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04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八上27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复杂而微妙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和共性认识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悟苏轼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奋斗心态。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难言的复杂感情,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促进对课文的深刻解读。

【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文描述了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以己悲”,即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心中的抑郁不平。

但是苏轼却能面对挫折不气馁,积极进取,正好给现时代的没有经过挫折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能够摆脱心中的怨气,但又不失奋发向上的取舍观值得我们现时代每一个人借鉴学习。

 所以我在教学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抓住“闲”字“乐”字作深入探究。

同时加入苏轼在定州的乡土历史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崇文重学的风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分钟)

同学们,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美妙的小精灵。

历代文人墨客经常借月抒怀,请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学生思考回答,各抒己见)(教师用幻灯片明确其中几句)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月的名文。

(教师板书:

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21分钟)

1.首先,请大家观摩欣赏名家的朗诵,并且给文章拟一个小题目。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题目的优劣。

(教师及时引导启发学生:

题目应该总结出课文中的核心事件或内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这篇名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作者及写作背景方面的精心介绍,为后面的情感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师播放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定州曾经做过知县,他做的四件事名留史册:

植东坡双槐、造中山松醪美酒、创定州稻秧歌、发现雪浪石,同时为维护宋辽边境的治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学生朗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强调定州乡土历史,并要求学生背诵苏轼在定州做的四件事,及时刺激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板书:

苏轼)

3.学生自读多媒体中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解决断句和朗读节奏,同时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一分钟后要求学生齐读课文。

4.再次听名家朗读录音,解决生字生词,重申标点符号,学生自己学的,自然效果就好。

(生字红色标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且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合作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大意。

教师出示多媒体,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注意多媒体上的关键字词)合作疏通文意。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五分钟中,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方式:

质疑--解疑)

7.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译文作为总结。

教师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重点解释,尤其要注意“庭下如积水空明”说的是谁。

8.课件显示:

体会作者的感情,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庭下散步。

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8分钟)

1、赏析文中写月的句子

(1、正面写月的句子,侧面写月的句子。

 )

学生思考交流,各抒己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

请对侧面写月的名句进行赏析。

各学习小组热情讨论,分三步走。

(找修辞、找特征、找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明确。

运用比喻,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一泓积水,把竹柏的倒影比作水中的水藻和荇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的特点,为我们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

月-乐)

四.探究与感悟(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8分钟)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 ?

教师提醒学生先找出发表作者感慨的句子,然后再找文眼,提示学生《湖心亭看雪》的找法。

学生自然会立刻找到。

(只有举一反三,才能触类旁通。

2、请讨论“闲人”的含义。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明确:

①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人。

②心怀愤懑、自解自嘲的人。

(板书:

人-闲)

五、课堂练习,巩固延伸。

(课件显示)(5分钟)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和苏轼有什么共同点?

3.本文以为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创设了一个的夜晚,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

“”说明苏轼寻找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说明二人心有灵犀。

“”说明二人关系亲密。

“”说明二人志同道合,气味相投。

5.本文写月突出其,写景突出其,写物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

6.本文和《答谢中书书》一样,既有紧扣景物特征的-,又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苏轼是遭到贬谪的“”人,陶弘景是隐居的“”人。

)学生思考后抢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解决疑难。

六、小结-背诵(2分钟)

本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那面对困境的积极乐观的旷达心境,不禁让老师想起他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佩服之至。

下面让我们一起面对如诗如幻的月色背诵本文,感受其美。

(师生根据图片同背课文)(板书:

旷达)(注:

此板书在人的下面)

七、作业设置:

(课件显示)(1分钟)

同学们,你们也一定有过各种各样的心情吧。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但是不要直接出现表现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比如你这次考试考得很好,放学路上的景色会有怎样的你的色彩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充分朗读课文,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文章意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品析语言,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

 2、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串讲、讲授。

教学手段: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

了解作者(猜猜他是谁)。

1、阅读下列文字,说说这段文字写的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酥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2、明确:

苏轼。

这段文字摘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3、展示《苏东坡传》的封面,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局部)

4、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学习活动二:

一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把握朗读节奏。

1、学生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生个别读。

4、学生齐读。

三、学习活动三: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结合注解,默读课文。

2、学生提出有疑难的字、词、句。

3、讨论、交流、探讨学生提出的疑难的字、词、句。

4、分组翻译全文。

(学习方法提示:

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但: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其它如:

欣然、耳、欲、遂、如等。

5、疑难字、词提示:

解衣:

脱了衣服                 户:

欣然起行: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

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里的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拍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四、学习活动四:

三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思考:

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好?

