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4055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docx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方位感。

3、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的初步知识。

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

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个小朋友“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画面,引起学生对左、右方位的讨论。

在自主练习中,借助生活画面,扩展到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商店……多种场合都接触过这些事情,只是没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系统知识来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的素材外,还可以设计多种情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本课的内容。

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乐于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习的空间,便于学生联想和交流。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初步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学会用简单的方位知识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等内容,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使其身临其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用亲身体验唤起对经验的联想,从而学会本课有关内容。

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到的知识才能扎实、灵活,学到有用的知识。

由于是初步学习这些知识,只是积累直观经验,不宜作过高要求。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

有关方位。

为此,教师除重视课堂中的体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学生能经常用简单的方位知识解释和描述一些周围的事物,在应用中逐步建立方位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4、除教材提供的游戏外,教师还可联系当地学生实际,设计结合本课内容的其他游戏,进行教学,达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5、对本单元中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与小伙伴合作,主动运用知识的情况。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认识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设想: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和体会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教学重点:

辨认“左右”

教学难点:

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知识基础:

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好!

(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好吗?

师: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

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

同学们想玩吗?

设计意图:

设置游戏,激发课堂兴趣。

二、合作活动,理解知识: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师:

谁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有,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师可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

师:

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

你想玩吗?

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

咱们谁赢了,谁先发令。

让生指出自己的左手,右手等。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师:

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

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

(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

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

(学生可能会举生活实例,例:

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师:

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

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

再举起你的右手。

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强化训练)

师:

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

找找看。

5、相对左右。

师:

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

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

师:

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

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

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

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

结合自身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并了解他们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师:

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

(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设计意图:

游戏中巩固左右两个方位。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

师:

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

(让学生说,师板书。

反馈练习。

师:

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

(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

(给予鼓励)

师:

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2、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你又在谁的哪边?

四、谈体会: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认识位置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设想: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和体会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教学重点:

辨认“左右”

教学难点:

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知识基础:

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全体起立,指名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谁的前后左右是你?

你又在谁的前后左右?

二、课堂练习:

1、摆一摆,说一说。

自主练习1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上下、左右”的辨认,初步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说法是多样的。

一先按描述的要求摆放,二是按摆放的位置用上下来描述。

要求语言准确。

完整。

说清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也可说什么的上面有什么。

让生充分交流,多找几人说说。

2、小动物排排队。

(自主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巩固对“前后”的认识,并联系前面的知识,运用第几和左右一起来定位物体的位置。

让生合作练习,也可以提出其他问题,让生指出来。

也可描述小动物的位置,让生猜一猜。

3、摸鼻子游戏。

(自主练习第3题)

设计意图:

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巩固自身左右的认识。

4、说说自身周围有那些同学,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如:

小胡在王刚的右面,在黎明的左面,思考小胡到底是在左呢还是再右呢?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验描述位置时要说清参照物的重要性。

试着说说学校周围或教室周围都有哪些物体?

5、动手操作,试着把图片贴到指定的位置。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教学反思: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的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知识基础:

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并会正确的读写、比较,而且能熟练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关键:

理解重叠问题的结构。

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理解这些关系,关键是借助直观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师随机出题。

2、几和第几:

(设计意图:

区分基数和序数。

A、请一竖排起立。

孟凡壮前面有几个同学?

后面有几个同学?

数的时候,算孟凡壮了吗?

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

(1)让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想法。

(2)验证:

通过现场站一站、数一数(师生共同数)验证答案。

教师说明:

这一排同学可以分成三部分,孟凡壮前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和他自己。

B、还请这一竖排起立

  从前面数孟凡壮排第几?

从后面数排第几呢?

数的时候,算孟凡壮了吗?

把孟凡壮数了几次?

