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4049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docx

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

2011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

政治常识

  政治常识

  第一节核心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

  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能动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3.规律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8.量变和质变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四、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6.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对其做了精辟的表述: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三个文明”共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以人为出发点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第一,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四,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五,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六,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

  第七,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八,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九,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第十,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以上十个方面,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共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中,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个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

要激发社会的活力,就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

  (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中共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要坚持科学执政,探索和谐社会构建规律。

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

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方式化解全社会的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力求有序、有度、有控地把握好改革创新、稳定发展、统筹兼顾的辩证关系,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氛围,探索和谐社会构建规律。

  二是要坚持民主执政,增强和谐社会构建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始终服从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有效地实施民主政治。

  三是坚持依法执政,提高和谐社会构建保证。

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我们党建立健全依法协调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大问题,并通过依法执政和执政活动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制度化水平,依法建立健全全社会民意畅通的规范机制,有效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祥和的安定局面。

  第二节经典真题精讲

  【例1】(2010-国考-1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

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和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是实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因此①应排在最前面,由此排除选项C、D。

A项和B项的区别在于,②和③哪一个应在前。

上海浦东的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答案是A。

  【例2】(2010-浙江-9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下列哪一项完整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

  ①马列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故本题选D。

  【例3】(2010-浙江-9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要把()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A.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C.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D.推进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鲜明地提到全党的面前,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是我们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故本题选B。

  【例4】(2009-辽宁-10)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叙述错误的是()。

  A.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B.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C.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D.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包括:

  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第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第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例5】(2008-新疆-42)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享受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

  A.拥有行政管理权

  B.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C.拥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D.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

A、C、D项是台湾、香港、澳门共同享有的自治权利。

  【例6】(2009-上海-83)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基本含义是()。

  A.解决政治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

  B.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

  C.经济关系是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经济问题而展开的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

故B项正确。

本章高分特训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3.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找到革命的新道路

  B.没有扩大民主主义宣传

  C.没有到群众中做实际的调查

  D.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4.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7.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础上,提出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基本路线

  B.写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着作,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D.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8.下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表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04年3月10日,******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C.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中心

  9.******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不动摇、不懈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不折腾B.不改变C.不踌躇D.不放弃

  10.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四个尊重”,其核心是()。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11.邓小平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论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2.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的思想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

“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选项。

  2.B[解析]社会经济结构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结构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经济结构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3.D[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点的记忆。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选项。

  4.A[解析]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

B、C项是宏观调控的任务;D项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分配方式的措施。

  5.C[解析]本题属于对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考查: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所以选C。

  6.B[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他规律范畴都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7.B[解析]毛泽东写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着作,提出了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创性的道路的理论。

这篇着作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8.D[解析]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故D项错误。

  9.A[解析]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同志深入阐述了我们党、我们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并明确指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根本保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10.A[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

离开劳动,知识、人才、创造都无从谈起。

只有通过劳动,包括现代科学劳动,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人才和创造性的力量,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创造出大量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1.D[解析]邓小平同志认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2.A[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内容的各个方面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