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为什么?

1、比喻的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找出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子。

①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学习活动五:

四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读通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品析了语言,体会了感情。

六、作业:

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精彩的描写。

3、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年级上册背过《浣溪沙》这首词,现在还能背下来吗?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记得这是谁写的吗?

(苏轼)你能介绍一下苏轼吗?

学生介绍。

补充:

(屏显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居于“唐宋八大家”中。

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

此外,他能诗能文,工书善画,是一代文豪。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写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交待目标:

(屏显2)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请学生强调本课生字读音写法,可能有:

遂、寝、荇、柏,老师板书遂、寝。

3、找三生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4、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的语气舒缓些,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二)疏通文意,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划出疑难词句。

2、提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全班解决。

3、检查自学情况:

请同学疏通句意。

疏通过程中强调重点词语。

4、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自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思考: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

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五、品读赏析:

(一)

1、夜游承天寺,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色?

请你快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找出后齐声朗诵)

2、谁能来赏析一下这句话?

(提示:

从哪个角度?

修辞。

比喻。

哪个字提示?

“如”)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院子里月光比喻成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澄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3、“盖”意思是“原来是”,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恍然大悟),所以除了喜还有什么?

(惊)(板书:

赏月惊喜)

4、指导学生朗读:

“盖”拖长。

5、齐读本句,再现这空明的意境和这种恍然大悟的惊喜。

过渡:

月光澄澈,洒落庭中,好似积水,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恍然如仙境。

这句话写“月”,却没有一字提到“月” 。

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

(二)

1、苏轼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去赏月的?

(提示:

从前文哪个词能看出来。

“欣然”高兴

2、为什么要“欣然起行”?

“月色入户”。

3、谁来赏析一下这句话?

运用拟人的修辞,“入”将月色拟人化,不请自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进入门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月色不请自来,这是一份不期而至、意料之处的惊喜。

4、指导学生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欣然”可以快速、轻快。

读出喜悦来。

5、作者不是一人赏月的,而是和谁一起赏月?

为什么会单单想到要和他一起赏月?

(也被贬黄州,课下)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了?

补充张怀民:

(屏显3)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从中可以看出共同点:

他们不仅经历相同,而且都喜欢游山玩水,可谓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可以说张怀民是苏轼的知己,所以自然想到他。

“念无与为乐者”意思是?

而张怀民却是能与他一起交谈取乐的人。

过渡:

于是想到他之后,就有了行动“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又正好“怀民亦未寝”,心里非常高兴,所以就“相与步于中庭”。

6、“相与步于中庭”体现二人怎样的心情?

漫步的悠闲。

(板书:

漫步悠闲)

7、指导朗读,读出那种慢悠悠的感觉。

8、齐读前三句,体会蕴含月色不期而至的惊喜和知己相伴漫步的悠闲。

(三)

1、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

人生感慨)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

(课文有注释)(板书:

闲人)

清闲的人。

3、苏轼为什么自称“闲人”呢?

补充:

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

(屏显4)

元丰二年,苏轼因反对新法,被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4、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自愿的?

是迫不得已的,自称“闲人”蕴含着被贬的什么心情?

惆怅悲凉。

 (板书:

被贬惆怅)

5、追问:

那么,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呢?

 补充资料:

(屏显5)

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

筑水坝,建鱼塘,种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6、追问:

这样看来,苏轼一点都不“闲”,反而很“忙”。

那么“闲”字就该理解为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7、追问:

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如此困窘的时候还能忙里偷闲,有闲情雅致赏月,散步,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苏轼?

乐观、旷达、洒脱……

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开头那首词中也能体现出来。

因此,“闲人”一说,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被贬的惆怅,人生的感慨,更有面对人生打击的乐观。

(板书:

乐观)

8、齐读本句,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感。

六、读诵全文:

让我们背诵全文,再次体会那空明的月色和复杂的情感!

七、谈收获:

当我们遇到打击,磨难,挫折时,请大家记住这个夜晚,记住苏轼,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澄澈透明,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八、布置作业:

默写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

听后回答:

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

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

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

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

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

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

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

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

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

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

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

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

文中“何夜无月?

何夜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

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

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

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