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17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ocx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一)

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3-04-0102:

52来源:

光明日报

创新是科学发展、文明进步的动力。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其理性的思辨精神,使之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其在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敢于独辟蹊径,不断发现和创新科学知识,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学与问: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大学教育并非中学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教师从传授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到讲授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跨越,是从为应试而学习到为认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然后知不足”,因此,向老师向同学向书本请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传统文化强调“博学之,审问之”(《礼记·中庸》),是学习的必然逻辑。

人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往往能培养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

  今天我们的教育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辨精神,致使创新人才缺少生长的环境与氛围。

培养大学生质疑精神,就是要大学生敢于挑战老师、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挑战固有,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以科学的理性态度进行“每事问”,赞同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并努力于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思与辨: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思辨是指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是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人思想认识的培养,而其基础是对思辨精神的培养,思辨精神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礼记·中庸》继“博学、审问”之后,讲求: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关于做学问长见识的三个重要步骤,一是要辩证思考、探求事物本真;二是鉴别是非黑白与真伪;三是实践知识,追求大成。

这里面包含了传统思辨的全过程和精神内涵。

  思辨之初始为质疑,质疑对于探究真理来说是可贵的。

我国传统伦理从人伦的角度要求孩子从小要内敛,对待问题谦虚谨慎,对待长者和长者的观点要言听计从,这使多数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稍有质疑就会被制止,过分质疑就会被看作异端,年轻人有新发现,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权威理论相抗,好奇心被严重压抑,思辨精神被销蚀殆尽。

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因很少脱离父母视线表现尤甚。

林语堂曾说:

“中国人的智巧好像只知道悦服道德的自明之理,而他们的抽象用语仁、义、忠、礼已属十分普遍,他们的精密意义自然而然已丧失在模糊的普遍性里。

”他客观的说出了中国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科学性。

  从人的思维角度说,人开展创新活动是一种观念和意识,而创新也是对旧有的思辨和突破。

这是人类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这传承是在思辨和创新中得以延续的。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而缺乏思辨精神正是掣肘创新的重要因素。

因此,大学要坚持学术自由,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对真理和卓越的追求,以及创新求实的思辨精神。

  探索与实践: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大学生要不断地了解已知,探索未知。

对比中西大学生创新能力特点我们看出,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质疑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但是忽略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国学生则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严谨的求学态度,但在开放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还有一定欠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尊重生命个体,强调个性张扬,主张个人创造和个人奋斗,强调个人成就不可埋没于集体,集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应有益于个人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他们从小就训练孩子提问题,培养提问的习惯,并且在孩子提出问题时,由父母、老师引导孩子自己找出答案。

在这种文化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才智,独立的人格特征比较明显。

  从这一点看,我们应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我国大学生基本功扎实的特点,逐渐改变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

要从尊重生命本质的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人格;要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开放、进取的环境和氛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要在实践中创新。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而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内容广阔,模式多样,场所、对象各异,形势变化多样,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大学生,在参加过程中脱离课堂和校园的束缚,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实践他们所学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司纪茹:

谈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气氛 

  创造人格的形成与创造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背景条件,而且本身就是最有利的创新教育。

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营造民主气氛。

 

  

(1)管理体制的民主。

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

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能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又要迎合学生的多样化职业兴趣,这样就要求学校多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能。

 

  

(2)师生关系的民主。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

传统的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

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教育者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教学任务。

二是要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主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3)思想学问的民主。

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

一是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二是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产生的错误和荒诞,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3.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中,以传统的分科为中心,实行分科教学,学生所学的只是确定的、系统化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知识。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位置没摆正,教师注重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其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容易雷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

因此要进行变革。

 

  

(1)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

学生自主性学习即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教师由讲转向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学生在教学前进行自主性预习,自己质疑,自己提出问题;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上请老师解疑;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③学生学会自我表现评价和自我控制。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

在课程结构的构建上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如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浓缩专业课程、开设人文综合课程、实施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等。

