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176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

3、学习迁移的类型:

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8、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9、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0、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励和想象的倾向。

11、有关智力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4)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他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②科学的智力观: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2、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IQ=MA(智力年龄即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韦氏智力量表

IQ=100+15Z’=100+15(X- X )/SD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第二个X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13、智力测验的标准:

①信度②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③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1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

15、能力的培养:

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16、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

17、人格的结构:

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家庭②学校教育③同伴群体④社会实践⑤自我教育⑥社会文化因素

19、良好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0、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1、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25、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

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

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自我教育

28、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②审查学生活动③开发实施条件④研究学生情况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

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3、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4、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6、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47、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1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48、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注入式和启发式

49、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50、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

5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5、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③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方法适当⑤讲究教学艺术⑥板书有序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57、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②口头作业③书面作业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

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

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⑦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58、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

④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59、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60、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1、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整体性原则④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2、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②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3、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4、德育目标:

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5、德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6、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67、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德育内容④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9、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0、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社会实践活动③课外、校外活动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作

71、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1)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

7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②德育内容③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开展社区教育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③建立德育基地④创办业余党校

74、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⑥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75、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②满足需求的功能③诊断功能④矫正功能

76、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7、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