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5942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docx

河南安阳市高一语文月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1、现代文阅读(2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吟诵

吟诵是什么?

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

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

古人是这么“吟”的么?

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

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

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

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

古调绝响,无从谈起。

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

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

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

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

诵、吟、唱。

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

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

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

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

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

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

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

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

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选自2012.3.29《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2)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捡硬币的男孩

我正坐在街心公园的一把长椅上晒太阳。

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声音,我回过身,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弯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叔叔,请抬一下脚,”男孩看着我说。

我莫名其妙地应声抬起了双脚。

男孩把我原来放脚的地方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

“也没有。

”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在我旁边走了过去。

我叫住了他:

“你到底在找什么?

男孩停住脚步,想了想说:

“你不会告诉别人吧?

“嗯,我谁也不告诉。

怎么,这是秘密吗?

”我吃惊地扬起了眉毛。

“我在捡硬币。

要是找对地方的话,有时候能找到很多,一般街心公园的长

椅下面有。

我去年夏天就在这儿捡到了很多。

“捡硬币?

”我以为我听错了,“这么说,你去年夏天就开始在这儿捡了?

“对,”男孩的神情非常庄重。

“那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我出于好奇,又问。

“等我看看。

”男孩从裤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有几枚亮闪闪的硬币。

男孩皱着眉头,把纸片上的硬币一枚一枚地捡到自己脏兮兮的小手里,边捡着嘴边动着,显然,他是在仔细地数今天捡了多少钱。

“一共48个戈比。

”男孩终于数完了,又把那些硬币放回到纸上,包好,装进了裤袋。

“噢,你已经很有钱了。

”我笑着说。

“这还不算多,这个夏天我肯定能捡到很多。

我想起了儿子和自己的童年,谁小时候没为买几块糖果或者一个心仪的玩具想方设法地攒过钱呢?

“你是攒钱买糖果吗?

或者买一把小手枪?

小男孩皱着眉没说话。

看到他如此严肃的表情,我知道我不能再问下去了,这孩子可能另有隐情。

“好了,祝你找到更多的硬币。

明天还来吗?

”我说完,点燃了一支烟。

男孩低声说:

“来。

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

就这样,我和这个叫伊柳沙的孩子认识了,后来还成了朋友。

我每天都去那个小街心公园,坐在椅子上等他。

他也每天都来,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间。

我每次问他有什么收获时,他就蹲在地上打开纸包,认真地把自己捡到的硬币数一遍,但每次都没有超过一个卢布。

有一次我问他:

“伊柳沙,我有几个硬币,你拿去好不好?

伊柳沙低着头想了很长时间,然后抬起头来说:

“不行。

妈妈告诉过我,不能白要别人的钱,得拿东西换才行。

你有多少硬币?

我把手里的硬币数了一遍说:

“45个戈比。

“我马上就回来。

”伊柳沙说完,跑进了附近的一片树丛里。

几分钟后他又跑了回来,小手里握着一小截红铅笔,一张糖纸和一小块绿色玻璃。

这是我们第一次交易。

从那以后,我每天来的时候都给他带一些零钱,而走的时候衣兜里则塞满了他的宝贝,有啤酒瓶盖,玩具汽车和塑料小人什么的。

最后一次,伊柳沙给我带来的是一个断了一支胳膊的变形金刚。

这可能是孩子最珍爱的玩具了,我实在不忍心带走,但伊柳沙的态度非常坚决,容不得我拒绝。

那天之后,伊柳沙就说什么也不肯再和我交换下,他才告诉了我实情。

原来,他已倾其所有,再也拿不出什么来了。

于是,我耍了个小花招。

我比以前早来一点,然后悄悄地往长椅下放几枚硬币。

伊柳沙来了之后,捡起来,然后就蹲在我脚边一丝不苟地数他一天来的收获。

我已经习惯每天看见他,我喜欢上这个小男子汉。

我欣赏他的懂事和执着。

但有一个疑问一直折磨着我:

他为什么要捡硬币呢?

