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项、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氢化物稳定性P
故选A。
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中物质或能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C.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只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D.将NH4Cl固体与Ba(OH)2·8H2O固体混合并搅拌,反应放出热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放热反应有的也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煤炭的燃烧,故A错误;
B项、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热量,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B正确;
C项、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可以将化学能转化成光能、热能或电能等,故C错误;
D项、将NH4Cl固体与Ba(OH)2·8H2O固体混合并搅拌,反应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7.某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能量,反应放出能量
B.经过化学变化后,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
C.加催化剂反应时,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差值变大
D.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值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详解】A项、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放出能量,故A正确;
B项、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后体系的能量降低,故B正确;
C项、使用催化剂,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没有变化,故C错误;
D项、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物的能量不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值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8.NO是氮元素的一种氧化物。
下图表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有关反应和NO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B.1molN2(g)和1molO2(g)反应生成2molNO(g),放出能量180kJ
C.在1L的密闭容器中N2(g)和O2(g)反应生成NO(g),10分钟内减少1molN2,则10分钟内化学反应的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v(NO)=0.1mol/(L·min)
D.N2(g)分子中化学键键能大于O2(g)分子中化学键键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示意图中数据可知,反应物键的断裂吸收的能量为(946+498)kJ=1444kJ/mol,生成物键的形成放出的能量为2×632kJ=1264kJ/mol,则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详解】A项、一氧化氮属于不成盐氧化物,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不
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项、该反应是吸热反应,1molN2和1molO2反应生成2molNO,吸收能量为180kJ,故B错误;
C项、由示意图可知1molN2和1molO2反应生成2molNO,若10分钟内减少1molN2,反应生成2molNO,则10分钟内化学反应的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v(NO)=
=
=0.2mol/(L·min),故C错误;
D项、破坏N2分子中氮氮三键消耗的能量大于破坏O2分子中氧氧双键消耗的能量,则N2分子中化学键键能大于O2分子中化学键键能,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不容易被打断,化学键越稳定,物质越稳定。
9.某温度下,在一固定容积
容器中进行反应:
SO3(g)+NO(g)
NO2(g)+SO2(g),下列情况一定能说明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B.体系总质量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C.NO(g)和NO2(g)
生成速率相同
D.SO3(g)和NO(g)的浓度比为1:
1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相等,体系总压强始终是不变的,所以总压强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反应前后都是气体,体系气体总质量始终是不变的,体系总质量不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B错误;
C、NO(g)和NO2(g)的生成速率相同,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状态一定是平衡状态,故C正确;
D、SO3(g)和NO(g)的浓度比为1:
1,不能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有关原电池和金属腐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A.铜、锌两电极插入稀H2SO4中组成原电池,铜是正极
B.原电池中e-从负极流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负极反应均为Fe-3e-=Fe3+
D.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快更普遍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铜、锌两电极插入稀H2SO4中组成原电池,锌比铜活泼,活泼金属锌为负极,不活泼金属铜是正极,故A正确;
B项、原电池中e-从负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正极,还原剂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
C项、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负极反应均为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故C错误;
D项、电化学腐蚀因发生原电池反应,比化学腐蚀更快更普遍,危害更大,故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化学术语或表示方法错误的是
A.S2-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结构式:
O=C=O
C.醋酸的分子式:
CH3COOHD.乙烯的结构简式:
CH2=C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离子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硫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直线型结构,分子中含两个碳氧双键,CO2的结构式:
O=C=O,故B正确;
C.醋酸分子式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分子式为C2H4O2,CH3COOH为醋酸的结构简式,故C错误;
