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21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

第三单元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

一、新知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

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掌握基本字词。

3.分析课文内容梳理结构。

(二)知识清单

1.字音辨识

显宦()叱咤风云()莅校()迥乎()精悍()箜篌()

弥漫()沾襟()涕泗()酣畅()

答案:

huànchìzhàlìjiǒnghànkōnghóumíjīnsìhān

2.词义识记

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博闻强记:

涕泗交流:

短小精悍:

答案:

叱咤风云:

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迥乎不同:

形容差别极大,显然不一样。

博闻强记: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涕泗交流:

眼泪鼻子一起流下。

形容非常悲痛。

涕:

眼泪;泗:

鼻涕。

短小精悍:

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指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3.文学常识

梁实秋(1903-1987),现代_________家、文学评论家、_________家。

浙江杭州人。

散文代表作_________,还独立译有_________,晚年完成百万字著作《英国文学史》。

课文选自他的《槐园梦忆》。

解析:

梁实秋是现代文学大家,对他的身份和主要作品要熟练掌握。

答案:

散文翻译《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

二、教材探究

(一)知人论事

1.作者简介

(学生明确记忆作家时应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

梁治华

成就: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

《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

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人物介绍:

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

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背景介绍:

1922年3月10日、17日、24日,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对那次演讲所做的一篇评论性文章。

(二)释疑解惑

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看本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然后给文章划分层次。

解析:

划分文章结构是为了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这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文章的主体在中间部分,首尾分别起总起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3部分:

第1部分(第1、2段),简述演讲的背景,为演讲铺垫。

第2部分(第3-9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及演讲情况第3部分(第10段)。

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2.本文章,围绕演讲,写了关于演讲的哪些方面?

(通读全文,抓住关键信息去概括和提炼,如演讲的演讲稿、时间、地点、开场白等)

时、地、人:

时间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地点是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人物中重点刻画了演讲人梁启超: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何以见得?

(点拨:

让学生先找出有观点的段落,然后去找中间关于对演讲评价的句子。

3.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点拨:

①“我很幸运地有计划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④“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⑤“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4.本文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解析: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

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

参考答案:

通过写一次演讲来表达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5.说说你对本文写法上的认识。

答案:

一是围绕“动人”二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

比如7-9段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讲完以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为动人了。

这是实写,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

在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屏息以待”跟着他欢喜“泪下沾襟”;甚至听到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显然属于虚写,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

虚实结合,把学人本色状写得如此深透,体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

二是充分运用对比,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如篇首说明青年学子对先生景仰的缘由,用“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于鲜明的对照中衬托出他作为学者的博大精深;同时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来比照,强化梁先生演讲的不同凡响。

此外,作者还以直接听讲演和读梁任公的讲稿两者趣味上的差别,突出梁任公这次演讲的声情并茂。

(三)延伸拓展

鉴赏人物形象

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

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演讲稿:

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地,书法秀丽,十分美观。

——反映了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修养很高;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了梁启超演讲的趣味性。

时、地、人:

时间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地点是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人物中重点刻画了演讲人梁启超特点: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这里运用外貌描写,突出了梁启超作为学者独特的风采:

稳健潇洒。

【开场白】语言: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动作:

走,打,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这个性的开场白显示了梁启超谦逊而又自负的一面。

小结: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景仰(yǎnɡ)激亢(kànɡ)潇洒(xiāo)叱咤风云(chà)

B.戊戌(xū)谦逊(xùn)启迪(dí)迥乎不同(jiǒnɡ)

C.弥漫(màn)屏息(bǐnɡ)淋漓(lí)博闻强记(zhì)

D.苍茫(mánɡ)箜篌(kōnɡhóu)步履(lǚ)涕泗交流(tìsì)

解析:

A项中"咤"应读"zhà"。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

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B.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损公肥私等堪称时下腐败的流行特征,此类现象在文艺界虽不能说是一应俱全,但文艺界已遭受其"病症"的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C.梁任公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D.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解析:

B项,不容置喙:

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此处应为“不容置疑”。

答案:

B

3.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句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____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__________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__________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解析:

“倒不是”表让步,“也不是”表并列,“实在是”表肯定。

做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句间的关系。

答案:

倒不是也不是实在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B.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出现的。

C.由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日渐强大。

D.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将被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和寻求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解析:

