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6878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km=m;1m=dm;1dm=cm;1cm=mm;1mm=µm;1µm=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和。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

④“读”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单位。

⑥“算”多次测量取值。

4、间接测量方法:

①替代法、②累积法、③化曲为直、④估测法。

5、时间的单位:

①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

②时间的测量工具:

、时钟等。

6、误差:

①测量时,由于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不可能消除误差。

②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③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可以避免;不可以避免上。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①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②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

③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运动是的,也就是说: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

②静止是的,也就是说绝对静止的物体时不存在的。

③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也就是说: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而言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

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

(2)定义:

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3)速度计算公式:

v=。

变形公式:

S=;t=.(4)速度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

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或m·s-l。

②常用单位:

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

1m/s=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定,但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v=,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原理:

V=;

(2)测量工具:

和。

(3)结论:

斜面越陡小车运动的越。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产生:

(1)声音是由产生的;(人靠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

发声的物体一定,有振动也一定产生但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和气体;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

(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4)、声速:

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和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

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

(2)、回声的利用:

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4、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

人耳主要由外耳道、、、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振动,再经、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

不借助鼓膜、靠或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及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现象。

二、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1)概念:

声音的或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越高,音调越高(频率: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Hz,(3)超声波:

①定义:

频率高于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②特性: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③应用:

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剂﹑超声波焊接器低于Hz叫次声波。

(4)次声波:

①定义:

频率低于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②特性:

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③产生: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④应用:

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

2、响度:

(1)概念:

声音的或叫响度;与发声体的、距离声源的有关,物体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振幅:

物体振动时偏离的距离)。

3、音色:

声音的或叫音色;与发声体的、和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应用:

回声定位、、声呐等

2声音可以传递应用: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的声音都是噪声;(3)从波形较粗看,波形。

2、乐音: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乐音听起来让人,(3)从波形角度上看,波形。

3、噪声的等级:

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符号为。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

(1)在处减弱(安消声器);

(2)在中减弱(植树。

隔音墙)(3)在处减弱(戴耳塞)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注:

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

①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②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

    、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    ;(3)、温度计的使用:

①使用前要:

观察温度计的和(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   (否则会损坏温度计)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和;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3、体温计:

(1)特殊构成:

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   ;(2)测量范围:

℃;分度值为℃;(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在    、    和    之间的转化叫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2、熔化与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热,凝固要热;

3、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可分为  体和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2)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继续热量;(3)晶体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继续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热、液化要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    和    ;

(1)蒸发:

①概念:

在     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发生的的汽化现象;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跟液体的有关:

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的有关,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

①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    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进行;沸腾比蒸发;

3、液化的两种方法:

  、。

(1)与液化有关的现象:

雾、   、   、冒气、出汗等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叫凝华,升华   热,凝华    热;

2、升华现象:

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钨丝变细

3、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光源:

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等)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沿直线传播;(2)光线:

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小孔成像、     、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3、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m/s;=    K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3)光年:

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光年是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

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现象:

倒影的形成、平面镜成像.。

(4)反射的相关概念: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入射点:

            ;法线:

    

         ;入射角:

             ;反射角:

                    。

2、光的反射定律:

(1)内容: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注: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2)、反射的种类:

  反射和  反射。

①镜面反射:

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的反射出去;②漫反射:

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2)          ;(3)          ;(4)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    倒置。

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     。

2、平面镜成虚像:

(1)原因: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的,这些光线的(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2)平面镜成  立

   大的虚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

(1)反射面为凸面的叫面镜,反射面为凹面的叫面镜;(2)、凸面镜对光有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作用(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1)概念: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的现象。

(2)折射角:

折射光线和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      ,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

等于0°。

(2)斜射时,总是中的角大;(3)、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   、   同时发生。

(4)光的折射中光路。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一些;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一些;(2)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弯折了;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通过 后,依次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  现象;

2、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的色光决定,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3、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

红、橙、、绿、蓝、、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2)红外线:

①概念:

太阳光普    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

②、一切物体都能发射,温度越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夜视仪)③、红外线穿透本领强(遥控探测)④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作用强;(加热,红外烤箱)(2)、紫外线:

①概念:

在光谱上位于   之外,人眼;②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作用强;(消毒、杀菌)③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④作用;(验钞)⑤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物体也能发出紫外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1)中间、边缘的透镜叫凸透镜,如:

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中间、边缘的透镜叫凹透镜,如:

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       ,凹透镜对光有       。

3、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

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2)光心:

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

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    。

(4)焦距:

焦点到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4、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  必过焦点;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于主光轴。

如下图: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1)镜头是  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二倍焦距,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注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物体,胶卷、屏幕。

3、放大镜:

(1)放大镜是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像;

注:

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物体;

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1、口诀:

一倍焦距分、二倍焦距分;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

2、注意事项: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上;又叫“三心等高”

注意: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u=2f

f﹤u﹤2f

u=f

0﹤u﹤f

3、凹透镜始终成缩小、立的虚像;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2)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能汇聚在     ,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能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   的物体。

2、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看不清的物体,(2)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   ,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   ,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3)矫正:

佩戴      。

3、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看不清   的物体,(2)成因:

晶状体太薄折射能力   ,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   ,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线还没汇聚就到达     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4、眼镜的度数:

度数=     ,凸透镜的度数是,凹透镜的度数是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   和   组成,物镜、目镜都是透镜,它们使物体   放大;

(1)目镜成像,

(2)物镜成

像。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镜,成放大的像;

3、视角的大小与和有关。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质量:

(1)定义:

物体中叫质量,用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

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是质量的国际单位。

(3)换算关系:

1t=kg;1kg=g;1g=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

(1)测量工具:

杆秤、台秤、电子秤、地磅和等。

(2)天平构造:

托盘天平由、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构成,每架天平配制一盒。

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

(3)天平使用:

一放:

把天平放在,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二调:

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这时天平平衡(指针偏向左边应向边调平衡螺母)三称:

把物体放在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左物右码)四计:

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四点注意: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其比值为。

2.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

(2)公式:

ρ=。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

国际单位是,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

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

1g/cm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和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决定。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1)体积的单位:

m3、dm3(L)、cm3(mL)、mm3。

(2)换算关系:

1m3=103dm3;1dm3=cm3;lcm3=103mm3;1L=dm3;1mL=mm3。

(3)测量工具:

或量杯、刻度尺。

(4)测量体积的方法:

①对形状规则的固体:

可用刻度尺测出其尺寸,求出其体积。

②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

使用量筒或量杯采用“溢水法”测体积。

若固体不沉于液体中,可用“法”——用针把固体压入量筒浸没入水中,或“法”——用金属块或石块拴住被测固体一起浸没入量筒的液体中测出其体积。

(5)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要认清量筒和,②读数时,视线要。

2、密度的测量:

(1)原理:

(2)方法:

测出物体质量m和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得到ρ。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

(1)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

(2)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

(3)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

如:

℃的水密度最大。

2.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判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施力物体:

的物体叫施力物体,(4)受力物体:

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5)力的单位:

,简称:

,符号是。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可以使物体。

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

(1)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用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形。

(3)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

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物体和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1)弹性形变:

在内,能够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2)形变后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而对是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