D.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含有1个C=C键,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故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①CH3CH=CH2+Br2
CH3CHBrCH2Br
②CH3CH2OH
CH2=CH2↑+H2O
③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④C6H6+HNO3
C6H5NO2+H2O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有机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是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1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而生成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是消去反应,则①是加成反应,②是消去反应,③是酯化反应,④是硝化反应。
酯化反应和硝化反应为取代反应,B正确。
1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有关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6molH2发生反应
B.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3molNa发生反应
C.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2molNaOH发生反应
D.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2molNaHCO3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羟基、羧基和酯基,能表现烯烃、醇、羧酸和酯的性质。
【详解】A项、该有机物分子中碳碳双键和苯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4molH2发生反应,故A错误;
B项、该有机物分子中羟基和羧基能与金属钠反应,则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2molNa发生反应,故B错误;
C项、该有机物分子中羧基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酯基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则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2molNaOH发生反应,故C正确;
D项、该有机物分子中羧基能与碳酸氢钠反应,则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1molNaHCO3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羧基和酯基中不饱和碳原子不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是易错点。
14.下列选项中,所用试剂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的是
A.用溴水鉴别苯和己烯B.用银氨溶液鉴别葡萄糖和乙醛
C.用金属钠鉴别乙醇和乙醛D.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酸和乙酸乙酯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苯和溴水不反应,己烯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能达到鉴别的目的,故A正确;
B项、葡萄糖和乙醛都含有醛基,都能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故B错误;
C项、乙醇能和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乙醛和金属钠不反应,能达到鉴别的目的,故C正确;
D项、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乙酸乙酯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达到鉴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B。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
C.葡萄糖水解反应生成C2H5OH和CO2
D.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产生沉淀,这属于盐析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单糖和二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
B项、油脂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故B正确;
C项、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C2H5OH和CO2,故C错误;
D项、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重金属盐CuSO4溶液会发生变性,故D错误;
故选B。
16.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用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A.
B.
C.
D.
含杂物质
乙酸乙酯(乙酸)
酒精(水)
乙烯(二氧化硫)
溴苯(溴)
除杂试剂
NaOH溶液
生石灰
酸性KMnO4溶液
四氯化碳
分离方法
分液
蒸馏
洗气
分液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乙酸和乙酸乙酯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除去乙酸,故A错误;
B项、加入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氢氧化钙,加热蒸馏收集得到乙醇,故B正确;
C项、乙烯和二氧化硫均能与酸性KMnO4溶液,应将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二氧化硫,故C错误;
D项、溴苯和溴均能溶于四氯化碳,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除去溴,故D错误;
故选B。
17.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
该反应历程示意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CH4→CH3COOH过程中,有C—H键发生断裂
C.①→②吸收能量并形成了C—C键
D.生成CH3COOH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CO2和CH4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CH3COOH,总反应方程式为CO2+CH4→CH3COOH。
【详解】A项、CO2和CH4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CH3COOH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
B项、CH4选择性活化变为CH3COOH过程中,有1个C-H键发生断裂,故B正确;
C项、根据图示,①的总能量高于②的总能量,①→②放出能量,对比①和②,①→②形成了C-C键,故C错误;
D项、该反应只有CH3COOH一种生成物,原子利用率为100%,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认真观察示意图,分清反应物、中间产物和生成物是解答关键。
1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往某溶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Cl-
B.
将一小块钠分别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小烧杯中,钠与乙醇反应要平缓得多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
气体中含有SO2
D.
