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基础复习资料定分解.docx
《地学基础复习资料定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学基础复习资料定分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学基础复习资料定分解
《地学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与构造.
1.研究对象:
地球,地球的时、空、源①地球的结构:
层圈状(slide)
②地球的构造:
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
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
③地球物质:
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④地质事件:
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
⑤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
地质学的基本原理:
19世纪初期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将今论古(通过观测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事件,来研究过去曾经发生的地质过程).
第一章行星地质概述
●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只是太平洋中一滴水。
第一节宇宙演化
宇宙、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理论)
第二节太阳系及其起源
一.太阳系
1.构成:
太阳(恒星)+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木星最大,土星次之)。
2.太阳系行星的3特征
①轨道共面性:
全部行星几乎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偏心率不大的椭圆),即近圆的轨道。
②转动同向性:
除金星外,大多数行星逆时针绕太阳公转,自转也都逆时针,大多数卫星亦逆时针绕行星转动。
③近圆性:
全部行星轨道近圆形。
3.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特点:
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小、旋转慢、卫星少。
但类木行星(木、土、天、海),则反之。
二.撞击作用
1.定义:
天外物质对地球的超高速猛烈冲击作用。
●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
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到达地表未被烧尽的部分。
是宇宙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1.1石陨石
●占所有陨石的94%。
●密度3-3.5g/cm3。
●多为硅酸盐矿物:
橄榄石、辉石、斜长石;金属FeNi含量只占20%。
1.2铁陨石
●占所有陨石的4.5%。
●密度8-8.5g/cm3。
●成分:
金属铁80-95%;镍5-20%。
1.3石-铁陨石:
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5.5-6g/cm3。
2.确定冲击坑Impactcrater的依据
1).击变矿物:
柯石英。
2).击变玻璃:
矿物从有序→无序转变。
3).击变角砾岩:
猛烈撞击的喷射物;边缘遭受强烈熔化。
4).击变构造:
放射状石英裂纹、冲击碎裂锥。
shattercone
5).地球物理:
具明显的重力负异常。
6).撞击坑:
大小不一,有简单也有复杂的形态。
7).有陨石分布:
陨石表面有气孔,其内部具特殊的结构构造。
三太阳系起源(了解)
1.Kant(德哲学家)微粒假说:
行星和太阳同时形成,都是由星际物质所组成。
2.Laplace(法)星云假说:
行星是从原始太阳分化出来的。
一靠自身,二靠外力。
3.J.H.Jeans(英天文家)气体潮生说(外力说)
4.戴文赛教授星云收缩说
第二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圈层结构
§1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密度(平均为5.517g/cm3):
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大于地表;并且地球物质的密度分布在整体上是不均匀的
2.重力:
地球的重力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部位都不相同;
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部位上的重力会受到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地心处,计算重力的公式与其它部位的计算有所不同(G地心=0)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因而实际测量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称为重力异常。
地球重力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理论计算出各地的正常重力值称为理论计算值。
正异常——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一般为金属矿区,由于物质密度大,对地面物质的引力较大。
负异常——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一般为石油,炔,石膏等非金属矿区,物质密度小,引力小。
利用重力异常找矿的方法称为重力探矿法。
并且对研究地球的形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等都是有很高的价值。
3.压力:
地球某处的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产生的静压力。
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大而逐渐增高的。
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增加27.5MPa。
4.地磁场:
位于南半球的叫磁南极(S)和位于北半球的称为磁北极(N)。
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现在约为11.5度
地磁三要素:
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地磁异常:
和地球有重力异常类似,地球也有磁场异常
正常磁场:
可近似看作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各地经过校正和清除变化等影响的地磁要素数据)。
