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827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x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

本学期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开卷。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本、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郑功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XX年5月第一版《社会保障学》教材。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

单项选择题(12%);多选题(12%);名词解释题(24%);简答题(20%);论述题(20%)、.判断并说明理由题(12%)。

6.考前准备

考生应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熟悉教材内容;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准备好教材及相关教辅读物,特别是平时作业的内容应正确理解和掌握并做好资料准备。

7.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分析能力。

考试时考生应完成每一道题目的解答,不留空白,争取考出水平。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名词:

社会保障(见教材5页)

二、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涵义(见教材5-6页)

2、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见教材10-15页)

3、社会保障的特征、原则和意义(见教材17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一、重点名词:

慈善事业(见教材37页)社会保障制度(见教材44页)

二、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发展经验、教训与改革(见教材53页)

三、一般掌握:

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一、重点名词:

社会保障体系(见教材78页)社会救助(见教材82页)社会保险(见教材83页)社会福利(见教材321,79页)

二、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体系(见教材78页)

2、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异同(见作业提示)

三、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

第四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一、重点名词:

社会保障法(见教材106页)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见教材133页)

二、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立法的概念(见教材110页)

2、社会保障立法的内容(见教材121页)

三、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社会保障基金

一、重点名词:

社会保障基金(见教材137页)

二、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知识(见教材138页)

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见教材144页)

3、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与监管(见教材159页)

三、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2、社会保障待遇及其给付

第六章养老保险

一、重点名词:

养老保险(见教材199页)现收现付式(见教材181页)

二、重点掌握:

1、养老保险的定义(见教材199页)

2、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见教材193页)

三、一般掌握: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2、养老保险的模式

第七章医疗保险

一、重点名词:

医疗保险(见教材230页)医疗保障体系(见教材205页)

二、重点掌握:

1、医疗保险的定义(见教材202页)

2、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见教材205页)

3、我国医疗保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见教材231页)

三、一般掌握:

1、医疗保险的模式

第八章失业保险

一、重点名词:

失业(见教材234页)失业保险(见教材241页)再就业工程(见教材261页)

二、重点掌握:

1、失业与失业理论(见教材232页)

2、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见教材258页)

三、一般掌握:

1、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工伤保险

一、重点名词:

工伤保险(见教材286页)工伤预防(见教材278页)工伤康复(见教材280页)

二、重点掌握:

1、工伤保险的定义(见教材286页)

2、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见教材278-281页)

三、一般掌握:

1、工伤保险的主要内容

2、我国工伤保险制度

第十章社会救助

一、重点名词:

社会救助(见教材289页)社会救助体系(见教材293页)绝对贫困(见教材296页)相对贫困(见教材296页)最低生活保障(见教材302页)

二、重点掌握:

1、社会救助的定义和基本理论(见教材289,295页)

2、最低生活保障(见教材302页)

三、一般掌握:

1、灾害救助

2、慈善事业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

一、重点名词:

社会福利(见教材321页)福利国家(见教材328页)老年人福利(见教材331页)残疾人福利(见教材335页)

二、重点掌握:

1、社会福利的定义(见教材322页)

2、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和妇女儿童福利的基本内容(见教材322页)

3、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见教材343页)

第十二章员工福利

一、重点名词:

员工福利(见教材352页)

二、重点掌握:

1、企业年金(见教材356页)

2、住房福利计划(见教材380页)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可参见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见第二部分

二、单项选择题:

见平时作业

三、多项选择题:

见平时作业

四、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见平时作业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

(参考教材12--17页)

2、简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教材260页)

3、简述社会救助的特征、对象及标准。

(参考教材290页)

4、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参考教材23页)

5、简述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的关系。

(参考教材278页)

6、简述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参考教材53——56页)

7、简述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

(参考教材325页)

8、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参考教材179页)

9、联系实际,谈谈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构想。

(参考教材345页)

10、概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参考教材137页)

六、问答题: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参考教材184页)

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目标。

(参考教材72,74页)

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参考教材196页)

4.社会保障的特征和原则是什么?

(参考教材17,23页)

5、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参见作业提示)

6、结合养老保险的理论,谈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参考教材195页)

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

(参考教材228页)

8、医疗保险模式主要有哪些?

各自有什么特点?

