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76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docx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4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著名学者的学说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久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2题: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

A.记忆表象

B.思维表象

C.动作表象

D.定向映象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第3题:

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第4题: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

A.弦琴学校

B.鸿都门学

C.国子监

D.航海学校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二文艺专科学校,而西欧最早的则要算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第5题: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它分为(  )

A.近景的动机和远景的动机

B.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第6题:

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注重生活教育的“六三三”制就是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的(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第7题: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第8题: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

A.认识能力

B.交往能力

C.合作精神

D.实践能力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素质教育的概念”,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本题选D。

第9题: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  )。

A.熟悉教材

B.创设问题情境

C.了解学生

D.激发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这样才能实施启发式教学。

第10题:

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

A.教师促成纪律

B.群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学生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促成的纪律是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属于集体促成的纪律。

第11题:

“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第12题: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13题:

赵明能够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第14题:

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是(  )。

A.宋代以后

B.春秋战国

C.明清时期

D.隋唐时期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由古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可知是宋代以后。

第15题: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第16题:

(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表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课程表是学校成员活动的时间表,因此它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17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

A.日记描述法

B.描述记录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第18题:

学生在学习一套体操时,当他们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时,他们进入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这一阶段,各个动作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第19题:

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A.1862

B.1902

C.1903

D.1912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级授课制”,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第20题:

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基本特点的是(  )

A.普遍性

B.强制性

C.免费性

D.选拔性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拔性。

义务教育不是选拔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国民基础教育。

第21题: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出自于(  )。

A.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B.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

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

这一次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第22题: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参考答案:

错误。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反映属于时间知觉。

详细解答:

第23题:

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参考答案:

错误。

因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可引起行为变化。

详细解答:

第24题: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____

 

参考答案: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详细解答:

第25题: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_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领导权、受教育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虽然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其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详细解答:

简答题

第26题:

简述经验课程的的优点。

 

参考答案:

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详细解答:

第27题: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①人的发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完成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任务,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详细解答:

第28题:

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详细解答:

第29题:

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详细解答:

材料分析题

第30题:

一天中午,初二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

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

大概2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

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

“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吃了!

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

”两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

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

“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占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

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

”他们互相看了看,说:

"自己处理。

”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

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

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方法。

 

参考答案:

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的效果比较好,其原因在于:

(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

(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

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

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面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详细解答:

第31题:

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

“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

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

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

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

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学生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

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

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体验敏感,多疑。

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

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文章再被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作文,表现为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

“××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

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详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