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981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5.docx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第二章古诗鉴赏学案5

学案5 考场懂诗,有道有术

学案略语

 古诗鉴赏是审美意味最浓,也是我们得分不高的“高地”。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从整个高三一轮、二轮乃至三轮复习过程看,根源还是在读不懂上。

的确,古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几乎每个字都能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加之时空的阻隔,都给我们读懂、赏析造成了不少的障碍。

因此,“读懂”不仅是我们一轮复习致力的重点,也是二轮复习不能放松的方向。

况且,有不少省市卷直接就以“读懂”来命题。

本学案试图帮助你解决考场上如何“读懂”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读懂”方面的试题。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帝①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①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杜甫时在夔州。

②诛求:

征求,征收。

分别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4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

项 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

(5分)★

答:

 

 

 

问题反思

1.你在读懂诗歌方面发现有哪些方面(地方)读不懂?

为什么?

怎么解决?

答:

 

 

2.考场上读懂诗歌的实用、快捷的路径是什么?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

题目

 分别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4分)  [原诗见“自我诊断”第1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该答案概括的两大方面相当好,但太笼统、太空泛。

本题意在考查是否读懂诗歌,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才是命题者想要的答案。

2分

该答案实际上把“概括”当成了翻译,语言太具体。

读懂内容,不仅需要翻译,更需要提炼、概括。

0分

该答案概括的两大方面还可以,就是概括的景象不准确,如“高江急峡雷霆斗”真的意在写“雷电交加”吗?

实际上是借雷电交加烘托出江水奔腾之景象。

“饱受战乱之苦”固然对,但这不是一种“景象”。

2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该答案最成功的地方是概括内容全面、准确。

颔联两句,两个画面,两个特点,尤其对出句的概括,没有为“雷霆斗”现象所惑,能在前两联的基础上作出准确概括,难得!

颈联两句,有次有主,出句只是写出背景,不是真的实的景象,对句才是主要的,概括时做到了舍次取主。

虽然答案没有明确指出“自然”“社会”两个类属,但瑕不掩瑜。

满分

4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2.题目 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原词见“自我诊断”第2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该答案第②点答得很好。

只是第①点不对。

题干要求说出“恼人风味”,其意有二:

“风味”,指有特色、有味道的东西,且“风味”是“恼人”的。

虽说上片写了景,但词中并没说它们“恼人”,相反,它们是赏心悦目的,只是勾起了作者的“恼人风味”,并不是“恼人风味”的内涵。

2分

该答案第①点概括不准,因为“借酒浇愁”只是表象,未点出“愁”的具体原因。

其次,虽说第②点沾边,但同第①点一样,答案表述角度不对。

“恼人风味”是个名词性短语,答案最好也以名词性短语对之。

2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从该答案可以看出该考生读懂了词。

上片写词人赏雪景而撩起“恼人风味”,用设问句引起,“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故意卖关子,含而不答。

下片用“记得”领起,才慢慢回答出内心的两层心事。

满分

4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3.题目 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

(5分)  [原诗见“自我诊断”第3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该答案虽然暗中点明了时间顺序,但显然过于笼统、粗糙,反映了该考生只凭经验、感觉答题而未认真仔细地思考,如注意到了时间词,稍加思索,就知道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再注意“黄昏”“月明”“中宵”时间词,具体层次就出来了,可惜!

2分

该考生用时间顺序组织答案,很好。

可惜丢掉1分。

只写出了首联、颔联、尾联内容,那“颈联”内容呢?

所谓“行文思路”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对于律诗,最好逐联分析、概括。

4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答行文思路,实际上是“读懂”诗的重要内容。

答题时自然用“先……再……后……”的模式。

该答案不仅用了这种模式,更令人称道的是:

①抓住时间词组织答案;②具体答出后有一个总结、概括。

这种具体之上再有揭示、总结的答题思维值得学习。

满分

5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考场“读懂”要求

1.考场上的“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考场上的“读懂”需要在做题前静下心来,沉进去,好像在考场上过把读诗瘾。

不可未读懂就匆忙做题,好像多读一遍就耽误了做题似的。

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读懂了,做题就相对容易了。

3.考场上的“读懂”,时间与精力一定要用在理解诗意上。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直接、最牢靠、最快捷的读懂路径。

4.考场上的“读懂”,只需要突破一两处重难点。

因为高考所给的诗歌,尽可能让考生能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

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上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考场“读懂”路径

1.最直接、最牢靠的路径。

(1)看标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如2015年全国卷Ⅱ《残春旅舍》颈联中的“愁”、尾联中的“免被尘埃污”“待眼明”,都是“情语”;2015年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首联中的“爱”“暂开颜”,也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有的诗人故意用反语。

当然,这种情况很少。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2.抛弃经验感觉,树立语言意识,对诗家语要“咬”“嚼”“泡”。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

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

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

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

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

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

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一遍。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

语助词,无义。

(1)读懂诗歌:

①题目提供的信息:

 

 

②翻译诗歌正文:

 

 

 

 

③拎出“情语”:

 

 

(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答:

 

 

 

(3)有人评价这首词中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

答:

 

 

 

三、与“读懂”有关的具体题型

1.词句理解题

读懂,总是从具体的词句开始的,这也是考查是否读懂的重要内容。

通常是以这样的提问方式出现的:

①解释“×××(词、句)”的意思,②如何理解“×××(词、句)”?

