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458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0《过秦论》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310《过秦论》教学设计

第10课 过秦论

 

 

一、实词

1.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约从离衡: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威振四海: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倔起阡陌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百有余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

②“衡”通“横”,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六国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③“振”通“震”,震慑。

④“倔”通“崛”,突出,突起。

⑤“景”通“影”,影子。

⑥“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①制

②亡

③利

④固

⑤遗

点拨

 ①统领、统率/控制/规模/制作。

②逃跑,代指逃跑的兵士/丢失/灭亡/通“无”,没有。

③好处/有利,代指有利的形势/锋利。

④险固,代指险固的地势/巩固/固执、顽固/本来。

⑤丢、丢失/遗失之物/遗留下来的/读wèi,给予。

3.古今异义

①流血漂橹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九国之师。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赢粮而景从。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

盾牌。

今义:

指划船工具。

②古义:

黄河。

今义:

指一般河流。

③古义:

军队。

今义:

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④古义:

即“以之为”,其义为“把……作为”。

“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

今义:

常用义为“认为”。

⑤古义:

担负,背负。

今义:

常用义为“胜、获得”。

⑥古义: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

指山东省。

4.词类活用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云集响应:

__________________

③赢粮而景之:

__________________

④内立法度:

__________________

⑤南取汉中:

__________________

⑥尊贤而重士:

__________________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⑧外连衡而斗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

⑨吞二周而亡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

序八州而朝同列:

__________________

会盟而谋弱秦:

__________________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席:

像席子一样。

包:

像包裹一样。

囊:

像口袋一样。

②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云:

像云那样。

响:

像回声那样。

③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景:

像影子那样。

④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向。

内:

对内。

⑤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

南:

向南。

⑥形容词作动词。

重:

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作动词。

小:

变小。

弱:

变弱。

⑧动词的使动用法。

斗:

使……相斗。

⑨动词的使动用法。

亡:

使……亡,灭亡。

⑩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

使……退却。

动词的使动用法。

朝:

使……朝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弱:

使……变弱,削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愚:

使……愚蠢。

二、虚词

1.以

2.因

点拨

 1.连词,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

2.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介词,由于。

三、句式

1.铸以为金人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

2.身死人手:

__________________

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笑者:

________________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________________

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__________

点拨

 1.“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锋镝。

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

2.“人手”前省略介词“于”,在。

3.无标志的被动句。

困,被困住,被围住。

4.用“为”表示被动。

5.宾语前置句。

6.用“……也”表判断。

四、名句积累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4.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课文理解

1.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点拨

 第一段,交代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情况:

总写秦孝公功业,他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功业,即其统一天下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情况及其亡秦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你是怎么理解的?

点拨

 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

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

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使秦终致败亡。

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

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

如第1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

这种仁义之举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

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从第1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点?

点拨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取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关于这点,第1段已经明白论述。

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执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

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尽管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

臣固守”)的条件。

4.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

 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

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劣势“贵顺权”。

“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

“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

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

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

 

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

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二、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论述。

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

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孟子说

“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

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

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三、结构图解

四、古今对译

东西二周。

履至尊:

登帝位。

六合:

天地四方。

敲扑:

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鞭笞(chī):

抽打。

振:

通“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