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585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广东东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十七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1.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  )

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

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

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

解析:

魏源的《海国图志》突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来抵抗外国侵略。

林则徐与魏源学习西方处于器物(或物质)层次,还没有发展到制度层次。

最早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早期维新派。

答案:

A

2.《四库全书》中说: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注:

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D.农民阶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材料“国朝节取(注:

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实际强调学习西方天文等先进技术,同时维护传统科技思想。

由此推断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

故答案为A。

答案:

A

3.日本学者说:

“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洋情形与近代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

”下列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中的主要思想的是(  )

A.“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B.“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C.“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师夷长技以制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是指《海国图志》,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选D。

答案:

D

4.梁启超曾说: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

”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从材料看,这个派别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但认为我们政教风俗优于他国,指的是洋务派。

答案:

A

5.“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

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

学制严格,八年毕业。

……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

……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载自《中国礼制风俗漫谈》)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结论是(  )

A.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

B.同文馆的创办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C.同文馆的创办有利于培养翻译、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D.同文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同文馆是1862年设立的,并不能判定是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也没有信息可以确认创办者。

从入学的人数可知其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支持,A、B、D都无法确认。

从材料中的学习内容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

6.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指出: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是指(  )

A.洋务派B.维新派

C.革命派D.改良派

解析:

阅读材料,“甲午一战”“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说明洋务运动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由原先的学习器物到政治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有人形象地称,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长程‘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接棒”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由经济现代化向政治现代化转变的需要

B.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社会变革,故选C。

答案:

C

8.“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这段材料的作者应该是()

A.林则徐B.李鸿章

C.孙中山D.康有为

解析:

据材料可知,俄国因彼得一世改革、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强大。

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正是以俄国和日本为榜样。

孙中山学习的榜样主要是美国。

林则徐、李鸿章属封建官僚,不主张政治改革。

答案:

D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变法通议》是其宣传变法的文章。

答案:

A

10.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解析:

西装是近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因此排除A、B。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对孔子进行了猛烈批判。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托孔子之名进行改革,符合题目说法。

答案:

C

11.中国近代有本书出版后屡遭毁禁,1917年再版时作者题记:

“光绪辛卯(1891年)初刊于广州,各省五缩印,甲午奉旨毁版,戊戌庚子二奉伪旨毁版,丁巳冬重刊于京城,戊午秋七月成,更生记。

”据此判断这本书是(  )

A.《新学伪经考》    B.《天演论》

C.《革命军》D.《新青年》

解析:

甲午年是1895年,戊戌年是1898年,丁巳年是1897年,庚子年是1901年。

C项出版于20世纪初,D项发行于1915年;B项《天演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由严复翻译的介绍进化论的著作;A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的著作,意在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

答案:

A

12.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还政于民的主张

解析:

严复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者是人民的公仆。

这反映了严复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C说法错误。

A项表述中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13.近代中国有人提出: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

A.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D.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此人主张保留君主,同时又设立议院来限制君主的权力,所以其主张为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

B

14.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

”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所以,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15.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解析:

戊戌变法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都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都说明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提出要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中国的儒家思想。

答案:

D

16.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

解析:

从材料表面看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革社会风尚,实质上是要求学习西方文明。

答案:

B

17.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根据题意可判断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其主要历史功绩是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B。

答案:

B

18.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可排除;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由“民主”一词的频繁出现可排除D项。

答案:

C

1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文中“变”的含义是(  )

A.变革思想观念B.变革社会政治制度

C.改革教育制度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解析: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青年》杂志也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大变革的风暴。

答案:

A

20.人大代表徐龙建言:

让“红段子”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

这里“红段子”的主要内容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积极健康的、“红红火火”的段子。

而1915年的那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要是(  )

①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专制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制度,反对旧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掌握,④提倡新制度、反对旧制度的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21.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

“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

予所欲滋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这段话表明他鼓励青年(  )

A.改造中国传统社会B.投身工人运动实践

C.积极推动文学革命D.建立中国“劳工社会”