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凸显。

如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强、贫富悬殊等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以及情感调适不良、就业压力大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调,影响自身潜力的发挥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因此,把系统的心理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促进心理健康,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建设一支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并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疑难问题,为他们提出正确的调节方法,使其摆脱心理压力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健康地面对生活、学习。

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重拾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心理障碍。

 

  

(2)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和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发生过激行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生活磨炼的结果,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

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有遭受挫折的可能,因此要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

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

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

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

 

  6.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

因此,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性思维。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

是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可是国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十分模糊。

创新型教育进行了多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社会效果。

但综观 

全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果,主要是理工类学科实现越来越多的产学研的结合。

而经济管理类等文科创新还只是停留在表面:

一方面停留在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中,停留在强调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推动学科及交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新教材的使用,尤其是国外的新教材的使用等。

另一方面停留在强调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进企业、公司,写出实习报告。

可结果仍然是经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问题何在?

如何解决?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除了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外,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在教学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建立学习团队,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集思广益相结合,相互启发,产生新思想、新思维,并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留出专门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多媒体进行讲解、答疑,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角色的转变。

即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并贯彻了对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就是我们实行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的基本思路。

这种教学法在国外运用较多,如美国哈佛大学。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平台。

 

  通过案例教学法我们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促使教师必须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必须对案例精心选择和准备,这是实施成功案例教学的重要保证。

案例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在教学中举点例子,或者做做相关练习。

虽然例子和相关练习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学习作用和效果,但是,真正的案例应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

它一定是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和现实性的客观问题的呈现,同时又有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案例,教师必须从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筛选。

其次,提高了教师的运筹帷幄能力。

把握案例的尺度,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出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关键。

它主要体现在案例的难易程度、范围大小和时间长短上。

如果案例太难,那么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形成双向路径;如果案例太容易,那么又不具备挑战性,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只有合理又适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最后,对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协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教师提供的案例,一定要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内,由师生一起来共同配合完成,缺一不可。

教师要对课堂案例进行现场评价,即对实施的案例教学成果要进行效能分析和综合评估,其目的是为了核实教育教学的完成情况;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个标准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指标。

其内容既要体现对学生基本技能的理解与灵活应用能力评价,同时强调创新性思维的加权比重。

总之,通过成功的案例教学,使我们的学生从“教”与“学”中真正获得了活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形成长期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人才梯队。

 

(四)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

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

一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

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文科类学生也应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

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应该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和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

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

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做法:

一是“三个讲”的方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是“三个运用”的方法,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式教学法伸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常年开展下去,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的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

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和立项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课题,拨给一定课题启动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

同时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津贴,同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挂钩。

这样一方面会调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这对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校这几年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实行科技导师制,由一名副校长牵头并任校科技导师制组长,各学院专门党总支书记、一名副院长负责本学院的科技导师活动,具体由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团总支负责实施,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科技竞赛,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已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的成绩与其职称晋升挂钩。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科研能力来自于科研实践,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践环节。

因此,学校应该在科研基地上做文章,通过开发现有实验室,为申请科研课题的学生提供专门实验室并帮助学生学会借鉴教师课题研究等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实习、设计等机会,进行课题研究;还可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将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 大学生

(论文摘要: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本文阐述了科技创新的涵义与必要性,从我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担负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与必要性

  创新,简单地说就是革旧布新,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产生或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

创新活动一个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过程。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科技创新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基、力量之源。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

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很多成果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转化,大学拥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而大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特、求知欲强,具备着自身独特的创新条件和优势。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意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是推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总体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也是高校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

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

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方面,实践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提出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人们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人们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重视程度。

目前,在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较好的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教育模式普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老师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因此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表现为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另外,多数大学生虽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有些学生对创新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常因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

创新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具体实践活动的支持才能使思想过渡到实质,任何辉煌的成就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同失败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凭借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实现的。

  2、理论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