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4330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8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XX】

【一、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6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8.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3分)

【答案】8.“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评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要赏析古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的意义所蕴含的情感、所描摹的情态、所描绘的形象等方面去赏析。

比如本题,“偷”本是个带有贬义的动词,可经作者用在此句中,便把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十分逼真的显现出来,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

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白话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释字、入句、达情——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技巧

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重点是鉴赏语言,其中诗中的关键字词是重中之重。

 语言凝炼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人作诗填词很重视炼字,讲究“一字传神”。

诗圣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唐代诗人陆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唐代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又泪流”成为苦吟诗人,其关于“推敲”的典故,传为千古美谈;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定,更是古代诗人炼字的典范。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

品味古代诗歌语言时,多注意一些关键字词,更好地把握诗歌意象,领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考查方向与重点

1.方向:

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色彩词。

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1)炼字的基本内容: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例1:

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2:

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忽然,一阵春风拂过,柳枝摇舞,麦浪起伏,春草碧绿,风景如画,他精神一爽,最终确定“绿”字。

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

例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3、炼叠词。

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步骤三)。

4、炼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风吹树叶,浪涛咆哮之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粗重细切)

5、炼色彩词。

有时作谓语用,定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添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催红,染绿。

感叹时光匆匆,韶光易逝)

三、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比较鉴赏)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3分)

【答案】9.

(1)对松竹的赞赏之情;

(2)对生活的满足之情;(3)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4)对丰收的喜悦之情;(5)对儿童的喜爱之情;(6)闲适之情。

评分:

共3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从具体的诗句出发,而这首先得从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开始。

在本诗中,“万事从今足”的“足”字和“老夫静处闲看”的“闲”字,最为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其中,一个“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一个“闲”字,在轻快笔调之中,展现出作者的悠闲;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

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

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

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

《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

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古诗分类-古诗情感分类:

一:

古诗情感分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其诗人那么多,数量之多,令人赞叹。

但情感内容上大致可分为:

1.思乡念友之绪:

如李白的《沙洲城下寄杜甫》: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人寄情于流水,语尽情长,思情绵绵不绝。

2.怀古伤今之悲: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悲愤心情。

3.羁旅闺怨之愁: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里诗人将一颗愁心融入那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之中。

王昌龄《闺怨》细腻而含蓄描写了宫闺女子幽怨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的情感变化。

4.怀才报国之愤:

如屈原《离骚》、陆游《书愤》等,无不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5.边塞征战之壮:

如《诗经·无衣》,其鞺鞑之声,令人热血沸腾。

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这样格调高亢、情绪激荡的豪迈之作就更多了。

如中唐诗人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就是典型的例子,字里行间,气贯长虹。

但自宋代开始,国力衰弱,就不再有大唐气象了,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6.即事抒怀之慨: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称,如怀亲、送别、思乡、郊游、访友、读书等等,都可能有所触发,感悟人生。

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的宁静幽美和主人公的悠闲安适。

7.隐逸出世之恋:

如陆游的《鹊桥仙》(一竿风月)是借“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写渔父生活,籍以抒写远离红尘的隐逸情怀。

8.吟山咏水之美:

如王维的《新晴野望》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9.描花绘鸟之趣:

花鸟虫鱼的背后,有的反映的是作者的爱好,有的却藏着作者的一段经历。

大多是托物言志之作,如李商隐的《蝉》,于谦的《石灰吟》等。

其所借之物,往往就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22题。

(一)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本诗从题材上属于(),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2分)

【答案】7.(2分)边塞诗高适(岑参)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理解能力。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从诗歌中的“陇西”“匈奴”“胡尘”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很明显的一首边塞诗,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

【白话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考点定位】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解析】边塞诗(诗歌题裁)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

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

王昌龄,岑参,李贺。

8.“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3分)

【答案】8.(3分)借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貂锦:

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考点解析】借代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

因而,借代的修辞手法就成了最好的表现手段。

下面就此浅显地说说借代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一、出于对仗的需要

古代诗文是很注重对偶(也称对仗)的。

就唐代律诗来说,一般要求颔联、颈联都要求对仗。

譬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借代的修辞手法在对仗中的体现,主要是运用了借代这种修辞手法中借“乙义”代“甲义”来进行的。

借代的修辞手法主要包含有借声、借物两种基本形式。

下面我们用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为例,看看借代在对偶中的所产生的作用。

全诗如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按照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是对仗的。

在此,我们来看看颔联这一名联:

“酒菜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其意思是说,(诗人)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其中,“寻常”这里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平常”,而是从度量角度去理解。

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常”。

这样,诗人借“寻常”这一义项与下句的“七十”相对应,形成规整的对仗。

又如,杜甫的《恨别》,全诗如下:

洛城一别四万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我们以诗歌的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为例,诗人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其中,以“清”的读音与“青”字相同来对“白”字,这是用了借代中的借声。

这样,诗句就构成了工整的对偶句,完全符合对偶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的要求。

二、适应平仄的需要

诗词最是讲求音乐美。

音乐是节奏的艺术。

节奏就是音响运动中音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有规律的组合。

在诗词中,主要体现在诗句中平仄的和谐运用上。

我们在此以宋欧阳修《蝶恋花》为例,谈谈借代修辞手法在词中的作用。

全词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诗词体制格律》的要求,《蝶恋花》为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句式均为七四五七七。

其平仄普式为:

+|+——||韵+|——句+|——句+|——|韵+|+——||韵+—+|——|韵

+|+——||韵+|——句+|——句+|——|韵+|+——||韵+—+|——|韵

其中,“—”代表平声字,“|”代表仄声字,“+”代表可平可仄的字。

词中,词人用“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

而按词的平仄格律要求,这句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玉勒雕鞍”就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相同外,平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借用“玉勒雕鞍”来代替,就符合《蝶恋花》的体制格律要求。

三、为了格式的需要

古代诗词是讲求一定的格式的,特别是宋词和唐代律诗确实少不了一定的规律。

这里,我们用宋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来说说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满足诗词格式的需要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词为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根据《诗词体制格律》的要求,《江城子》为双调,共七十字,前后片各五平韵。

上下片句式相同,均为七三三四五七三三,也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为七言一句。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在二三句中,以“黄”代“黄狗”、“苍”代“苍鹰”。

这样,不但适应二三句中“三三”位置的需要,而且“黄”、“苍”与其前后的“狂”“冈”“郎”等字合韵,均押平声韵“七阳”部。

9.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9.(4分)“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考点解析】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歌—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

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

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

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

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

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

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

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

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

音乐旋律很抽象,但白居易能将婉转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