往溴水中加苯,溴水层褪色
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能够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的不一定是氯离子,可能是碳酸根或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项、水、乙醇都可与钠反应生成氢气,水和钠剧烈反应,乙醇和钠缓慢反应,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故B正确;
C项、能使品红褪色的不一定为二氧化硫,也可能为氯气或臭氧等气体,故C错误;
D项、溴水与苯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9.下列有关金属冶炼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冶炼的实质是金属阳离子被还原成单质
B.用碳粉或铝粉还原铁矿石可以获取金属Fe
C.通过电解NaCl溶液的方法可以获取金属Na
D.冶炼铜的常用方法有火法炼铜和湿法炼铜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冶炼金属时,金属元素以化合态存在,冶炼
实质是金属阳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故A正确;
B项、碳粉或铝粉具有还原性,高温条件下能还原铁矿石获取金属Fe,故B正确;
C项、通过电解熔融NaCl的方法可以获取金属Na,故C错误;
D项、冶炼铜的常用方法有火法炼铜和湿法炼铜,反应中铜元素都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单质,故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海水晒盐的方法提取海水中的淡水资源
B.只通过物理变化即可提取海水中的溴单质
C.从海带灰中提取I-,需加入CCl4萃取
D.利用海水、铝、空气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故A错误;
B项、海水中溴元素是溴离子,海水中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项、从海带灰中提取I-,需加水溶解、过滤,故C错误;
D项、铝、空气在海水中构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选D
21.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叙述Ⅰ
叙述Ⅱ
A
酸性:
HCl>H2S
非金属性:
Cl>S
B
铁表面镀锌可以增强其抗腐蚀性
构成原电池且铁作负极
C
Na在Cl2中燃烧的生成物含离子键
NaCl固体可导电
D
向NaI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紫红色
I-还原性强于Cl-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其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不能根据氢化物的酸性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故A错误;
B.铁表面镀锌,构成原电池时,铁做正极,锌做负极,可以增强铁的抗腐蚀性,故B错误;
C.Na在Cl2中燃烧的生成氯化钠,氯化钠中含离子键,但是,NaCl固体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不能导电,故C错误;
D.溶液上层呈橙红色,可知氯气氧化碘离子,由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知,I-还原性强于Cl-,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C,注意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不能导电。
22.研究生铁的锈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序号
①
②
③
实验
现象
8小时未观察
到明显锈蚀
8小时未观察
到明显锈蚀
1小时观察
到明显锈蚀
A.①中,NaCl溶液中溶解的O2不足以使生铁片明显锈蚀
B.②中,生铁片未明显锈蚀的原因之一是缺少H2O
C.③中正极反应:
O2+4e−+2H2O==4OH−
D.对比①②③,说明苯能隔绝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实验现象,③中1小时观察到明显锈蚀,说明NaCl溶液中溶解有O2,只是苯不能隔绝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氯化钠溶液,而①中由于是密闭体系,溶解的O2较少,不足以使生铁片明显锈蚀,故A正确;
B.苯属于非电解质,②中无电解质溶液,不满足电化学腐蚀的条件,故B正确;
C.根据现象,铁在中性环境下发生吸氧腐蚀,正极反应:
O2+4e−+2H2O==4OH−,电极反应式合理,故C正确;
D.根据现象,③中发生吸氧腐蚀,①③溶液中均溶解由氧气,③中观察到明显锈蚀,说明苯不能隔绝O2,故D错误;
答案选D。
23.在金属Pt、Cu和铱(Ir)的催化作用下,密闭容器中的H2可高效转化酸性溶液中的硝态氮(NO3−)以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
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Ir的表面发生反应:
H2+N2O=N2+H2O
B.导电基体上的负极反应:
H2-2e−=2H+
C.若导电基体上只有单原子铜,也能消除含氮污染物
D.若导电基体上的Pt颗粒增多,不利于降低溶液中的含氮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氢气与一氧化二氮在铱(Ir)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反应为:
H2+N2O=N2+H2O,A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
导电基体上的负极反应:
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导电基体上的负极反应:
H2-2e−=2H+,B正确;
C、若导电基体上只有单原子铜,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不能消除含氮污染物,C错误;
D、从图示可知:
若导电基体上的Pt颗粒增多,硝酸根离子得电子变为铵根离子,不利于降低溶液中的含氮量,D正确;
正确选项C。
24.某同学向SO2和Cl2的混合气体中加入品红溶液,振荡,溶液褪色,将此无色溶液分成三份,依次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序号
①
②
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溶液不变红,试纸不变蓝
溶液不变红,试纸褪色
生成白色沉淀
下列实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①说明Cl2被完全消耗
B.②中试纸褪色的原因是:
SO2+I2+2H2O=H2SO4+2HI
C.③中若将BaCl2溶液换成Ba(NO3)2溶液,也能说明SO2被Cl2氧化为SO42-
D.在实验②中加热后溶液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品红已被氧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①加热后溶液不变红,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蓝,说明溶液中没有氯气,则Cl2被SO2完全消耗,故A正确;
B项、实验②中试纸褪色,说明二氧化硫过量,加热后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与碘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试纸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