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601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

专题17多个知识点交叉试题三年高考地理试题

【2017年高考题】

(2017•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图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6.C7.A8.B

7.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8.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

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

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

故正确选项为B。

考点:

影响蒸发的因素农作物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点睛】由于气温高,理论上可蒸发量很大,但实际上,受到下界面影响,如岩性硬,地表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实际蒸发量可能远远小于理论上的可蒸发量。

从该流域看,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与该流域降水量相差不大。

(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

读图回答1—2题。

1.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

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A.aB.bC.cD.d

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扩展B.河流的改道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

【答案】1.C2.A

【解析】

考点:

自然景观的形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天津的旅游景观和村落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景观的形成和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需要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进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1题,在理解“三盘暮雨”景观形成的基础之上获取有效信息,明确飞瀑景观主要是流水流经落差较大的区域而成,受区域降水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下盘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大;第2题,要结合图示信息获取称“沽”的村落的分布特点,进而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分析称“沽”的村落消失的原因。

(2017•北京卷)图6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

读图,回答第9~11题。

图6

9.该段国道能够

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

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

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图示区域内,

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B.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

C.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D.南部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

11.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

该做法可以

①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②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

③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④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9.A10.D11.D

10.图示区域位于河北、河南和湖北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风能资源不丰富;南部的湖北省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北部河北、河南省以旱地农业为主,小麦播种面积大;国道以西地形起伏较大,公路建设难度大,路网密度小;南部湖北省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

11.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有利于减少对地下水的利用,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有利于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农作物抗旱能力与农作物本身的习性有关,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不会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也不会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考点:

交通线和农业。

【点睛】该题要求根据图中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图中区域跨越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南方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以旱地农业为主。

【2016年高考题】

(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

1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

15.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

【答案】13.B   14.D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13.从材料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

其他气候特点,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

故选B。

考点:

中国区域地理。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组的关键是理解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这民谣所反映的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较典型,因而参考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

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

【答案】1.C2.A3.B4.C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4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径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4.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考点:

海岸线变化、降水和气温的成因。

【名师点睛】该题组是以天津市古海岸线、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为材料,通过古海岸线分布特点判断天津市地势变化趋势,根据贝壳堤的形成条件来推断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特点。

第2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贝壳堤的形成过程。

第3-4题难度小,结合等高线和降水分布,可以推出地形雨是导致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甲地是天津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

(2016•上海卷)(十五)澳大利亚是独占一块大陆的南半球国家。

29.前往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能感受到某一文化圈的浓浓乡情。

这一文化圈是

A.拉丁美洲文化圈B.太平洋文化圈C.东欧文化圈D.西欧文化圈

30.某些国家虽然远隔重洋,但仍同属于一个文化圈。

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圈划分考虑的核心依据是

A.文化源地B.生活习俗C.语言文字D.思想观念

【答案】29、D30、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考查文化圈。

【名师点晴】最早来澳大利亚的移民是英国人,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其国民主要是英国人的后裔,有着西欧的文化特点。

文化圈向外迁移的不仅是整体文化的个别部分,也可能是整个文化模式。

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

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如东亚文化圈、北美文化圈等。

文化圈是独立持久的,也可以向外迁移;澳大利亚就是西欧文化向外扩散形成的共同文化圈。

(2016•北京卷)图4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6题。

5.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B.②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A.地理按1:

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答案】5.D6.C

【解析】

试题分析:

B错;该河流为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季风区中,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C对;从图上的信息难以判断海域的位置,D错。

答案选C。

考点:

河流特征判读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山地、海洋、冰川、陡崖、湖泊、瀑布等信息,结合河流水文特征的判断与分析,进行综合分析。

(2016•新课标Ⅲ卷)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7.B8.C9.D

【解析】

试题分析:

9.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

故选D。

考点:

河流、水循环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

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

理解上述关系,第7、8小题可迎刃而解。

第9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

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

降水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

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6•新课标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7.D8.C

【解析】

试题分析:

7.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由此判断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积雪覆盖”会低于强风的侵袭,起到“保温”作用。

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B错;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错;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

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全球热点气候变暖位背景材料,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自然带的影响。

