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180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5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七个体稳态与调节教案江苏专用

专题七 个体稳态与调节

[最新考纲]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

3.人脑的高级功能(A)。

4.动物激素的调节(B)。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

6.稳态的生理意义(B)。

7.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8.体温调节、水盐调节(A)。

9.血糖调节(B)。

10.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11.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1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B)。

13.其他植物激素(A)。

14.植物激素的应用(B)。

知识主线 核心串联

微专题1 植物激素调节

1.巧判植物“长不长、弯不弯”

2.生长素的三类运输方式

(1)极性运输

(2)非极性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

在某些刺激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

注:

引发生长素不均匀分布的5种常考因素

①单侧光照——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更多地运往“背光侧”。

②地心引力——生长素更多地运往“近地侧”。

③人为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于哪一边,该边获得生长素更多。

④人为插入云母片,插片处生长素运输被阻断。

⑤离心力——生长素受离心力影响,更多的运往远离轴心处。

3.其他四种常考植物激素的产生与作用

4.植物激素调节的三个层面与两类作用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三层面”

(2)两类作用

①协同作用

②拮抗作用

1.(2018·江苏卷,7)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四组实验中,300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100与300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是用不加IAA的清水浸泡的,其枝条中仍含有一定量的内源IAA,A错误;由图可知,在四组实验中,300mg/LIAA处理的枝条平均生根数最多且平均根长较长,故该浓度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平均生根数与平均根长的乘积可以反映出根生物量的大小,100mg/L与300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差异较大,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图中另外三个浓度的IAA均促进了根的生长,故本实验不能体现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答案 B

2.(2016·江苏卷,28)海带中含有植物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等激素,为研究激素对海带生长的影响,某研究组开展了系列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开展海带的组织培养,取海带的叶状体基部切块作为________,转到含激素________的培养基上,经_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再生成苗。

(2)如图为海带中的IAA和ABA与海带生长变化的关系。

海带增长率与IAA含量呈________(填“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海带在后期生长缓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则其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________(填“是”、“不是”)极性运输。

某研究组参照11月和5月海带样品的数据,配置了两份IAA+ABA的混合液,研究了在增加紫外线光照射条件下,混合液对单细胞绿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分析可知IAA和ABA对绿藻的生理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称为外植体。

组织培养过程中需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培养基中应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2)图中生长素含量减少,海带生长减慢,海带增长率与IAA含量呈正相关。

ABA含量的增加,抑制了后期海带的生长。

(3)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说明其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不是极性运输。

参照11月和5月海带样品的数据,并结合本小题藻细胞数量变化图分析可知,正常培养条件下,与缓冲液相比,11月份高生长素和低ABA,细胞数量多,5月份生长素浓度和脱落酸浓度相当,细胞数量少,说明生长素促进单细胞藻类生长;与正常条件下培养相比,增加紫外光后,11月份脱落酸含量低,细胞数量下降多,5月份脱落酸含量高,细胞数量下降少,说明脱落酸有抗紫外线的能力。

答案 

(1)外植体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脱分化

(2)正相关 IAA降低,ABA增高 (3)不是 IAA促进生长,ABA有提高抗紫外光的能力

预测1 围绕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性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酸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地心引力无关

D.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 在植物的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酸,B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地心引力无关,C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激素属于动物激素,D错误。

答案 D

2.(2018·扬州市期末检测)辣椒营养丰富,若正常传粉形成幼果后,用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

A.种子明显增多B.形成无子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D.果实较大

解析 种子是由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成的,所以植物正常授粉形成幼果后,种子数量不会增多,A错误;由于植物正常授粉,所以所结果实中有种子,B错误;由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促进部分果实脱落,C正确;由于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所以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会抑制果实的生长发育,D错误。

答案 C

预测2 结合其他植物激素及应用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细胞的分裂

B.生长素诱导无子番茄形成的原因是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C.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在细胞分裂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D.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解析 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是促进细胞伸长,A错误;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形成无子番茄,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B错误;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C正确;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答案 C

4.(2018·南通、徐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六市二模)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

B.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对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具有调节作用

解析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属于植物生长抑制剂,A正确;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如生长素与脱落酸都可以作用于植物的叶片与果实,但生长素可促进叶片和果实的生长发育,脱落酸则促进叶片与果实的脱落,B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不同,C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答案 ABD

预测3 围绕植物激素调节及相关实验探究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某兴趣小组研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

A.a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b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D.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b<c<a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长量小,说明a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在a、b、c三种浓度生长素中,c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b浓度和c浓度都小于a浓度,但是b浓度和c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错误。

答案 A

6.(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处理美女樱种子,测量种子萌发及其形成的幼苗,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处理浓度/(mg·L-1)

发芽率/%

幼苗茎长/cm

幼苗鲜重/(g·株-1)

0

33.3

1.52

0.46

50

38.0

1.57

0.46

100

41.3

1.65

0.49

150

54.0

1.73

0.53

200

42.7

1.58

0.52

250

38.7

1.47

0.51

A.各组应在用乙烯利处理后的同一天随机选取一株幼苗测量其茎长与鲜重

B.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美女樱种子萌发的作用体现了两重性

C.乙烯利促进幼苗茎生长的适宜浓度范围为100~200mg/L

D.浓度低于250mg/L的乙烯利对美女樱幼苗鲜重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 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各组应在用乙烯利处理后的同一天,分别取相同的若干株幼苗测量其茎长与鲜重,并计算平均值,A错误;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处理美女樱种子,都表现为促进种子萌发,没有体现两重性,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乙烯利促进幼苗茎生长的适宜浓度范围为100~200mg/L,C正确;表格数据显示,乙烯利浓度为50mg/L时,对美女樱幼苗鲜重没有促进作用,D错误。