B项中“人”与“一切生物”是从属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项缺主语;D项“走出”后缺少宾语“的困境”。

答案:

A

四、反思小结

五、课后作业

1.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倾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4分)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

游欧归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思想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

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

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

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了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答案:

以西方反省现代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的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2.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结构,再写一个句子。

(6分)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的作用。

答案:

那时候的进步青年,对鲁迅先生充满无限的敬爱之情,倒不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也不是因为他是摇旗呐喊的先驱者,实在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作品对于追求民主、自由的青年确有激励指导意义。

3.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给文章第二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狂笑顿足太息B.狂笑掩面顿足太息

C.掩面顿足狂笑太息D.顿足狂笑太息掩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人物特点以及上下文可以确定答案。

答案:

C

6.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解析:

D项是含蓄的抒情。

A、B、C三项都是直接抒情。

答案:

D

 

课时活页训练

一、经典诵读

回忆梁实秋先生

季季羡林

我认识梁实秋先生,同他来往,前后也不过两三年,时间是很短的。

但是,他留给我的回忆却是很长很长的。

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40年了。

我仍然时常想到他。

1946年夏天,我在离开了祖国11年之后,受尽了千辛万苦,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到了南京。

当时刚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的“劫收”大员正在全国满天飞,搜刮金银财宝,兴高采烈。

我这一介书生,“无条无理”,手里没有几个钱,北京大学还没有开学,拿不到工资,住不起旅馆,只好借住在我小学同学李长之在国立编译馆的办公室内。

他们白天办公,我就出去游荡,晚上回来,睡在办公桌上。

早晨一起床,赶快离开。

国立编译馆地处台城下面,我多半在台城上云游。

什么鸡鸣寺、胭脂井,我几乎天天都到。

再走远一点,出城就到了玄武湖。

山光水色,风物怡人。

但是我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观赏风景。

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

  我这样天天游荡,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安定下来,有一间房子,有一张书桌。

别的奢望,一点没有。

我在台城上面看到郁郁葱葱的古柳,心头不由地涌出了古人的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讲的仅仅是六朝。

从六朝到现在,又不知道有多少朝多少代过去了。

古柳依然是葱茏繁茂,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了它们的情绪。

今天我站在古柳面前,一点也没有觉得它们“无情”,我觉得它们有情得很。

我天天在六月的炎阳下奔波游荡,只有在台城古柳的浓荫下才能获得片刻的清凉,让我能够坐下来稍憩一会儿。

我难道不该感激这些古柳而还说三道四吗?

  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长之告诉我,梁实秋先生全家从重庆复员回到南京了。

梁先生也在国立编译馆工作。

我听了喜出望外。

我不认识梁先生,论资排辈,他大我十几岁,应该算是我的老师。

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

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南京能够见到他。

见面之后,立刻对他的人品和谈吐十分倾倒。

没有经过什么繁文褥节,我们成了朋友。

我记得,他曾在一家大饭店里宴请过我。

梁夫人和三个孩子:

文茜、文蔷、文骐,都见到了。

那天饭菜十分精美,交谈更是异常愉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

我自谓尚非馋嘴之辈,可为什么独独对酒宴记得这样清楚呢?

难道自己也属于饕餮大王之列吗?

这真叫做没有法子。

  解放前夕,实秋先生离开了北平,到了台湾,文茜和文骐留下没有走。

在那极左的时代,有人把这一件事看得大得不得了。

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一个人相信马克思主义,这当然很好,这说明他进步。

一个人不相信,或者暂时不相信,他也完全有自由,这也绝非反革命。

我自己过去不是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吗?

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连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遑论他人。

我们今天知人论事,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说梁实秋同鲁迅有过一些争论,这是事实。

是非曲直,暂作别论。

我们今天反对对任何人搞“凡是”,对鲁迅也不例外。

鲁迅是一个伟大人物,这谁也否认不掉。

但不能说凡是鲁迅说的都是正确的。

今天,事实已经证明,鲁迅也有一些话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偏见的。

难道因为他对梁实秋有过批评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

  实秋先生活到耄耋之年。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我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说一说。

他到了老年,同胡适先生一样,并没有留恋异国,而是回到台湾定居。

这充分说明,他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

至于他的为人毫无架子,像对我和李长之这样年轻一代的人,竟也平等对待,态度真诚和蔼,更令人难忘。

这种作风,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总算是难能可贵。

对我们今天已经成为前辈的人,不是很有教育意义吗?