地磁异常:
实际测量到的地磁场与正常磁场的差异。
大于正常磁场者为正异常,反映地下有磁性物质,如铁矿等;反之为负异常,反映地下有反磁性物质,如石油等。
古地磁法——地球磁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日变化,年变化,也有长期的周期变化(磁极倒转)。
通过对岩石中剩余磁性的研究,了解地质历史上磁场的变化,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古地磁极的位置(或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所处的磁纬度)可以帮助了解地壳不同部分的相对位移情况,据古地磁场反转周期则可确定岩石的形成年代。
5.温度:
外热层(变温层)日变化和年变化;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为20—40m;外热层(变温层)和常温层受太阳辐射影响。
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一般大陆为1—5℃/100m,海底为4—8℃/100m。
地球内部热能的来源一般认为,由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是地热的主要来源。
其次,因地球本身的重力作用过程也可以转化出大量热能,其总热量可能十分接近于放射性热能。
此外,地球自转的动能和地球物质不断进行的化学作用等都可以产生大量热能。
地球物理性质的应用
重力异常与地磁异常: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和密度分布不均匀,结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使得实测的重力值或磁场要素与理论值之间有明显的偏离,形成重力异常或地磁异常。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发现各地的局部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质构造。
§2.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圈层交错。
(一)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气和尘埃组成,对地表气候分带和生命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其底界为海、陆表面,没有明显的上界,为自然过渡到星际空间。
五层结构:
1.对流层——大气圈的下部,底界为海、陆表面~18KM高空。
是地球上风云,雨雪、冰川等气候现象以及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发源地,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流层、3.中间层和4.热成层,称为电离层,是无线电波的传播层。
5.扩散层——大气圈的最外层。
作用:
过滤太阳的有害射线;焚毁闯入地球的宇宙层埃;净化大气和水源,保护地球和生物。
(二)水圈(hydrosphere)包括存在地球岩石中、地球表面和空中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水的总称。
水体的存在形式多样:
江、河、湖、冰、海、水蒸气等。
水圈的总量是不变的,约1386×106km3,在不同条件下以固、液、气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着,同时也以蒸发、运移、降水等方式经久不息地循环着,从而达到平衡。
水在这样不停的运动中,以各种方式对地面(或地下)岩石进行破坏、改造,并且把破坏的物质带到另一些地方堆积下来,形成削高补低结果。
水圈的循环作用产生重要结果:
不断地制造淡水供给陆地;净化了空气和大自然;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质送入海洋。
(三)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生物从高等到低等,从动物到植物,乃至细菌和微生物等生活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陆地、水体、土壤及空气中,构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圈层。
生物的演化发展受控于自然环境的演化。
生物参加到一切地质作用过程之中,是形成矿产、改造地形、改变环境的一重要动力;各地质时期保存的生物化石,可作为当时自然历史条件的见证,成为地质学中确定地质年代,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有力物证。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同心
内部加热,重力分异与分层是地球内部圈层形成的根本原因
Ø主要根据地球物理方面(地震波不连续面),再结合宇宙方面依据(陨石)、地质方面依据(高温、高压试验,深部岩石资料)。
划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
莫霍面: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面: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岩石圈:
由上地幔盖层和地壳组成的圈层,50-100km,平均厚度60km,由固态岩石组成。
大陆区较厚,大洋区较薄厚。
脆性的坚硬岩石层,地形、地貌和构造现象都发生于此层,矿产资源、动力活动也发生于此。
软流圈(又称软流层或低速层):
一个柔性层或塑性层。
平均深度60-220km,特点是地震波速明显降低,说明物质处于融熔状态。
高温高压条件柔性可塑状态,受力易流动。
在其上面的运动可能是一种相对的剪切滑动→对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是一重大突破。
地幔圈:
软流圈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平均深度220-2891km。
古登堡面:
地幔圈与地核分界面,平均深度2891km,地震P波突然变小,S波突然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主要成分为Fe。
地壳:
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莫霍面:
地壳下界面,地震波波速在此突然加大。
平均深度33km
地壳结构:
a.上地壳(又称硅铝层或花岗质岩壳):
仅在大陆区发育,平均厚15km,主要成分为Si、Al;b.下地壳(又称硅镁层或玄武质岩壳):
大陆和大洋均发育的连续圈层,平均深度11km,主要成分为Si、Fe、Mg、Al。
地壳类型:
a.陆壳:
由上地壳和下地壳组成的地壳,平均厚33km;b.洋壳:
仅由下地壳组成的地壳,平均厚7km。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1元素及矿物
1.元素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物质,由同种原子所组成.