答案 C

7.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探究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表,请回答:

NAA浓度(g·L-1)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水培

时间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注:

(“+”表示生根,“-”表示不生根)

(1)用NAA处理红薯插条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法和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最可能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还必须增设一组,其NAA浓度应为________g·L-1。

(4)该兴趣小组还对红薯插条生根数进行统计,实验结果绘制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________g·L-1;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NAA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1)用NAA处理红薯插条的常用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

(2)据表分析,NAA浓度范围为10-9g·L-1~10-7g·L-1时红薯插条生出根所需时间最短,则10-9g·L-1~10-7g·L-1最可能为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

(3)该实验还必须增设一组,其NAA浓度应为0g·L-1(空白对照),与该组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某浓度的NAA是具有促进作用还是具有抑制作用。

(4)①图中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8g·L-1;②当NAA浓度为10-4g·L-1时对红薯插条生根起抑制作用,当NAA浓度范围为10-12g·L-1~10-5g·L-1时对红薯插条生根起促进作用,因此体现了NAA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 

(1)浸泡 沾蘸

(2)10-9(g·L-1)~10-7(g·L-1) 在该浓度范围内,红薯插条生出根所需时间最短

(3)0

(4)①10-8 ②当NAA浓度为10-4(g·L-1)时对红薯插条生根起抑制作用,当NAA浓度范围为10-12(g·L-1)~10-5(g·L-1)时对红薯插条生根起促进作用

1.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分析

(1)实验变量的确定: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实验的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无关变量是实验试剂的剂量、插条的种类、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2)实验对照的分析:

该实验预实验时存在空白对照(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和进一步实验时各梯度组相互对照。

2.植物激素调节实验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置

(1)要证明两种激素“各自”的作用,就应该将“分别加有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无激素”的空白对照组比较。

(2)要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就应该将“同时加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分别加单一激素”的实验组进行对照(此时仍需设置“蒸馏水”处理的空白对照组)。

   

微专题2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命活动调节三种模式的判断(如图所示)

2.神经调节中兴奋传导与传递

3.把握兴奋产生的机制与特点

4.理清激素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注:

(1)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激素受体之所以只存在于靶细胞中,是由于该受体基因仅在靶细胞中“选择性表达”

5.激素作用的相互关系

(1)分级调节:

除上述激素间存在该现象外,神经调节中也存在该模式,如大脑皮层→脊髓相关中枢→效应器。

(2)反馈调节:

除上述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外,生态系统也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自我调节能力。

(3)多种植物激素间也存在拮抗与协同关系。

   

1.(2018·江苏卷,20)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解析 成年后仍会分泌生长激素,只是分泌量减少,A错误;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B错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C正确;神经中枢可以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还可以通过合成和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D错误。

答案 C

2.(2017·江苏卷,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线粒体,②为突触小泡,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

结构①在突触小体中,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结构①产生的能量不可能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错误;神经递质被②突触小泡包裹运输至③突触前膜,发生膜融合后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神经递质与④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④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产生膜电位变化,D正确。

答案 D

3.(2016·江苏单科,26)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

任氏液成分/(g·L-1)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__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

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

解析 

(1)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可分别与酸碱中和起缓冲作用,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

(2)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会使神经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

(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阻断乙酰胆碱释放或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导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均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导致肌肉松弛。

答案 

(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细胞外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预测1 围绕反射与反射弧考查结构与功能观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当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此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神经中枢对传来的信息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整个反射弧中传导

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解析 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说明唾液腺是反射的效应器,但这是后天性行为,需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对传入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部位是神经中枢,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错误;渴觉的产生过程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不是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答案 B

2.图1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图2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B.图2中A端与效应器相连,B端与感受器相连

C.图2中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D.图2中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解析 分析图1可知,c是神经中枢,兴奋在神经中枢中传导时要经过突触结构,存在突触延搁,所以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处的传导速度不相同,A错误;图2中C处为突触间隙,根据“突触后膜一般指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可以确定A端与感受器相连,B端与效应器相连,B错误;C处为突触间隙,里面充满了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正确;D项所述只能说明D点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E点,但由于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刺激E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D点,因此不足以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错误。

答案 C

把握两种判断

(1)是否为反射活动的判断:

解答是否发生反射活动的判断类试题时,必须明确反射发生的条件,即适宜的刺激+完整的反射弧。

只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且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2)反射弧结构的判断:

对于任何一个反射弧,判断其结构的突破点是对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

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③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纤维,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预测2 围绕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3.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

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

D.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

解析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B错误;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由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决定的,D错误。

答案 C

4.(2018·南京市、盐城市二模)图甲表示某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图乙为图甲中Z的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效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射并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B.有效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乙图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需要消耗ATP

D.乙图中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K+的内流有关

解析 刺激X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有效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先后经过电流表的右侧和左侧,因此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乙图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乙图中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其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Na+的内流有关,D错误。

答案 B

(1)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四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④阻断离子通道,使Na+无法进入膜内从而无法实现膜电位反转。

   

预测3 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