答题时,要注意几点:

①命题者选的词句不是一般的词句,通常是含意较丰富的词句,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词句,关乎诗词的主旨及层次思路的词句,对此,不可掉以轻心;②先表层后深层,即先说出字面意思,再说出深层含意。

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秦 观

千里潇湘挼蓝②浦,兰桡③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④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所作。

②挼蓝:

形容江水的清澈。

③兰桡:

兰舟。

④妃:

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遥闻妃瑟泠泠”一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

答:

 

 

3.(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

 

 

 

4.(2015·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

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

 

 

2.诗词内容提取与概括题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该诗分为几层?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③请概括某联(或某片)的内容。

④请概括“……”的原因。

因为这类题着眼于诗词内容的信息提取与概括,所以,答题前先要读懂全诗,尤其要对将要概括的内容文字进行细读;答题时特别要会听从题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译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揣摩叙描的角度,把这个角度找出即可。

同时,这类题答题语言虽说要要言不烦,但有时要点很多,要注意多要点提取和概括。

边练边悟

5.(2015·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堤上行三首

刘禹锡

其 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①满中流。

其 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②传情竹枝③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注 ①幽轧(yà):

划桨声。

②桃叶:

乐府歌曲名,这里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③竹枝:

古代巴蜀间的民歌。

有人说这两首诗是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

请简要概括。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①邓剡:

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结合全词的内容,概括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

答:

 

 

3.诗词层次、思路、谋篇布局的梳理与概括题

这类题着眼于对写作层次和思路的梳理、写作顺序和线索的分析以及构思布局的把握,这一考查点是今后考查的新动向。

题干带有明显的如“线索”“顺序”“思路”等用语。

不管考查角度如何变化,都要建立在对诗的层次、思路的把握的基础之上。

为此,首先,需具备一些诗词结构常识。

如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四字要诀,词分上、下阕(片),中间一般要过渡。

其次,重要的是要善于从“转换”上弄清思路层次。

如近体诗的“转”是如何在时间变化、空间转换、内容特点上“转”的,词要看中间的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另一方面的。

诗的构思,虽考得不多,但要注意诗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联系。

如四句诗常常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是为了后面的抒情,也就是上联与下联之间的关系,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边练边悟

8.(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郑防画夹①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③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郑防:

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

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

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

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说说该诗的构思脉络。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黄庭坚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②早晏③,占斗④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⑤,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 ①失枕:

失眠。

②凭:

凭定,断定。

③早晏:

早晚。

④占:

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

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

驾牲口的噘子、缰绳。

行露:

路旁的露水。

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

答:

 

 

 

 

 

大二轮专题强化练与考前增分练

定点练5 考场懂诗,有道有术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如何理解第二句诗中的“深藏”?

答:

 

 

 

 

2.(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9—594):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宿硖石寺下

赵 抃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硖石寺有哪两个特点?

请各用一字予以归纳。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诗人的“醉”?

请简要概括。

答:

 

 

 

5.(2014·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答:

 

 

 

6.阅读下面两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湖杂诗十四首

黄 任

其 一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其 二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

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这两首诗有相同的结构层次,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揭示。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1)简要概括此诗主旨。

答:

 

 

 

 

(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惬”字布局谋篇的。

答:

 

 

 

 

 

学生用书答案精析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读懂为重,赏析为要

学案5 考场懂诗,有道有术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2.

(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颔联描写了江水奔腾、林荫昏暗的自然景象,颈联描写了一幅土地荒芜、山村寥落的社会景象。

(两点各2分,颔联两小点各1分)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

(每点2分)

3.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

(每点1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边练边悟

1.

(1)①“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

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②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

(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③“偃蹇”。

(“寒”及“《离骚》”也暗示了一部分情感)

(2)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3)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

2.远远地听到;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

3.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 理解这句词要结合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感情来回答。

这句词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

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无能”则是“辞官”的借口。

4.“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句,把握诗歌内容。

解读时不可断章取义,要结合上句来分析。

“乱篙撑处”指碧波之上,“仔细”与“怕”相对,是小心、担心的意思。

据此不难推断:

“悬崖”与诗歌开头句“江峰”相对,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有表层义和深层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美景的珍视和流连。

5.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

只需找出诗歌中所提到的雨后的意象即可。

作者黄庭坚得知苏轼经过长期贬谪外放,重新回到京城任职,心情愉快,而当时正值春天,春雨飘然而下,洒在青草上,荡涤了一切尘土,作者心头的“尘土”也随之而去;笼罩“帝阙”的紫烟渐渐散去,象征着未来的政治清明,正可以有一番作为;雨后风和“日丽”;火红的花儿沾了雨水而更可爱;柳色葱翠可人。

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是那么的美好,作者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6.(其一)日暮争渡。

(其二)月夜对歌。

7.

(1)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

(2)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

(3)家国沦亡的悲凉。

8.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9.该诗以画境为中心。

第一句点明画的作者,进入画境。

二、三两句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

第四句写恍然省悟自己的错觉。

全诗虚实结合,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10.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

大二轮专题强化练与考前增分练答案精析

古诗鉴赏双级训练

定点打铁,类题精练

定点练5 考场懂诗,有道有术

1.“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遮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赋予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人格。

2.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 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

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3.高、静。

4.酒酣寻芳,倚树沉眠,持烛赏花。

5.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

要抓住诗中表现“暮春”的意象来分析。

“芳事阑珊”“落花”,表明花儿开始凋谢,是暮春;“三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