第一题,用排除法即可,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降水量、植被的覆盖率都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ABD排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的陡缓,积雪存留的条件相关,与海拔关系不大。

第二题由材料中“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加剧,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强劲,积雪不易存留和堆积,故此“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该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关键信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3题根据上题判断的关键信息,积雪厚度和季节是影响冻害的因素,即可直接判读答案。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积雪厚度变薄,保温能力减弱,通过材料可以推出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降雪期推后。

该题组难度较大,可以把一组题全部阅读晚一遍之后,在重新做题,第三题的选项会给以前面两道题一定的提示。

(2016•新课标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6分)

【答案】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地形对气候影响,动物数量多少的成因,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名师点睛】该题以勘察加半岛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为载体,考查从地形对气候的区域差异影响,到探究该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最后到推测熊的拍摄地选择的理由。

从宏观到微观,对该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同时对学生的基本规律认知,地理要素信息的提取及要素间逻辑关系的思考和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该题难度较大,是整套试题难度最大的题。

(2)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3)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拍摄所需要的气象条件,遮挡条件及拍照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2015年高考题】

(2015•新课标II卷)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1.D2.D3.A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面积缩小,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少,大气湿度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增加建筑物,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答案A、B、C错误,故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考查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地域类型。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为背景,分析判断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变化。

第一小题抓住“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湿地减少,地面建筑物增加,选对不难;第二小题注意区别“花基、菜基”和“桑基、蔗基”的差异,“花基、菜基”主要面向城市市场,经济效益高,需要的劳动力多;第三小题分析时注意结合材料,“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指出了转变的主要原因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

(2015•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屿。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0.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图中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

A.台风雨  B.地形雨C.对流雨  D.锋面雨

11.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②雾霾严重③珊瑚退化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12.中国一架满载饮水用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间12:

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m,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55°≈1.43, tan65°≈2.14)(  )

A.0.6m  B.1.2m   C.1.8m   D.2.4m

【答案】10.C11.D12.B

【解析】

试题分析:

12.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飞机于北京时间12:

00出发,4小时后120°E的地方时为16:

00,此时马累(约75°E)的地方时约为13:

00。

12月4日,太阳约直射20°S,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此日马累(约4°N)的正午(12:

00)太阳高度角约为66°,则该日该地13:

00时的太阳高度角约为55°(该地位于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变化较小,约18点日落,从正午12点到18点日落,该地太阳高度角从约66°减小到0°,大约每小时太阳高度角减少11°)。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其正切值等于物体长度和其影长的比值,即tan55°=1.8m/影长,可求出影长约为1.2米。

【考点定位】该组题目主要考查降水类型判断、区域环境问题类型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区域地理事件为背景,以区域水资源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区域地图的方式展示地理信息,重点考查降水类型、区域环境问题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主干知识,将自然特征、人类活动等放到具体区域加以考查,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

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区域地理位置)、知识迁移能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环境问题等)和地理计算能力(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的考查。

(2015•新课标I卷)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位置B.经济

C.地形D.人口

5.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6.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

A.66.5°NB.60°N

C.53°ND.40°N

【答案】4、A5、D6、C

【解析】

试题分析:

6、该机场位于50°N附近,假设该飞机沿经线飞行,在1小时内飞过650千米,约6个纬度。

因此该飞机所在纬度最高约为56°N,最低约为44°N。

故C正确。

【考点定位】航空运输、距离计算。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取材现实生活,以甘德国际机场位置图为载体,以航空运输发展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行业的变化对某地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影响,及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的主干知识。

试题强调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注意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补充燃料”的理解,即加油。

学*

(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

2.“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

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

A.珠江三角洲B.柴达木盆地C.藏南谷地D.渭河平原

3.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

A.15°B.105°C.195°D.285°

【答案】1.A2.D3.C

【解析】

试题分析:

3.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寒露日为每年10月8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为360°,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考点定位】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我国的农业分布、地球公转特点等。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天气系统、农业活动、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放到同一题组,凸显了近年来高考地理注重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所提供信息(“露气寒冷,将凝结”、“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寒露)成因、地理现象(农业活动)分布等做出准确推断,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5•浙江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