1.1同位素:
是中子数不同(原子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可分放射性和稳定两种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
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等
2.丰度:
一种化学元素在某个自然体中的重量占这个自然体的全部化学元素总重量(即自然体的总重量)的相对份额(如百分数),称为该元素在自然体的丰度。
元素丰度:
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岩石化学全分析中常用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该元素的重量百分数:
W=aXW0/m——要求会计算!
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前九种元素:
O、Si、Al、Fe、Ca、Na、K、Mg、Ti
3.元素地球化学常见分类有: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硫(硒、碲)和卤族元素、金属成矿元素、亲生物元素和亲气元素、放射性元素。
4矿物定义:
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但一般并非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自然界广泛。
5矿物的5项基本特征
特征1.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晶体。
特征2.矿物随处可见.现已发现矿物3300余种,绝大部分(99%)分布于地壳中。
特征3.矿物的化学成分基本稳定,但可有杂质。
特征4.水,石油,天然气不是矿物(非固体);煤也不是(排列无序);花岗岩不是矿物(岩石).
特征5.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
同质多象:
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
形成不同的矿物。
如:
C金刚石(高压)-石墨(常压);
类质同象:
化学成分稍有不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相同(结构相同)的现象。
属于同一种矿物。
如:
橄榄石(Mg2SiO4—Fe2SiO4)。
6.五类矿物
1自然元素:
金,自然铜,石墨,金刚石
2硫化物:
FeS2黄铁矿
3卤(氟与氯)化物:
CaF2萤石,NaCl石盐
4氧化物:
SiO2石英,Al2O3刚玉氢氧化物:
Mg(OH)2水镁石
5含氧盐(复杂分子团矿物).主要包括四种:
硫酸盐:
CaSO4硬石膏;磷酸盐:
Ce,La)[PO4]独居石;碳酸盐:
CaCO3方解石,MgCO3白云石;硅酸盐:
KAl2[Si3AlO10](OH)2白云母
§2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形态
单形、聚形和集合体。
矿物的形态由矿物晶形和结晶程度决定。
每个矿物都有自身的形态,它是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之一。
2光学性质
2.1透明度:
矿物薄片(厚0.03mm)能透过光线者,称透明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不透光者,称不透明矿物。
所有金属矿物都是不透明矿物。
2.2光泽(Luster):
矿物的反光能力,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
2.3颜色与条痕
矿物的颜色丰富多彩。
一种矿物可能具有不同的颜色,但是有些矿物具有一种或少数几种比较固定的常见的颜色,可以作为鉴定特征之一。
例如,正长石常为肉红色,斜长石常为灰白色。
对宝石矿物而言,颜色是重要的评价因素之一。
条痕色:
矿物粉末的颜色。
用瓷板划之。
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
例如:
赤铁矿的樱红色条痕;黄铁矿的灰黑色条痕;黄铜的黄铜矿呈墨绿色等。
3力学性质(Mechanical):
在外力下的表现
3.1硬度(Hardness):
抵抗外力的强度,每个矿物都有自已的硬度。
通常用矿物摩氏硬度记(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晶9刚玉10金刚石)来比较,硬度大的可刻动小的。
野外中可用指甲(2-2.5)、小刀(5-5.5)和玻璃(6)来鉴别矿物硬度,是鉴定矿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3.2解理(Cleavage):
外力下矿物按质点结合力最弱的网面定向开裂
◆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方解石)◆中等(角闪石)
◆不完全(橄榄石)◆极不完全(石英)
3.3断口:
解理不发育矿物在外力下的不规则裂开.贝壳状(石英),锯齿状(石膏),参差状(黄铁矿),平坦状(高岭土)
3.4弹性:
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如云母.