解析: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纲领性文章,《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刊物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B、D可以排除。

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故可以排除。

从材料中“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也可做出判断。

答案:

A

22.陈独秀认为: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该思想主张的是(  )

A.反对无知妄作之风B.行伦理道德之革命

C.孔教与共和只能存一D.以俄国为师

解析:

从材料中“罔不诉之科学法则”可以判断,陈独秀在此强调的是科学的进步性,故A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23分,第26题11分,27题9分,共7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

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

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4: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4分)

(2)材料2、3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4分)

(3)根据材料1、2、3,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

(6分)

(4)材料4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问通过材料中的“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可判断其主张,由所学知识得出其理论根据;第

(2)问要结合维新派的局限性去分析;第(3)问要结合材料从保留君主制,不敢发动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等角度回答;第(4)问要结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去回答。

答案:

(1)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

根据:

三权分立学说。

(2)利用变法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或答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农民阶级(或答缺乏群众基础);不敢反对帝国主义(或答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不正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材料2: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人文根本上感觉不足。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3: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

跟着这件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4: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

”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

(1分)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3分)

(2)材料2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

(6分)

(3)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分)

(4)结合材料4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

(3分)

解析:

(1)问由材料1中的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内容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人文主义”思潮,推动这种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的三大事件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第

(2)问,材料2中梁启超先生归纳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三部曲,即学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学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思想层面的新文化运动;第(3)问前一问实际上是要回答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可以结合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分析原因;第(4)问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际地位、利于世界和平等方面回答意义。

答案:

(1)思潮:

人文主义。

事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欧洲启蒙运动。

(2)史实:

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原因: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4)意义:

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25.在人类历史上,近代文明的演进过程异彩纷呈,特点显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

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

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材料2: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

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日: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3: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

……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4: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的英国如何实现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并成为“世界领导”的?

(6分)

(2)材料2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

(3分)

(4)结合材料4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6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看待中西近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

(2分)

解析:

本题以文明史观为核心思想,考查了英国及近现代的中国跨入现代文明的不同道路,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概括及辨析比较能力。

(1)问要立足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及对外扩张等方面归纳;第

(2)问“学术觉悟”指是林则徐和魏源等人的新思想,重大思想变革指的“政治觉悟”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伦理觉悟”指陈独秀所处的时代及其新文化运动。

第(3)问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比如‘德先生’‘赛先生’”,可以归纳出属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

第(4)问归纳建国以来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可以选取典型有代表的事件叙述。

第(5)问要围绕中心,多角度分析。

答案:

(1)经济上,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民主政治。

军事上,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海军力量。

对外,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2)学术觉悟:

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都介绍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

政治觉悟:

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伦理觉悟: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3)原因:

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4)表现:

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5)世界是多元的。

各国应尊重彼此的选择;在近代化进程中,应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机械照搬别国模式。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得到许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据统计,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有孔庙1300余座,许多孔庙在孔子诞辰日都举行祭孔活动,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

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6分)

(2)有人说:

“孔子是打不倒的”,你如何认为?

(请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理由)(5分)

解析:

本题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同阶层对儒学思想及其地位影响的不同态度为主题,以时政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了学生的材料提炼整合能力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思考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第

(2)问属于开放式设问,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言之有理。

答案:

(1)材料1中的袁世凯祭孔反映的是袁世凯为了称帝,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材料2中鲁迅及其《狂人日记》,反映了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新文化运动。

联系:

材料1的现象直接导致材料2的出现,即袁世凯尊孔复古促使鲁迅、陈独秀等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观点正确:

两千多年来,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已经超越了时代。

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和以此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对解决中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因此,孔子是打不倒的。

观点错误: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从汉武帝时起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历朝历代的“圣人”和正统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支柱,在近代,儒家学说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思想障碍,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动摇。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因此,孔子是可以被打倒的。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

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敬告青年》

材料2:

欲建设西洋式社会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知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