(两次)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

验证。

 3、引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孟凡壮数了两次,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

重叠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74页例题)

 1、读题:

读题至两遍,说一说:

通过读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猜想:

猜一猜,这行大雁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引出不同的答案。

如果出现一个答案,就说:

看来大家昨天预习的不错,知道答案是多少了,那为什么是8只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3、验证:

(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分别验证。

A、摆一摆:

(1)下面我们用圆片代替大雁,用三角代替花雁,边读题,边摆一摆,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2)找两个同学到前面去摆一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表扬学生会思考)

(3)老师示范摆一摆:

同学们,在摆的时候,读一句,摆一摆,我们先读第一句:

“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摆几个?

哪只是花雁?

(摆出5个圆,1个三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第1。

再读第二句:

“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摆几个?

这一行,我们一起数数是几只?

(4)请同学们再摆一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

B、画一画:

(1)在没有学具不能摆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画一画验证:

下面用圆代替大雁,三角代替花雁,读一句,画一画。

看看这一行大雁是多少只?

同桌可以讨论交流。

(2)让二个同学到前面画一画。

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画法?

你画了多少只?

(3)老师示范画一画:

同学们,在画的时候,读一句,画一句,我们先读第一句:

“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画几个?

哪只是花雁?

(画出5个圆,1个三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第1。

再读第二句:

“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画几个?

那好,我们一起数数是几只?

(4)请同学们再画一画。

结论:

这一行大雁共有8只。

C、算一算

D、列算式:

(1)那算式应该如何列呢?

让学生试着列算式。

(2)找不同意见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可能会出现:

5+3,6+2,5+2+1,6+3-1)

(3)5+2+1中1表示花雁,5表示花雁前面的5只,2表示花雁后面的2只。

6+2中,2表示花雁后面的2只,6表示包括花雁和前面的共6只。

5+3中的5表示花雁前面的5只,3表示包括花雁和后面的共3只。

重点讲解6+3-1,从前面数花雁排在第6,把花雁数了一次,从后面数花雁排第3,把花雁又数了一次,6+3=9就把花雁算了两次,再去掉一次。

一共8只大雁。

教师总结:

不管怎样列式,花雁都是算了一次。

4、小结:

(1) 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对“重叠”的理解。

在大雁这个题中,是什么重叠了呢?

(前面数和后面数的时候,花雁重复数了两次)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重叠问题”呢?

(我们用读一读、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解决了今天的问题。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三、模仿例题练习:

 一对小朋友排队,小明从前数排第5,从后数排第4,这一对共有几人?

1、读 (两遍)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

2、画一画  (学生单独画)

3、数一数  (读一句,数一句)

4、列式:

5、大楼这个题中,是什么重复数了呢?

所以,列算式的时候,要把重复的一栋去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除了站队,小区里的楼,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会出现重叠问题呢?

(下课后,用心观察,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试着做一做)

教学反思: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的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知识基础:

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并会正确的读写、比较,而且能熟练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知识点,提高课堂注意力。

二、课堂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鸭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在池塘里游泳,它前面有4只鸭子,后面有3只鸭子。

一共有几只鸭子?

独立尝试画图,做题,集体交流,感受画直观图的好处。

2、自主练习第2题。

小明家从前数再第3栋楼,从后数再第5栋楼,这个小区一共有几栋楼?

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独立尝试画图,做题,集体交流,再次感受画直观图的好处。

3、自主练习第3题。

(如图)

从左边数我排第7,从右边数我排第3,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再一次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独立尝试画图,做题,集体交流,再次感受画直观图的好处。

4、自主练习第4题。

(如图)

我排在第6,后面还有4人,排队上车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

感受画直观图的便捷性,认真读题,不要产生思维定式。

尝试画图,独立做题,集体交流,感受后面还有4个与后面数排第4的不同。

5、自主练习第5题。

(如图)

有7辆车,从左到右排成一排,我从左边数排第4,从右边数我排第几呢?

(设计意图:

重叠问题的变式,万变不离其宗,同样可以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集体交流,给予评价。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