3.5挠性:
受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又称范性变形,如蛭石
3.6延展性:
可用外力任意改变其形状的.延:
一维;展:
二维(黄金)
矿物的肉眼鉴定主要依据矿物的物理性质:
看(外形,色,光泽)-掂(比重)-敲(硬度)。
常见的造岩矿物:
只有十余种,如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绿泥石、石榴石等。
§3岩石
岩石:
地质作用的产物,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岩石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按形成方式,岩石可分三大类:
火成岩:
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占地壳体积的67.6%。
按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按SiO2含量分超基性岩(<45%,橄榄岩)、基性岩(45-53%,辉长岩和玄武岩)、中性岩(53-66%,闪长岩、正长岩、英安岩)和酸性岩(>66%,花岗岩和流纹岩)。
沉积岩:
地表先成的各类岩石(母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占地壳岩石体积5%,地表面积75%;特征具成层性和含化石。
四类沉积岩:
碎屑岩(.砾岩、砂岩和粉砂岩)、化学岩(硅质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粘土岩和生物化学岩(硅藻岩,放射虫岩等)。
变质岩:
地表先成的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占地壳岩石体积27.4%。
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大陆内部的结晶基底。
片理和变质矿物是变质岩的两大重要特征!
三类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和石英岩)、接触变质岩(矽卡岩、大理岩和角岩)和动力变质岩(碎裂岩、断层角砾岩和糜棱岩)。
*三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和相互转化(可用图的形式)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
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三大岩类的区别
§4元素的迁移、富集和矿石
地壳中的元素在不断地迁移,迁移的过程导致元素的分散或富集。
应用:
化探找矿。
矿石是满足开采加工的经济、技术和环境条件的可利用的岩石,或者岩石中的元素或矿物可利用,或者岩石本身可利用。
矿床是规模和品位重要指标。
矿产资源枯竭和采矿的环境问题应重视!
第四章地质事件与地质时代
地球在形成以来的漫长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些大的变化在地壳中留下的痕迹,是我们研究地球的线索,我们把其中有意义的称为地质事件。
地质事件有大有小,地质事件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地质事件主要记录在地壳岩石中,我们通常根据岩石中特征的物质和特征的现象来识别地质事件。
地质事件的时间有两个含义: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对地质年代;
事件距离今天的时间——同位素年龄。
§1相对年代的确定
相对年代:
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依据:
岩层的沉积顺序(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生物层序律)和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质体之间切割律)。
1.地层层序律
地层:
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岩层的总称.具时间概念。
利用地层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叫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仅适用于沉积岩):
下老上新(前提地层未发生倒转)。
2.生物层序律:
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①生物简单而原始,反映所在地层较老;生物复杂而高级,反映所在地层较新.②同一地区,相同时期的地层化石类型和组合应相同,不同时期的则不同.
3.地质体之间切割律:
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之间出现断裂或切割关系,据此也可确定岩层或断层的相对先后顺序。
被切割、穿插、包裹的老。
§2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1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
地质体形成的距今时间.
2用于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具适宜的半衰期:
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
钍Th、碘I,半衰期6.7年,太短,不能用于测定;
碳C14稍长,半衰期5692年,用于测考古材料;
锝Te136,半衰期1.4×1021,太长,可探索太阳系元素成因
②要有足够的含量;现代技术可将该元素从岩石中分离并测定出来.
③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能保存下来.
