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173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docx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词四首

12 词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当堂流畅地背诵。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语言之精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诗歌的音频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

通读诗词,初步感知词意,并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一、新课导入

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

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音频,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3.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上阕:

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

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四、诗歌赏析

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异”。

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

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

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

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

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

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诗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守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6.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五、文章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戍边将士的忧国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六、写作特点

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词的上阕主要写边塞秋景的萧瑟。

在词人的笔下,既有所见之景——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又有所闻之声——号角、边声。

这些所见所闻被词人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触目无比萧瑟荒凉。

下阕从人物的行为和心情写起,“浊酒一杯”写行为,“家万里”自然是写思乡,但一杯浊酒如何消得了乡愁?

接着词人再用“悠悠”的笛声与满地的浓霜来渲染边塞的悲凉气氛,加重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思乡却不能归,因为“燕然未勒”。

将军壮志难酬,壮士归乡无计,词的情调自然是无比的凄凉悲壮。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御敌立功、报效国家是永恒的主题,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奔赴沙场,用万丈的豪情、浴血奋战的勇气铸就了令人荡气回肠的诗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感受一代文豪苏轼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吧!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著称。

“三苏”均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辨析说理精辟透彻,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

他的诗题材广阔,意境深邃。

他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词的创作上“开豪放一派”,使宋代词坛为之一振。

有《苏东坡集》传世。

三、文本链接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僚属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四、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大意。

4.学生自由谈论,教师点拨。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图?

哪一句刻画了一个太守形象,体现了苏轼豪放的风格?

太守出猎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亲射虎 遣冯唐 射天狼

五、诗歌赏析

1.词的上阕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阕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

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2.“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都体现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3.“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鬓微霜,又何妨”言外之意是说:

我即使年事已高,又有什么关系呢?

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5.词的下阕运用典故“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射天狼出自《晋书·天文志》,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六、文章主旨

通过描写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之情,也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七、写作特点

(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2)善用典故,内涵丰富。

“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

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孙权把双戟掷过去,虎倒退。

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这样把典故用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八、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第三课时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新课导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的英雄豪气。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文本链接

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

陈亮是辛弃疾政治、学术上的好友。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

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会于江西鹅湖,纵论天下大事。

十余天后,陈亮别去,此后二人多唱和。

这首词大约作于这次约会前后。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本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2)“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五、诗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想杀敌报国而不得,只能在醉梦里回忆当年领兵杀敌之快意的落寞。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喝酒吃肉、奏乐豪迈的气氛。

3.“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有何作用?

点明出征的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词的上片写军营生活的三个场面,分别是什么?

描绘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分牛肉,听乐曲,点兵。

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5.赏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诗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采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位抗战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悲愤之情。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有意用“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

(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的雄豪壮美:

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沙场秋点兵的壮大场景。

(2)“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

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

(3)“壮”在志向:

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朝廷立功,成就英名。

“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地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六、文章主旨

这首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军中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悲愤之情。

七、写作特点

1.结构巧妙奇变。

这首词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往事消逝,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

于是形成了前九句是一层意思,末句为一层意思的奇特结构。

而前九句的追忆往事,都是为了衬托最后画龙点睛的那一句。

这种奇特的结构形式是词人的独特创造,强烈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让人读后不能不为词人的不幸而义愤填膺、扼腕长叹。

2.虚实有机结合。

词人追忆当年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情,而军营、犒军、军乐、阅兵、战马、弓弦,则是在追忆中以虚拟之笔写成的多彩画面。

然而现实并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故以“可怜白发生”来点明实情,猛然回到眼前,将词人的忠君之念、对个人功名的向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得含蓄而又直率。

八、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第四课时

秋瑾《满江红》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了解一位巾帼英雄怀揣革命的崇高理想,冲破家庭的牢笼,踏上新的人生征途,创下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

二、作者简介

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文本链接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时所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时,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便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四、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为(wèi) 拭(shì) 侬(nóng)

2.听音频朗读,读出节奏。

3.师生共译,理解大意。

4.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明丽秋色,并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

下阕写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

五、诗歌赏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表达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中表达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的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2.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声;用“身”与“心”的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用“身”与“心”的近音,“烈”与“列”的同音,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成为震撼心灵的警策名句。

3.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词作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六、文章主旨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上阕主要写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下阕主要写自己冲破家庭牢笼,但不为世俗所理解,难觅知音,隐约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七、写作特点

1.本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2.善用典故抒写心绪。

词中有直接化用,也有反说其语,写出作者的彷徨苦闷之情。

八、板书设计

满江红

教学反思

学生接受古代诗词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中我插入了较多的讲解和背景介绍,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能投入到诗歌中去,课上得比较活跃。

学生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上课的时候,大部分是学生自学,教师讲解的较少,但因为是几首词组合在一起,学生接连学习略显困难,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思考、接受;但对于接受能力较好的同学,效果却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