(参考教材217页)

9、如何理解企业年金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

(参考教材356页)

10、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亲身体会,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参考教材294页)

1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参考教材133页)

12、社会保障管理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教材130页)

13、比较几种主要社会保障模式的异同(参考教材93页)

14、概述失业保险的目标与功能。

(参考教材244页)

15、试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考教材46页)

七、重难点

1、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

答: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一是强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福利性;四是互济性;五是不可逆性。

2、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

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有:

(1)补偿功能。

(2)稳定功能。

(3)调节功能。

3、简述社会保障的方式

答:

(1)社会保障对受保人提供的保护,通常有两种方法:

现金补助和提供服务。

(2)针对收入损失提供现金补助的措施,通常称为“收入维持”方案;对受保人提供特种商品或直接服务的方案,通常称为“实物补助”。

(3)“收入维持”方案有3种方法:

一是就业关联制度。

二是普遍保障制度。

三是经济状况调查制度。

(4)世界上还有其他2种保障方式:

一是公营的“储蓄保险基金”制度。

二是雇主责任保险制度。

4、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

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有:

(1)社会救助。

是国家及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等和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济和援助,以维护这些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福利。

是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生活水平,增进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险。

是社会保障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的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而减少或失去工资收入的情况下,仍能享有和在业期间相差不大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5、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和比较等。

6、简述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关系

答:

社会保障有关的再分配关系有:

(1)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2)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3)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4)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5)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7、简述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和方式

答: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有5条渠道:

(1)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预算拨款

(2)企业(用人单位)按制度规定的交费

(3)个人交费

(4)社会保障基金的结存和增值

(5)国内外各界的社会保障捐赠。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现收现付式。

(2)完全积累式。

(3)部分积累式。

8、简述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答: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

二是资金来源多渠道,有政府、非营利组织、雇主、雇员,还有政府、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的。

三是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

是一个由中央、地方、企业、社会团体、私人机构、个人等多层次的体系,各层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庞大的社会保障管理网。

四是强制和资源相结合。

9、社会救助对象有哪些?

答: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

(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

(2)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

(3)城乡贫困者。

10、简述划分贫困线的方法。

答:

确定贫困线有四种方法:

(1)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确定贫困。

食物支出家庭支出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

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超过59%,属于生活绝对贫困的家庭。

(2)一些发达国家用相对的方法来衡量贫困,最常用的是将贫困标准和一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一定比例。

(3)市场菜篮子方法。

即以人们日常最起码消费支出的总费用作为划定贫困的标准,具体包括人们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

(4)生活形态式方法。

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哪些人生活形态上是属于贫困的,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进行有关救助。

11、简述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不足。

答:

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不足是:

(1)救济范围窄。

(2)救济标准低。

(3)救济工作随意性大。

12、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类型

答:

社会养老保险的类型有:

(1)自保公助型社会保险制度。

(2)福利型的“全民保险”。

(3)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

(4)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

13、简述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

答:

 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有:

一是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较少,覆盖面较窄。

生育保险的对象是已婚并即将生育的劳动妇女。

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已婚且有工作的妇女和参加保险。

我国的条件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职业妇女,而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二是生育保险的原因是由于生育行为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营养和休息得当就能自然恢复体力。

三是生育社会保险具有双重性质,它同时保障劳动力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又具有唯一性。

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而言,是“小”险,从其保险的支付期限来看,是“短”险,但从其承担的重大责任来看,则是“重”险。

14、简述我国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足

答:

我国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足主要是:

一是覆盖范围窄。

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并未实行工伤保险制度。

二是保险方式落后。

保险方式是“企业保险”,是典型的“雇主责任制”。

三是工伤待遇标准偏低。

基本上是50、60年代制定的,没有建立该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

四是缺乏工伤预防机制。

工伤保险局限于善后。

15、简述失业的社会影响

答:

失业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对社会成员个人或其家庭,都有一些负面影响:

(1)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浪费了劳动力资源;

(2)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老说,事业使其失去了收入和生活来源;

(3)失业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答: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由“全部包揽”向“三方分担”、由“平均主义”向“效率公平兼顾”、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由“局部覆盖”向“全体覆盖”的转变。

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4年—1986年,主要是在部分市县试行国有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并实行个人缴费,同时在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中建立待业保险制度。

第二阶段:

1987年—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并以此带动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同时由市县统筹过度到省级统筹。

第三阶段:

1991年—1995年,对养老、失业等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主要是扩大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推行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的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有关法规、条例等。

第四阶段:

1996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并出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在事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

1998年成立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使社会保障体系走向统一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废人等社会群体和优抚救助对象的合法利益;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抚恤补偿机制;依法安置退役军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加强福利设施建设等。

 ;

2、论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答:

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包括:

(1)服务管理。

直接面对受益人,包括登记、资格审定、档案管理、信息处理、待遇支付、咨询服务等业务。

失业项目还包括促进再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2)基金管理。

不直接面对受益人,在经办业务过程中,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中游”:

通过收缴形成基金,通过运营进行保值增值。

(3)收支两条线。

就是将基金管理和服务管理分开,基金收缴由税务部分代办理,存入财政专户;服务业务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4)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监督。

