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371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资料.docx

《马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复习资料.docx

马哲复习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答: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答:

1.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饭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

物质和运动公式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发展的实质。

答: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含义、属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答: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答: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标。

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3.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1.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12.真理的检验标准。

答:

实践。

13.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

1.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生活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4.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学说。

(非重点)

答: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同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作用。

答: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7.剩余价值规律(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

答:

1.资本家提高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m`=m/v,m`为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18.什么是资本,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有何意义?

答:

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3.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9.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前提条件。

答:

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0.垄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答: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的全球化。

23.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答: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24.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答: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6.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答: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