而且一捡就是一年多?

我一直也没找到答案。

我每天都会给伊柳沙带几块糖果和口香糖来,伊柳沙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

而且我还发现,这个孩子很少笑。

后来伊柳沙却突然不来了,整整一个星期没露面。

我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坐在那把长椅上,低着头,看着地。

“你好啊,伊柳沙,”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天也没下雨,你怎么一直没来啊?

椅子底下的硬币都没人捡了。

“我不需要硬币了。

”伊柳沙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伊柳沙,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搂住他的小小的肩膀,忐忑不安地问,“你为什么不捡硬币了?

伊柳沙低垂着头,泪水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一滴一滴地落到了小小的膝盖上。

“维拉阿姨说我爸爸酒喝得太多了,把身体喝坏了。

可我妈妈说我爸爸能治好,但需要很多钱,所以我就每天出来捡硬币。

我已经捡了很多硬币了,但还是没能治好爸爸……”

孩子说话时脸上的泪已经流成了两条小河。

我把孩子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我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可我却没来得及救他!

”伊柳沙放声大哭。

这种情景我一生中还是第一次经历,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是流着泪紧紧地抱着他,抚摸着他的头。

伊柳沙突然挣脱了我的怀抱,用又红又肿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说“谢谢你给我硬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说完,他就站起身,抹了一把眼泪,沿着一条林间小路跑了。

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

命运让这个孩子小小的年纪就经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可我却无法帮助他。

在后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那个我们以前经常见面的街心公园,但我再也没有见到伊柳沙,没有见到这个只有六岁的小小的男子汉。

现在我很少去那个小公园了,但每次去,我都要在长椅下放几枚硬币。

我要让他知道我是他的朋友,我就在他身边。

4、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通过小男孩之口,两次提到他的妈妈,间接地表现出男孩的妈妈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正是作者不露痕迹地交代男孩拥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妙笔。

B.“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

”叹息的是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冷酷,以及自己的无能。

C.小男孩不肯白要别人的钱,因而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交换,这是来自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为人原则和尊严观念使然。

D.小说前半部分一直不肯交代小男孩捡硬币的原因,这样写一方面是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后文写小男孩不再需要硬币,最终也没能治好爸爸这样的情节陡转蓄势。

E.小男孩之所以能够在街心公园椅子底下捡到硬币,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具有同情心的人,他们故意在那里放一些硬币,让穷苦的孩子捡去。

5、文中三处

画线句子是对小男孩数硬币行为的描述,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

(6分)

答:

6、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主要是表现伊柳沙的孝心;有人认为是歌颂一个孩子困境中的坚强;也有人认为是突出“我”的善良和同情心。

你同意哪一种?

请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56分)

(一)基础知识,完成7—13题(21分,每小题3分)

7、下列对加点的实词解释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A.①凌万顷之茫然凌驾②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③倚歌而和之循应和④七月既望远望

B.①举酒属客跟着②山川相缪缠绕

③不绝如缕细丝④扣舷而歌之唱歌

C.①酾酒临江斟酒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③正襟危坐端正④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D.①侣鱼虾而友麋鹿伴侣朋友②吾妻之美我者美丽

③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④顺流而东也东下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九岁不行不可以②至于成立成人自立③舅夺母志抢走④拜臣郎中拜谢

B.①臣之辛苦辛酸悲苦②听臣微志听从

③除臣洗马授予官职④则告诉不许说给人听

C.①乌鸟私情内心苦衷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接近

③谨拜表以闻呈上④且臣少仕伪朝任职

D.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不重要的②未曾废离废止

③夙遭闵凶忧伤

④不矜名节节操

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畅叙幽情(深远

情思)人之相与(相处)

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B.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C.感慨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C、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D.杂然相许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然余居于此C.妪,先大母婢也D.其制稍异于前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赤壁赋》,完成15~17题。

(17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

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15、下列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字借客人之口高度称赞曹操为英雄,是为了衬托赤壁之战中周郎非凡的表现,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句,流露出了对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的苦恼与无可奈何之情。

C.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道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D.这段文字怀古伤今,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

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分)

译: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5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17、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小题。

(10分)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6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针对朝鲜的第三次核试验,美国国务卿克里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举行会谈,就“联合国安理会要迅速制定制裁决议”达成一致。

B.