3常用地质测年方法:
K-Ar,Rb-Sr,U-Pb,Sm-Nd,39Ar/40Ar
§3地质年代表GeologyTimeScale
1地质年代表是地质历史的系统编年:
五代十三纪
新生代Cz:
E,N,Q(古-始-渐,中-上,更-全)
中生代Mz:
T、J、K
古生代Pz:
∈,O、S;D、C、P
元古代Pt-Z
太古代Ar
2地质年代单位(国际通用):
宙-代-纪-世(阶)(时间概念)
宇-界-系-统(地层概念)
3岩石地层单位(地方性地层单位):
期(时间概念)
群-组-段(地层概念)
第五章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或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作用成为地质作用(geologicalprocess)。
地质作用一方面对已有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破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如河流。
按照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构造作用(板块运动、地壳运动和变形作用)、岩浆作用(侵入和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区域、接触和动力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剥蚀作用(地面流水侵蚀作用、地下水溶蚀作用、风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和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地面流水、地下水、风、冰川、海洋和重力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地面流水、地下水、风、冰川、海洋、重力、火山和生物沉积作用)
§1构造作用
构造作用是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变形和变位的过程。
一、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起源于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
1.板块构造定义:
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岩石圈块体。
板块构造理论:
系统研究岩石圈板块运动学、动力学的学说。
2.板块构造存在的主要证据:
地形、地质、地球物理、深海钻探
3.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边界:
洋中脊,剪切边界:
转换断层,敛合边界(板块俯冲带和陆-陆碰撞带)。
4.全球板块划分(勒皮雄(法)方案,LePichon,1968)
六大板块:
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面积都大于108平方公里;仅太平洋板块全由洋壳组成)。
板块-地体学说不仅解释了地壳运动现象,而且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摆脱了旧思想的束缚,证明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体,它有着非常活跃的“新陈代谢”过程,一切都在有规律地进行着。
它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灿烂的未来。
二、地壳运动
指由内动力引起地壳(主要是大陆地壳)的物质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
古地壳运动的证据记录在岩石中,现代地壳运动的证据记录在岩石和毁坏的建筑物中。
地壳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
根据构造运动时间:
新构造运动和古构造运动。
三、变形作用
1.变形作用:
岩石圈(主要是地壳上部)的岩石由于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运动形式:
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3.结果:
地震(弹性变形)、褶皱(塑性变形)或断裂(脆性变形)。
引起动力变质作用,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
4.描述构造变形的要素称为构造要素,如岩层面、断层面等。
构造要素的空间方位称为构造要素的产状,如地层产状、断层产状等。
表示产状的参数有走向、倾向和倾角,用罗盘测量得到。
a.走向strike:
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线方向。
b.倾向dip:
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倾斜线即层面上与走向垂直的线(指向下方)。
c.倾角dipangle:
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夹角(真倾角)。
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一)褶皱
1.定义
在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各种形态的弯曲现象。
上凸的叫背斜,下凹的叫向斜。
背斜的核部地层较老,翼部地层较新,向斜反之。
2.褶皱的野外识别标志
a.地层对称、重复出现。
b.产状变化
背斜:
中间老、二侧对称变新(3-2-1-2-3).
向斜:
中间新、二侧对称变老(1-2-3-2-1).
3.应用●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指导找油气找矿,●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断裂构造
1.定义:
岩石中沿不同方向发生的破裂构造。
破裂面二侧岩石有明显位移的为断层;无明显位移的为节理。
2.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
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断层盘:
断层二侧的岩块分上盘与下盘(根据所处位置)、上升盘与下降盘(根据动向)、东盘与西盘(断面直立)等
●断层位移
3断层分类
(1)根据两盘运动性质可分3种:
a.正断层:
上盘下降
b.逆断层:
上盘上升
c.平移断层:
二侧岩块水平滑动,断面近直立。
4.断层规模大小不一,深浅不一,位移距离不一
5.判别断层的存在
a.相当层错开(相当层:
地层、矿层)
b.层的重复或缺失(不对称重复,区别于褶皱)
c.擦痕和镜面:
岩块相互运动时,由于摩擦而在断层面上形成的痕迹。
d.阶步:
陡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动向
e.拖曳褶皱,牵引构造:
弧形突出的方向指示本盘动向
f.断层泥、断层角砾:
根据碎块成分可判断断层切穿了那些地层及其断层的动向
g.密集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