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706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docx

九年级语文教案正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1、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尽最大努力培养尖子生,抓好潜能生,尽量减少差生数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成绩,以保证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人。

学生来源于多个乡镇。

学生基本素质较好,学习目的较明确。

但书写与背诵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学生成绩有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之间成绩悬殊较大。

有1/3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l/3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有l/3的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甚至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强调才勉强完成作业。

班级学生良莠不齐,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其中有精读课文12篇,分为6个单元编排:

第一单元.生活况味,第二单元,感情艺术;第三单元,人生境界;第四单元,机缘巧合;第五单元,时政聚集;第六单元,话里有话。

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4、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目标:

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到的语文素养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五、教改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阶段性检测,严格按照中考标准出题阅卷,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深挖学生内在潜力。

5、作文采用全批、抽批、面批,学生互批等方法,快捷、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指导、评价、交流,激发写作动力,同时结合每周一篇随笔指导、交流,用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启发、激励学生写作,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6、现代文阅读教学,注重阅读规律的总结,找出阅读方法,在阅读训练中加以应用,提高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7、古文教学,背诵要牢固、准确,加大检查力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把课内的词语含义、句式、情感等迁移到课外阅读。

8、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

让学生既能紧张有效地学习,又能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爱和帮助,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圆满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1.教学时间安排:

全期按18周计算,每周6节,共计108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

14教时

第二单元:

14教时

第三单元:

16教时

第四单元:

14教时

第五单元:

14教时

第六单元:

16教时

复习:

10教时

考试:

4教时

机动:

6教时

总计:

108教时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新教材教育理念,自觉运用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加大教材、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的力度。

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

灰山港镇中学:

李舜娥

一.项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2、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让学生疏理小说情节,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谈感想,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想象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人性中善的力量;

2、认识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全方位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认识虚荣的危害;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通过品读疏理小说情节,在情节中透视人物心理、性格的发展过程,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

2、第二课时鉴赏精巧的结构,谈感想,让学生认识虚荣的危害。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

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

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

引出莫泊桑的《项链》。

(或者:

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项链》,由此引出课文)

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项链。

2.以项链为线索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明确:

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三、分析悲剧的根本原因

1、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马蒂尔德的悲剧?

(虚荣)

2、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环境:

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梦想:

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

心境: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3、你是否认同马蒂尔德的做法?

为什么?

教师:

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

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

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向发展。

马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过于强烈,所以才会有不幸的结局。

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一步步趋向高潮。

4、文章以悲剧收尾,除了马蒂尔德的个人因素之外,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

明确:

还有社会因素。

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特定的阶级总会有特殊的反映,马蒂尔德得到请柬之后的对话,多多少少透出一点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

四、分析心理描写

1、“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正如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思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一样,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玩物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2、“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

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因为她想过上高雅奢华生活的愿望无法实现。

那么她如何对待这种痛苦呢?

只有用梦想去减轻。

教师出示小黑板:

(见下表)

 

现实

梦想

①她是美丽动人的姑娘,却没法让人了解她,认识她。

①“……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谈。

②住宅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

②“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③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一般的肉汤。

③“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碗里的佳肴”

设疑:

这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呢?

3、当路瓦栽先生得意洋洋的带回一张"费了很大气力才弄到手"的舞会请柬后,玛蒂尔德有哪些神态变化呢?

 

 A.高高兴兴--懊恼--恼怒--流泪 

    晴  转 多云 到 阴天有小雨 

  B.费了很大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两腮,平静 

  小雨渐止 转阴    到多云 

  C.郁闷、不安、忧愁 

     连日阴雨 

  D.惊喜,高兴,出神好半天,狂热的亲 

   多云转少云到晴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设疑:

没借到项链怕"露穷酸相",接到项链就"狂热",这一心理转变说明了什么?

 

明确:

这是她爱慕虚荣主动具体的表现。

 

4、晚会上玛蒂尔德大获成功,“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四个忘情的"陶醉"将她如痴如醉、恍若仙境般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达到了她人生的巅峰。

设疑:

(1)她的丈夫呢?

(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就他一个人吗?

(还有三个男宾)他们的妻子呢?

(也正舞得快活)

(2)请大家设想一下,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之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由此深化了主题。

5、为了一夜的风流、片刻的荣耀,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精神代价。

设疑:

她就此彻底告别了爱慕虚荣的思想的吗?

明确:

没有,她没事的时候在窗前独自回想当年那个令人倾倒的舞会。

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说出假项链的真相为结局,真是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有三处暗示。

故事在此戛然而止,在高潮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一片很大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五、把握小说主题

 

 

第二课时

 

一、艺术鉴赏

鲁迅先生赞美《项链》说:

“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一)结尾

1.小说结尾处才由佛莱思节夫人一语道破真相——项链是假的,真是出人意料。

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情理呢?

(让学生找出作者巧妙埋下的伏笔)

明确:

①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

“当然可以。

”②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③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

“……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2.项链是假的,这样构思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何好处呢?