是由一定的机构或个人用一定的规范去衡量与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相关的行为,看它是否符合规范,包括:

一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这是最经常的监督。

虽有效,但也有局限性,主管部门成为经办人经办机构的代言人,不能真正代表受保人的利益及公共利益。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监督。

实行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管理,财政部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专户,对暂不能纳入预算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待条件成熟后向社会保障预算过渡。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管、支三分离。

财政部门负责基金的统一管理,税务部门负责基金的征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支出结算及离退休经费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收支两条线格局)

四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和社会保险基金严格分开。

严禁从社会保险基金提取人员经费和服务管理费。

五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法律监督。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法律机构的参与很强。

德国专门有社会法院,负责实施社会保障立法,企业受保人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纠纷,可以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法律监督的特点是公正性和强制性。

六是受保人的监督。

这是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

3、试述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答: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

一是保证英国大多数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体质,为英国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需求,是一种鼓励先消费后生产,重视消费胜于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三是促进了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医疗、职业培训、老年服务等产业部门的发展;四是福利制度为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良好前提条件,对市场经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二是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减少了政府税收来源,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四是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4、试述瑞典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和“瑞典病”。

答:

瑞典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拥有富足的物质;具备完善的医疗制度;实行普及型教育。

二是居民收入的均等化。

瑞典社会福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累进制的所得税及其他税收,使财富在各家庭间再分配,趋于收入的均等化。

在工资政策上,同工同酬,职工内部的收入差别较小;雇员和雇主间的收入差距,实行收入越高纳税越多。

三是经济和社会稳定。

经济稳定表现为充分就业,社会稳定体现在阶级合作。

“瑞典病”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共福利支出膨胀。

二是税负过重;瑞典的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雇佣税、财产税等,间接税是增值税。

三是高通货膨胀。

 ;

5、试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答: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是该制度使新加坡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而人民有了老年、疾病、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

二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公积金除了用于支付会员利息和正常提款外,积存部分大都用于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确保了累积基金的增值;

三是这种公积金制度,本质是强调个人最多是家庭自助互济,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不会产生“惰性”。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不足:

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与社会保障的本质特性社会性和互济性不相吻合;

二是保障水平参差不一,特别是对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

三是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社会需求的满足。

四是过高的交费比率,降低了新加坡人储蓄的可能性,因而老年时的退休金来源单一,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同时高额投保费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6、试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答: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1)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从那时起到1999年底,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由试点阶段(1993年6月—1995年5月)、推广阶段(1995年5月—1996年底)进入普及阶段(1997年—1999年底)。

(2)低保对象。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保障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具体有三类:

一是“三无人员”,即“无法定继承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人员。

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第二、三类人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增的保障对象。

(3)发放标准。

第一类人员发放标准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原有救济,按原救济标准发放。

对第二、三类人员发放标准是补足使其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优抚对象的抚恤金不计入家庭收入,即差额发放。

(4)保障资金来源。

由地方各级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进行专帐管理。

7、目前在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

答: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问题。

有人认为,农村人多,政府管不过来,有的说农村有责任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养老不会有问题,所以不需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2)《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设计上的不足问题。

一是方案设计是一种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强制性储蓄型保险制度,但分担风险的能力很弱,只有个人自助,少有社会互助。

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的安全、有效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通过存入银行、购买国债、国库券来保值增值,但通货膨胀却使养老金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城乡有别,这是由呈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试图用绝对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不可能的。

但也有一个衔接问题。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问题。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普遍存在覆盖面窄、参保率低、积累少、养老金领取水平低等不足。

这与农民的特殊心态有关。

有部分农民不愿从劳动收入中提取养老金,主要是因为自己收入低、担心积累的钱到时不能兑现,还担心平均主义大锅饭,也有的一怕党的政策变,不愿冒政策风险,二怕养老金不能养老,钱不值钱。

所以要加快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依法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不能操之过急。

 ;

8、试论述我国失业、下岗现象增多的原因及如何实现再就业。

答:

我国失业、下岗现象增多的原因:

一是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

劳动力供给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然增长型,即每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步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另一类是改革和发展的派生型,即一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因经济结构调整或体制转轨等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寻找就业机会。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产生一批失业人员。

隐性失业显性化。

三是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还与企业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有关,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社会需求。

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各个行业劳动用工相对减少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而职工的失业、下岗问题越来越多。

1995年,劳动部门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实施再就业工程,首先要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然后就是要尽快实现再就业。

关键是资金的筹集和到位。

资金筹集采用“三三制”:

国家财政预算、企业负担、社会筹集各占1/3。

实施再就业工程,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促进再就业,补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劳动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