陕西神木县公安局近日开展重人重户清理整顿工作,尤其对公务人员、企业老总、个体老板、社会知名人士等人群进行了重点核查。

C.试飞取得圆满成功的运-2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运输。

D.作家写出的文学作品缺乏生活的深厚底蕴,更缺乏民族的独特风格,这是目前阻碍中国文学不能获得许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2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我国封建时代,受儒学熏陶的官员中,不乏廉洁奉公者。

他们往往在官衙府门和厅堂撰题对联,表明心迹、抱负、政愿,等等。

¡°    ,    。

¡±这是明代南安知府张津题写于浙江海宁谯楼的题联。

上联,提倡对民实行惠政;下联,诫勉属官务守清廉。

A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B.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C.宽一分则民多

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名一文钱D.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这个时代,“复制”无处不在:

点击一下鼠标,可以复制一篇文稿;接受一次美容,可以复制一个偶像;建造一条流水线,可以复制一批产品;圈划一块土地,可以复制一座城市;传唱一首歌,可以复制一样情感;阅读一本书,可以复制一种思想……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

(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谈吟诵陈向春》

1.D(原文讲的是自然生发而非随意生发)

2.A(此项所谈为语音变迁,与文化和艺术内涵无关)

3.C(A原因有二,语音变迁,古音不存只是其中之一;B诵、唱和吟顺序错,与原文不符;D从原文最后一句来看,吟咏(诵)最根本的作用是涵养传统性情,但它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

4、

(1)CD

5、①表现小男孩对自己捡来的硬币无比珍惜,引发“我”以平常孩子的标准揣测小男孩攒钱的目的。

②突出小男孩每天所能捡到钱的数量之少,引发“我”的同情心和与小男孩的交易。

③表现小男孩意外的喜悦,也表现“我”帮助了他的欣慰。

6、①表现孝心:

对父亲,历尽艰辛攒钱为父亲治病;为父亲的不治而无比悲伤;认为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对母亲,遵从母亲的意愿和要求,母亲说爸爸能治好,他就竭力攒钱帮助母亲;母亲说不能白要别人的钱,他就用自己心爱的东西换。

②歌颂坚强:

捡硬币坚持时间长;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捡;舍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换钱;不肯白要别人的钱;小小男子汉。

③突出善良:

“我”关注小男孩,发现隐情;帮助小男孩,以钱换物;尊重小男孩,偷放硬币;同情小男孩,叹息苦难;怜悯苦孩子,常放硬币。

(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7、C

8、C

9、A

10、C

11、B

12、D

13、C

14、B

15、A

16、

(1)任凭小船去往哪里,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

(2)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17、

(1)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答对意思即可)

(2)要点: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

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18、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

19、D【解析】指日可待:

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

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步履维艰:

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尘埃落定:

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妙手偶得: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20、A【解析】试题分析:

B.不合逻辑。

“社会知名人士”与“老总、老板”概念不清。

C.成分残缺。

在句尾加上“任务”。

D.句式杂糅。

“这是目前阻碍……最大障碍”一句杂糅。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B

22、写作

试题分析:

材料中给出的复制,有好,有不好。

我们的生活需要良性的复制,但杜绝平庸,杜绝纯粹的拷贝。

考生在选择文章的落笔角度时要明确,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复制”,以及在复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个性,得到新的体会。

也可以引伸出——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该学会如何寻找新意。

点评: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

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

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

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

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

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

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

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

主要用于含

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

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

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

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