  去年,他的女儿文茜和文蔷奉父命专门来看我。

我非常感动,知道他还没有忘掉我。

这勾引起我回忆往事。

回忆虽然如云如烟,但是感情却是非常真实的。

我原期望还能在大陆见他一面,不意他竟尔仙逝。

我非常悲痛,想写点什么,终未果。

去年,他的夫人从台湾来北京举行追思会。

我正在南京开会,没能亲临参加,只能眼望台城,临风凭吊。

我对他的回忆将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直至我不能回忆为止。

我的这一篇短文,他当然无法看到了。

但是,我仿佛觉得,而且痴情希望,他能看到。

四十年音问未通,这是仅有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音问了。

悲夫!

    1988年3月26日

二、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粗犷(kuáng)镌刻(juān)量体裁衣(liàng)卷帙浩繁(zhì)

B.宝藏(zàng)应届(yìng)恪守不渝(kè)擢发难数(zhuó)

C.埋怨(mán)载体(zài)暴殄天物(tiǎn)戛然而止(jiá)

D.熨帖(yùn)熟稔(rěn)相形见绌(chù)徇私枉法(xùn)

解析:

A项“犷”应读“guǎng”;B项“应”应读“yīng”;D项“熨”应读“yù”。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后,这一地区箭拔弩张的局势才得以缓和,冲突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

B.没有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就贸然作判断下结论,那么,这种判断和结论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C.在竞选过程中,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拢络人心从而赢得选票的做法,是非常可耻的。

D.事故发生后,他迅速赶赴现场坐阵指挥,直到被困井下的矿工全都脱离危险才离开。

解析:

A项,“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C项,“拢络”应为“笼络”;D项,“坐阵”应为“坐镇”。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B.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曾来哈尔滨演出,获得了成功;无独有偶,今年夏天,小提琴女演奏家俞丽拿也来哈尔滨演出,同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C.罗木森由于工作疲劳,营养不良,一病不起,多亏陈云光及时将他送到医院去治疗,不然罗木森不会痊愈得这样快。

D.辩论最忌讳的是对方一驳,我方一时语塞,成了“茶壶里煮饺子——道不出”。

有人认为,辩论前的临阵磨枪——用理不如用例。

有例不愁缺理,例理兼备,怎么会“失语”?

解析:

A项,“无庸置喙”指不容插嘴,应为“毋庸置疑”;B项,“无独有偶”一般用作贬义,至少不能用作褒义;C项,“一病不起”指得病后再也没有从床上起来,指病死。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B.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

C.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说,截至2010年4月末,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8万余家,银行业总资产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

D.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解析:

A项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好多种”是量词结构作定语,应放在领属性定语之后,放在“东西”的前面;B项不合逻辑,句意是科学的发展使得反科学的人无法正面反科学,只得借科学来生存,所以他们只能戴“科学”的面具,而不需要戴“伪科学”的面具。

D项主宾搭配不当,“乒乓球馆”不能是“团体”。

答案:

C阅读理解

三、成语英雄

1.防微杜渐(fángwēidùjiàn):

防:

提防,防止;微:

事物的苗头;杜:

杜绝,堵塞;渐:

事物的起始、发展。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近义词:

“防患未然”指在事前采取措施预防灾祸的发生;只用在有严重恶果的事情上。

2.匪夷所思(fěiyísuǒsī):

匪:

即“非”;不是;夷:

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

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

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中性成语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事情离奇复杂。

它与“想入非非”有别:

“想入非非”形容某种想法、现象超出思维常规;可作宾语;“想入非非”指考虑问题脱离现实;一般不作宾语而作谓语。

近义词:

想入非非、异想天开、胡思乱想

3.犯而不校(fànérbùjiào):

 犯:

冒犯;校:

计较。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同义词:

唾面自干

4.焚膏继晷(féngāojìguǐ):

点起灯烛;接替日光照明.(焚:

烧;点燃;膏:

油脂;指灯油;继:

接续;晷:

日影;日光.)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

四、片段写作

请写一个片断,介绍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活动。

要求:

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

不低于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