明确:

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而付出十年艰辛,这是对她虚荣心的强烈讽刺。

债务还清后,才知道项链竟然是假的,这对她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同时,佛莱思节夫人也用假项链,可见,当时有虚荣心的不止玛蒂尔德一个。

(二)开头

1.再看小说开头: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其中“也”字非常突兀,怎样理解呢?

明确:

小说暗中将玛蒂尔德与佛莱思节夫人作了对比。

2.有何根据呢?

明确:

十年后她们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3.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明确:

两人本来都是“美丽动人”的,十年之后,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而玛蒂尔德却风韵不再。

“蜘蛛也惜春归去”啊,玛蒂尔德青春之花如此凋谢让人惋惜。

这都是虚荣心惹的祸,表现了虚荣心对人心灵的戕害,对人生命的糟践。

(三)全文

此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

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

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

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

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二、教师小结

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

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

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

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技校生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四、课后写作:

《项链》续写

 

五、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现实和梦想尖锐矛盾(痛苦)→突然来张请柬(高兴)→没有服 

 

饰(苦恼)→借项链、陶醉舞会(狂热)→丢项链(惊慌)→赔

  

项链(愁苦不堪)→十年还清债(欣慰)→知假项链(感慨万千)

 

2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3、了解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4、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对于“路”,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3、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教学方法:

读、说、悟、品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国度是诗的国度,从古体诗到绝句、律诗,从四言到五言、七言,种类繁多,精美绝伦。

今天,我们跳出中国诗歌的圈子,学习两首外国诗人的著名诗歌。

二、检查预习、朗读评价:

1、请一位同学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请几位同学评价朗读。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请同学评价朗读。

评价的用意在于了解大多数学生预习的状况,通过朗读和评价,完成对于生字的掌握和诗歌情感的大体把握。

三、组织学生交流资料,重点介绍普希金和他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

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

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1816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

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供职。

1819年成为革命外围组织“绿灯社”成员。

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

这些诗在进步青年中广为传诵,因此他被沙皇当局流放南俄。

流放期间,创作《短剑》、《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诗篇。

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表现2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长诗《茨冈》、探索人民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诗体小说《努林伯爵》。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兔普希金,将他召回莫斯科。

诗人对新沙皇一度抱有幻想,希望他成为彼得大帝式的开明国君,同时又无法忘怀旧日友好十二月党人,写成《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阿里昂》。

1830年在彼尔金诺村创作四部小悲剧和《别尔金小说集》,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

最终完成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1831年2月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结婚,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任职。

创作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反映布加乔大起义的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

1837年2月在决斗中被法国流亡者丹特士杀害。

本诗恰恰写于流放期间。

四、初步感知——讨论完成:

你更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答案提示:

两首诗歌都富于哲理,且是对人生之路的思索。

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它的情绪显得积极昂扬,有面对读者娓娓而谈的亲切感,诗意直白易懂;而《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的选择,并流露出选择时的矛盾与无奈,这首诗则显得含蓄、深沉、忧郁迷离。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初步考察学生是否能读懂大意。

他们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选择回答的内容。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导完成理解和欣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自由朗读,读出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

二、了解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期间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面对逆境,我们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争吗?

提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2)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利于把握人生。

(3)这应该是作者那时那地的处境,使他只能等待,事实上,他只要满怀希望地等待就是一种抗争。

我们今天碰到困难,应该迎难而上,满怀信心地去征服困难。

三、了解本首诗歌的特点:

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和内容,齐声朗读一遍,感觉一下:

它和一般的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比如《天上的街市》)

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何在?

答案提示:

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热情坦率,似乎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每个人的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四、列举同样风格的诗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有一首在语言上直白易懂,没有什么鲜明形象可言的诗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很多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样道理,也是诗中那种伟大无私的情怀和战斗追求的精神在感染读者,荡涤了狭隘自私的人生价值观,它以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打动读者。

 

3留学巴黎

冼星海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

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

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

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

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

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

(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

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

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

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

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

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和冼星海一起回忆了他在巴黎求学时的艰苦历程。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于他所受的磨难,但是一旦回忆到他引以自豪的艺术创作的时候,作者就不再惜墨如金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关于冼星海创作《风》的情节。

二、关于《风》的创作过程

1.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创作《风》的描写,和前文的平白直叙有什么区别?

明确:

详细的描写,感人的抒情。

这些相当有特点的(没有棉被,点灯写作,风吹过门窗,煤油灯被吹灭,打着战)精炼的、然而又是成系列的细节,把场景刻划得相当逼真。

难得的是,不但有描写,而且有抒情(心在猛烈撼动;人生的苦、竦、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

这样大笔浓墨,把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的场面是不多的,自然而然构成了文章的高潮。

2.你们觉得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描写逼真,再现了音乐家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他不畏艰难继续创作的精神所打动。

同时,通过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

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使得对《风》的描写成为全文的高潮部分。

三、讨论“愤怒出诗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很早就有“愤怒出诗人”这样的说法。

讲的是诗人在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