻递给何老师一条毛巾,何老师擦了把脸说,这下放心了,雯雯要是下岗了,我也没法活了。

何老师连声说着谢谢走了。

后来我见到启华时,他告诉我,要是按票数,何雯雯真要下岗了,我给动了一下。

我说,何老师说他不好意思找你。

启华说,不找好,不找好,我心里有数。

你不要告诉老师,千万别叫老师谢我。

我拿不准该不该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老师,在路上遇见老师,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说了。

老师听后突然站住,看着我道,我该怎么办?

我说,启华说千万别谢他,免得传出去叫他被动。

老师怔了怔,说,不是这个意思……

第二天,何老师就找我来了,说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说着从布包里拿出两瓶酒,竟然是两瓶茅台,很老很老的包装。

何老师告诉我,这还是你们上学那时候一个学生家长送到我家的,感谢我对他孩子的辅导。

当时我没在家,他放下酒就走了。

我到底也不知道是谁送的。

何老师又说,多少年来,这酒我一直没舍得喝,你拿去送给启华,问问他是把谁换下了雯雯,求求他,叫人家上岗,不然……不然我这往后的日子都不会安心的。

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的,看看老师那让人无法拒绝的眼神,我只好同意了。

我把酒放在启华桌上,把老师的话对他说了。

启华看着酒,看了良久,我本以为他要责怪我,没想到启华对我道,你叫老师安心吧,没人换下雯雯,完全是按票数来的,我根本没动手脚。

我愣住了,转身要走的时候,启华又叫住了我,知道当年这酒是谁送给老师的吗?

我转过头,惊奇地看着启华……

半晌,启华对我摆摆手说,你先回吧,等有时间我和你一块儿去看老师。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何老师碍于面子,不肯以老师的身份去求管事的学生启华走后门解决女儿可能面临的下岗问题,所以老伴儿跟他吵,甚至骂他没用。

B.何老师觉得女儿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而“我”认为其实她能干,领导会掌握情况,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C.“我”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何老师后,何老师想到的是,启华帮助他让雯雯留下来,他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感谢启华。

D.前文写何老师当年收到不明家长送的两瓶茅台酒,下文通过启华的问话补充交代了送酒的正是他的家长,前后照应,行文严谨。

E.小说围绕着何老师关心女儿下不下岗的中心事件,表现了人的多种矛盾处境,这种矛盾在何老师、“我”和启华身上都有体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碍于面子”的理解不当,何老师是不愿做这种事,才不肯找的。

B项,“我”说的话是安慰何老师的。

C项,何老师想到的是,雯雯换下别人,别人就要下岗,他为因自己家的事影响别人深感不安。

答案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2)小说中的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关于何老师的形象特点,可以从文中相关的情节和事件中加以概括。

如何老师因担心女儿被裁下来,所以忧心忡忡,由此可知他对孩子的疼爱;他不去为女儿的事求自己教过的学生,由此可知他的自尊;当他得知女儿换下了别人后,他又求学生叫别人上岗,这又反映他的善良和厚道。

答案 ①疼爱孩子。

女儿生活能力不强,他为她可能被裁下而忧心忡忡,为她没被裁下而激动流泪。

②自尊正直。

虽然为女儿很可能被裁下十分揪心,但是不为此去求教过的学生。

③善良厚道。

他得知雯雯换下了别人后,通过“我”求学生启华叫别人上岗。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分析“我”的作用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思考。

“我”贯串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并且正是因为“我”,故事得以往下发展,“我”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而内容上,“我”主动帮助何老师,以此突出了何老师的可敬。

且“我”作为一个故事的见证者,并且是第一人称,会让人感觉故事亲切而真实。

答案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把全文内容贯串起来。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显得亲切,真实,可信。

③“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打电话给启华,引出下文启华的回答和何老师的放心;告诉何老师启华动手脚的事,引出下文何老师让“我”求启华叫雯雯换下的人上岗。

④“我”主动帮何老师,从侧面表现了何老师的可敬。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启华先是说为雯雯的留下动了手脚,后来又说没有动手脚,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